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裝備制造業是遼寧省的支柱性產業,深入研究兩化融合推動遼寧省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對策建議,如政府各部門要聯系遼寧裝備制造業實際制定規劃與實施方案;推動信息技術向傳統裝備制造業廣泛滲透;兩化融合助推新興業態的培育;深入開展兩化融合示范工程,大力推廣成功經驗;加快遼寧裝備制造業信息化發展步伐等,具有一定的現實指導意義。
關鍵詞: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兩化融合;遼寧省
中圖分類號:F29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31-0052-02
遼寧省是中國重要的老工業基地,裝備制造業是遼寧工業發展的心臟,遼寧省內擁有裝備制造業高集中度的資本存量和一批國內行業領軍企業,產業機構相對完備,成套大型設備、知名品牌眾多,科技支撐力量雄厚,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發展優勢。遼寧裝備制造業發展雖然呈現出良好態勢,但是,全球需求結構變化、發達國家“再工業化”和新興經濟體加速崛起給中國裝備制造業帶來的雙重擠壓、以及國內經濟轉型發展對中國裝備制造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壓力加大,必須清醒地意識到,遼寧裝備制造業與國際領先水平還有一定的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現在管理體制落后、自主創新能力薄弱、產品結構不合理、集群化程度較低等方面,因此遼寧省裝備制造業加速轉型升級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兩化融合是信息化和工業化的高層次的深度結合,是指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兩化融合的核心就是信息化支撐,追求可持續發展模式。兩化融合概念雛形誕生于黨的十六大的“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論斷;到黨的十七大,進一步上升為“促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加快經濟社會各領域信息化”;十八大報告中指出要“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兩化融合本質上是信息技術不斷創新、應用和再創新的循環過程。兩化融合是提升遼寧裝備制造業競爭力、加快建設先進裝備制造業基地的重要抓手。遼寧要以建設先進裝備制造業基地為目標,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重大裝備成套能力、基礎產業配套能力及生產性服務業支撐能力為重點,不斷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要圍繞高端裝備制造和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加快推進兩化融合示范區建設。進一步強化重點龍頭企業的引領、示范、帶動作用,加快向智能化、高端化、成套化和國際化發展,進而推動遼寧裝備制造業加速轉型升級。
第一,政府各部門要聯系遼寧裝備制造業實際制定規劃與實施方案。裝備制造業是遼寧的優勢和基礎性產業,當前和未來一個時期是遼寧裝備制造業難得的黃金發展期,全省上下要集中資源,加強政策支持和引導,全力促進裝備制造業實現跨越式發展。加快推進遼寧裝備業轉型升級,促進兩化融合,要從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區域整體競爭力提升的角度出發,把兩化融合問題納入區域發展規劃之中,結合遼寧裝備制造業實際制定規劃與實施方案,政府各部門按照發展的目標和思路,要由領導小組以及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牽頭、聯合相關政府部門,加強組織領導,完善工作機制,進一步深化細化,強化協調配合,要抓好工作任務的分解落實,加強對重點企業的跟蹤服務。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在投資、信貸、土地等方面向兩化融合重點項目予以傾斜。要鼓勵多元化投資方式,積極探索財政經營性資金實施股權投資管理,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領和放大作用。
第二,推動信息技術向傳統裝備制造業廣泛滲透。當前,裝備制造企業面臨著成本上漲和市場競爭的巨大壓力,傳統裝備制造企業的比較優勢正在喪失,需要向精益制造的現代企業模式轉型。事實上,沒有所謂的傳統產業與先進產業之分,這兩者之間的差別至在于是采用先進的生產方式還是落后的生產方式進行生產。工業化與信息化的融合不僅給傳統產業帶來了生產效率的提升能耗降低,更重要的是越來越多的企業進入了新的價值鏈空間,實施轉型。兩化融合是提高發展質量的必由之路。企業發展離不開信息化支撐,通過加快利用信息技術對傳統產業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營銷服務領域進行升級改造,推動了企業生產模式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服務化轉變,提升了企業的技術水平、產品質量、服務能力和市場競爭力。
遼寧省兩化融合的積極推進,將加快形成信息化支撐的新型生產經營和可持續發展模式,實現傳統產業向現代產業轉變、規模速度型向創新效益型轉變,促進裝備制造業發展全面邁入科學發展的新階段。信息技術向傳統裝備制造業的廣泛滲透,不斷突破企業規模和組織結項,為遼寧省裝備制造業的產業結構優化與轉型升級提供了新的機遇。遼寧各裝備制造企業要積極應用新一代的信息技術,如物聯網技術,發展工業物聯網,提高工業生產的自動化和智能化程度;運用云計算技術,建設面向裝備制造企業的云計算、云服務平臺,發展云制造。在完善技術創新體系的同時,也增強了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突破核心關鍵技術,培育企業的自主知識產權。各傳統企業還要適應當前發展形勢,不斷拓展產品研發設計、工程總包、系統集成的服務。
