摘 要: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信息多元化成為這個時代最鮮明的特征,改變了以往比較單一的文化形態,形成了一元主導多元發展的文化格局。新一代大學生,其價值觀取向也在一元性與多元性的張力中搖擺與變動,并在一定程度上陷入困境。在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培育和引導實踐中,堅持多樣選擇并存中的一元指導,強化對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教育,調動學生自我教育的積極性、增強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的內生動力,發揮家庭、網絡在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中的共同作用。
關鍵詞: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多元文化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31-0207-02
在中國社會轉型和全球化深入發展的背景下,信息多元化成為了一種重要的社會現象,隨著信息技術的推動,多元信息的傳播速度和影響深度也不斷加強。與此同時,多元文化也深刻地影響著大學生的核心價值觀,使其價值取向觀呈現出多元化的狀態。在核心價值觀引導和多元價值觀的作用下,大學生價值選擇出現了困惑和危機。為此加強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也成為當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作。
一、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嬗變
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就是社會、學校、家庭、教育者各方教育力量按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對大學生實施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的教育,大學生在個人價值觀形成的基礎上,對接受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內化、認同后形成的價值觀念。當代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明確地體現了中國社會當前基本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同時又體現出中華民族傳統和改革開放的時代要求,具有很強的思想性和現實針對性。
大學生是思想活躍、易于接受新生事物的群體,面對瞬息萬變的信息海洋,既激發了大學生們的求知欲望,同時也讓一部分同學無所適從。多元信息時代的到來,大學生的價值觀正發生著深刻的嬗變,呈現出全新的特點。
1.大學生價值取向由社會本位向個體本位變遷。多元信息時代的到來,極大的激活了大學生主體意識,使其產生強烈的自我表現欲望,能動性得以發揮,自我中心傾向也逐步顯現。傳統的社會本位,集體主義已經開始淡化。大學生的個人本位越來越體現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個人主義成為他們立身行事的準則,把滿足個人要求與實現個人理想擺在第一位,而不重視社會理想與社會價值的實現,把物質利益作為衡量社會價值的標準,在大學生群體中“個人本位”價值取向尤為突出。
2.大學生價值選擇由單一化向多元化轉變。在多元信息文化環境下,中國主流價值觀念受到沖擊和挑戰,新舊觀念交替、沖突,中西文化交融、碰撞。大學生運用多媒體等方式接觸到各種各樣的社會思潮、文化意識、價值觀念,面對這些信息,大學生理想信仰迷失、價值觀混亂,在無形中動搖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導地位,但很大程度上又使得大學生價值取向的多元化。
3.大學生價值目標由理想主義向功利主義變遷。多元信息時代過多宣傳利益激勵、強化競爭機制等一系列市場經濟機制,導致大學生心理浮躁,易于形成急功近利的心理狀態,追求與自己實際利益關系密切的人生目標。大學生作為新時代的主力軍應把崇高的精神追求作為奮斗的目標,應以為社會作貢獻為榮,然而價值選擇卻表現出明顯的理想主義傾向。如今大學生逐漸唯功利化,理想主義的主導性被削弱了。不少大學生唯利是圖的畸形人格,心胸狹隘的利己心理,表現出拜金享樂主義的傾向。
二、多元信息的沖擊與核心價值觀導引的困境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證、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為大學生價值觀的培養指出明確的方向。但近年來,隨著西方文化的滲透,各種社會思潮涌現,對大學生價值觀產生巨大沖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導陷入困境。
1.信息多元化混淆了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知。價值認知是指“通過認知的方法獲得價值認識的過程 ”。價值認知相對于價值認同而言處于感性認知的低級階段,但卻是后者得以實現的前提與基礎。隨著價值多元化的影響,人們面臨著來自傳統與現實、東方與西方的思想文化的激烈沖擊,對原先所提倡的傳統價值體系產生的懷疑,削弱了原有的社會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效果,導致部分大學生出現了理想信念和信念歸屬感的迷茫,很多大學生對到底追求什么價值、怎么追求價值困惑不解。
2.多元化信息消解了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價值認同是指價值主體通過價值認知、價值評價、價值選擇等活動不斷改變自身價值結構,把一定社會的價值觀念、價值規范內化為自身的價值取向,并外化為一定的價值行為的過程。目前,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呈現出價值取向多元化、實用化和價值判斷模糊化的特點。一項調查表明,有40.3%的大學生認為漂亮女生傍大款是個人自由,5.8%的大學生認為漂亮女生傍大款是擺脫貧困的手段,兩者合計達46.1%。大學生對留學生學成不歸現象的看法,認為歸不歸是個人自由的人數占總人數的43.1%,認為不歸國不等于不報國的人數占32%,傳統的觀點不歸國辜負祖國人民培養的選擇率僅為 13.8%。
