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對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實地調研,利用焦點訪談法,發現其存在的一些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提出對策。把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一種重要旅游資源與旅游產業結合起來,形成保護與傳承并重,文化價值與經濟價值相統一的格局。
關鍵詞: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
中圖分類號:F26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31-0048-02
引言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區域歷史傳承所體現的最直觀的歷史文化價值,它不僅體現這個區域民族歷史文脈,更是這個民族保留自我,區別其他民族的歷史烙印和自我認定的歷史憑證。一個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留得越古老魅力就越大,地區民族就越自信,并滿懷自信地走向未來創作出更好的未來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區域民族文化的精華和人類文明的瑰寶,具有雙重的價值意義,既有人類生活必需的經濟價值,更有人類追求美好生活向往的精神需求價值。因此,一個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具有重要的歷史文脈價值,更為關鍵的是給后人留下了了解歷史、了解區域經濟發展狀態的最現實的材料。但是,在現代社會發展過程中,由于經濟投入不足,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保護和傳承中遇到了不少問題,其核心價值觀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和認識。因此,如何做到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歷史文化遺產是本課題研究的重點問題。
河北省作為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大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極其豐富,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方面遇到的難題更為突出。本文將結合河北省的實際情況,探討把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一種重要旅游資源與旅游產業結合起來,形成保護與傳承并重,文化價值與經濟價值統一的格局的有關問題。
一、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分布特征
河北省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大省,在國家文化部確定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物質遺產項目名單中,河北省有39項列入其中,在全國省級排名第四,可見河北省具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河間歌詩、冀中笙管樂、冀南皮影戲、吳橋雜技、武強木版年畫、蔚縣剪紙、曲陽石雕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尤其是旅游的發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帶動,一些地方都加強了對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一些民間文化也重新煥發了前所未有的活力,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收入,但是也出現了保護力度趕不上衰落的速度。從宏觀整體上來看,情況不容樂觀,河北省較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消失和衰落。
二、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的問題
1.現代生活價值觀的沖擊
現代年輕人對傳統價值觀的忽視,使得失去傳統價值觀。對傳統的文化價值不重視,使其不愿意從事相關的工作,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缺乏人才,這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是致命的打擊,如何扭轉這一趨勢是當代社會所考慮的問題。
2.保護資金的短缺
雖然,現在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由于缺少資金的支持,一方面使得很多地方出現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消失,另一方面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人放棄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與追求,而從事其他行業的工作。
3.過度追求商業化
一些地方由于缺少資金的支持,使得一些地方通過發展旅游業來保護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從而出現了一種不良的現象即為了經濟利益而過度迎合市場需求,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逐漸失去了傳統魅力,逐漸失去了本身所含有的豐富文化內涵。
4.傳承人后繼缺乏
通過實地調研,發現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普遍“高齡化”。他們80%左右的人年齡都在60歲以上,并且不少體弱多病,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心有余力而力不足。另一方面,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方面沒有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另一方面由于難度高強度大,使得學徒逐漸減少,不少有影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都面臨后續無人的尷尬境地。
三、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建議
1.加大經費投入,保證工作正常開展
經費保障是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前提。在實地調研中,發現許多地方存在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缺少資金。由于經費短缺,使得一些地方既無基本的物質條件來登記本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無高級的專業人才,使得普查工作難以進行,即使是發現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由于資金短缺的原因,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處在一種自生自滅的狀態。因此,地方政府一方面積極向上級申請資金,另一方面應制定相關政策鼓勵民間資金的進入,尤其是一些文化企業和社會團體贊助更為重視。
2.重視對傳承人的保護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離不開優秀的傳承者,而這些傳承者的物質和精神需求對他們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要想得到傳承和保護必須培養一批優秀的導師,使他們衣食無憂精神飽滿并以此為驕傲,只有這樣才能擴大保護與傳承隊伍,才能使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真正的保護和傳承。首先,對一批有影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進行醫療資金等的保護;其次,通過與相關院校的合作,讓這些傳承人到學校進行授課,挖掘新的學徒,改變單一的面授途徑,擴大尋找學徒的途徑;第三,政府應對學習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學徒給予經濟的補助,吸引優秀的年輕人投入到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中。
3.轉變觀念,創新理念,適應旅游市場的發展需求
如何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轉變為旅游資源一直是學術界和政府等有關群體的研究對象,雖然彼此觀點有些不同,但是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轉變為旅游資源是保護和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條非常好的路徑。通過發展旅游產業不僅可以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目的地提供較高的經濟效益,也可以為目的地提供良好的社會效益,帶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目的地的發展。
4.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
要想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首先的建立完善保護體系,中國于2006年就開始,公布了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目前,河北省也建立了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各地市縣也積極建立了市級、縣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形成了四級體系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首先,對全省非物質文化基礎進行一次全面的普查,系統和全面地記錄各個地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存在問題,利用現代化技術手段建立檔案和數據庫;其次,利用社會相關的研究結構,加強對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認定和傳播,擴大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影響力和知名度;第三,對列入四級保護體系名單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統一的命名編號以及獎勵和自助等方式,獎勵一批傳承人,鼓勵地方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來發展旅游業。
5.綜合考慮,協調利益相關者
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主體主要有以下四種,他們分別是政府機構、學術團體或個人、投資商和遺產傳承者。由于他們的地位和追求的目標價值不同,從而形成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態度也不盡相同。地方政府具有強大的主導作用,對地方非物質遺產的態度決定了其存在和消亡,因此,地方政府在制定相關政策時必須仔細斟酌,多聽取其他方面的建議和對策;學術團體或個人是站在歷史文化傳承的基礎上對其研究,他們沒有利益關系,因此,他們提出的政策具有相對的獨立性,但是由于他們很少考慮地方政府的利益和投資商利益需求,因此一些對策并不能很好的執行;投資商是想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從而出現了為滿足市場需求而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過度夸張和改變,使其失去了應有的內涵和特色;遺產傳承者作為個人,首先面臨自身的生活條件的改善,如果沒有獲得應有的經濟收入,沒有改善其生活條件,他們就會逐漸失去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堅持,使得非物質遺產失去了傳承人。以上四種力量的追求目標不同,導致了結果不同。因此,要想使一個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真正的保護和傳承,必須把這四種力量協調整合為一種最佳合力,協調他們內部的利益不同點才能避免能量內耗,興利抑弊,創造出良好的保護機制。
6.因地制宜,分類指導
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分別范圍廣,種類繁多,形式多樣,社會價值和經濟效益都不同,因此,在頒布相關政策文件時必須區別對待,采取不同的保護措施。首先,對一些影響力度大、市場知名度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應積極引入市場,利用旅游市場來發展;其次,對一些瀕臨消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應加大政府的投入,以政府為主體進行發展和傳承;第三,引入學術團體,通過對不同類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分類研究,提供更好的保護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