第三,兩化融合助推新興業態的培育。遼寧要大力培育發展支撐兩化融合的生產性服務業,促進工業電子、工業軟件、工業信息化服務與裝備制造企業的供需對接,實施一批兩化融合新興業態項目。軟件產業作為信息產業的核心與靈魂,是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的重要手段,是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的必要支撐。要推動遼寧軟件產業的快速發展,提升遼寧軟件產業尤其是工業軟件的競爭力水平,將能夠更好地貫徹國家的兩化融合戰略。兩化融合將催生新的服務形式、商業模式和新興產業,越來越多的企業將上演精彩的“跨界表演”在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的大潮中,用自己的方式推動遼寧裝備制造業的轉型升級。
第四,深入開展兩化融合示范工程,大力推廣成功經驗。自2011年4月遼寧省會沈陽市獲批國家級“兩化”融合實驗區以來,工業轉型升級步伐不斷加快,遼寧兩化融合工作也進入了加速推進的發展階段,2013年7月15日,工信部正式批復同意沈陽國家級兩化融合示范區通過驗收。企業是兩化融合的主體,兩化融合的最大動力也來源于企業。企業認識到兩化融合的重要性,有助于提高研發設計和創新能力,有助于提升企業經營和管理效率,有利于降低企業經營成本,也更有動力不斷提高信息化水平。遼寧裝備制造業要依托國家級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示范企業,如沈陽鼓風機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沈陽鼓風機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中航工業沈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大連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等,大力支持企業在設計研發、生產過程、經營管理、電子商務等方面充分利用現有信息技術改造,并將具有示范作用的企業經驗進行全面推廣。
第五,加快遼寧裝備制造業信息化發展步伐。過去,過度依賴能源資源消耗和低成本要素、過度依賴投資拉動和產能擴張、過度依賴國際市場的發展模式已臨深淵,遼寧裝備制造業已進入到須以轉型升級促發展的新階段。壓力正促使企業向信息化要效益——深化信息化應用,實施全面信息化,從企業信息化轉變為信息化企業。要走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工業化道路,推進兩化融合,工業化是基礎,信息化是主要途徑。傳統的粗放式發展已經難以為繼,要實現低碳環保和可持續發展,就迫切要求企業逐步轉變發展方式,利用高新技術和信息化技術改造,提升行業管理水平,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高、環境污染少的新型工業化道路。要著力推進產品信息化,提高產品的信息技術含量、網絡化和智能化水平。
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科學研究所信息化統計評價研究組2014年公布的“2013年中國信息化發展指數(Ⅱ)研究報告”顯示,在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第二類地區包括福建、遼寧、陜西、山東、重慶、湖北,共6個省市。此類地區2012年信息化發展指數(Ⅱ)平均水平為0.761,比全國平均水平高0.005,是第一類地區(包括北京、上海、天津、浙江、廣東、江蘇,共6個省市)的82.50%。遼寧屬信息化發展中高水平地區,具有一定的優勢,未來遼寧裝備制造企業亟待建立市場經營能力、快速反應能力、區域經營管理能力和高效協作能力,信息化是支撐企業實現快速響應、創新研發和供應鏈管理提升的唯一方式。信息化能帶來企業經營模式的變化,能消滅長期存在的不合理庫存,改進業務模式,簡化工作流程。深化的信息化管理,能促進企業良性的可持續發展。
第六,著力打造遼寧裝備制造業公共服務平臺。2013年8月8日,工業和信息化系統年中電視電話會議在京召開,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作了“牢記使命,明確任務,大力推進兩化深度融合與工業轉型升級”的主題講話。講話中指出,推進“兩化”深度融合,是破解工業轉型升級難題、促進工業持續健康發展的需要,是當前亟須抓好的重要任務。中國處在工業化進程中,正趕上了信息化發展的歷史性機遇,必須走以“兩化”融合為重要內涵的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根據遼寧特色產業集群發展現狀,應整合現有公共科技資源,積極支持一批面向產業集群、市場化運作的技術研發和應用平臺、兩化融合服務平臺和專業咨詢和服務機構。扶持龍頭企業供應鏈信息化平臺,以龍頭企業為主體,通過供應鏈系統來帶動供應商和提升客戶滿意度平臺,帶動整個行業信息化建設。尤其要采取多種方式,降低集群內中小企業使用兩化融合服務平臺的門檻,幫助其拓展市場,提高本地企業產業鏈配套協作水平。
第七,增強人才隊伍建設。兩化融合助力裝備制造業的發展,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是形成產業競爭優勢的核心資源。目前,存在專業人才匱乏的情況,制約了各方面的發展。尤其對于重點領域的人才空缺,應該給予高度重視,要建立高端人才的引進和激勵機制,要用硬件條件好、服務功能強、產業定位明確的產業園區和一大批競爭力強的龍頭企業吸引人才,要用完善的政策凝聚人才。可以分別從裝備制造業和信息產業中選取業務骨干進行培訓,同時從教育方面,加強對兩化融合所需人才的培養,采取產學研用相結合的方式,面向需求培養人才,從多方面加大人才隊伍建設力度,促進兩化融合,為遼寧省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參考文獻:
[1] "工信部.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專項行動計劃(2013—2018年)(信[2013]317號)[Z].2013.
[2] "國家統計局統計科學研究所信息化統計評價研究組.2013年中國信息化發展指數(Ⅱ)研究報告[Z].2014.
[責任編輯 " 陳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