3.價值多元化使大學生難以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付諸實踐。從總體上看,當代大學生的主流是健康、務實、積極向上的。然而,部分大學生在觀念上認同社會核心價值觀,而在具體行為中卻又難以踐行,價值認知與價值行為之間存在著嚴重的分離現象。據中國青年研究報道,一份對 892 名大學生進行的抽樣調查顯示,有82.77%的大學生曾有過作弊行為(包括夾帶紙條、給別人傳答案、替考、高科技舞弊等)。許多大學生只是停留在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感知理解和認同上,而沒有將之外化為自己的行為規范,去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三、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強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實現路徑
1.堅持多樣選擇并存中的一元指導。中國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觀,對大學生的教育也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多元信息的存在,多元文化的發展促使大學生面臨更多的價值取向與價值選擇,擁有更豐富的精神世界,我們應尊重其價值選擇的多樣性。但由于身心發展還不夠成熟,辨別是非的能力還不夠健全,社會生活經驗不足,因此價值觀的選擇并不能完全依靠自我,必須依靠核心價值觀的引導。價值引導必須在了解、分析、對話的基礎上引導,尊重差異,理解個性,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解決沖突的有效方法不是對抗,而是對話。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導引應當致力于交流意識的樹立,提高學生表達、協商和尋求利益均衡的能力。在價值引導的前提下,尊重自主選擇。
2.強化對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的核心,因此,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指導,加強對大學生的價值觀教育,引導大學生深刻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神實質,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要求。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與大學生主流價值觀教育有機結合起來,找準兩者的共同點,增強大學生主流價值觀教育的針對性和實踐性。
將大學生價值觀教育貫穿于教育實踐活動的各個環節。核心價值觀教育不但要在內容上進行理論創新,更重要的是在教育形式上注重理論學習和實踐過程的統一。堅持校園文化建設與核心價值觀教育有機結合,始終以正確的文化價值為導向,倡導有利于社會發展的正面能量,反對消極負面的價值觀。堅持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與社會實踐結合起來。價值觀來源于實踐,人們進行社會實踐的過程就是價值觀形成的過程,因此對大學生進行價值觀教育,必須強化實踐教育的環節。通過社會實踐,增強社會責任感、集體主義意識,增長綜合素質與能力。
3.調動學生自我教育的積極性,增強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的內生動力。大學生身為核心價值觀教育的主體,調動學生自我教育的積極性,在理論學習過程中提高對事物的理解能力,著重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的內涵、外延。深入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準確地掌握其精神實質,有效地抵制消極價值觀的影響,為自己樹立科學的價值觀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在理解和認識過程中運用所學知識,提高對事物的鑒別能力,提高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認知和理解水平,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積極參加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如勤工助學活動、志愿者服務活動和社會調研活動等,在社會實踐過程中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 “在面臨多元選擇的時候,要特別突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地位,讓他們清楚地認識到當自己遇到一些社會問題時,應該做出什么樣的價值評價以及應該做出什么樣的價值選擇,在實踐中體驗、認同、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深刻內涵、意義作用等,通過這一過程的歷練,逐步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有效內化為大學生自身的自覺行動。”
4.發揮家庭、網絡在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中的共同作用。努力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凈化家庭交往環境、提升教育藝術三方面入手,進一步發揮家庭教育的基礎作用,為大學生價值觀教育提供支撐。網絡文化給大學生價值取向的形成和演變既迎來了機遇,又帶來了挑戰,因此要趨利避害,積極認識和利用網絡平臺,著力構建健康與和諧的網絡文化。強化網絡教育,在網站建設和網頁設置上,應建立紅色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咨詢等網站,增強大學生的是非鑒別力和道德判斷力,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主頁,宣傳主流價值文化,增強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理解與認同,同時也應加大網絡監管力度,凈化網絡信息環境。
參考文獻:
[1] "王玉梁.價值哲學新探[M].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289-292.
[2] "李斌雄,張小秋.大學生對社會核心價值體系的認同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4):6.
[3] "郭良婧.論中國當前社會轉型期的價值沖突[J].河南大學學報,2004,(3):67.
[4] "不得不抄能抄就抄——作弊現象折射考試制度弊端[N].中國青年報,2005-08-31.
[5] "陳亞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怎樣形成的[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06,(12).[責任編輯 " 王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