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根據森林資源的特點,在云南林權制度改革完成的基礎上,基于森林資源資產化管理的需求,對目前云南省森林資源資產評估管理存在的困難和問題進行分析,并對云南省森林資源資產管理體系的建設方面提出一些探討性的建議。
關鍵詞:資產評估;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31-0070-02
森林資源是林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是重要的經濟資源和生態環境資源。隨著云南省林權制度改革的基本完成,全省各地對森林資源資產的評估都有需求,而現實的評估卻不盡人意,在筆者走訪調查中發現,很多的中介機構對森林資源資產評估都是摸著石頭過河,沒有一個成熟的、值得借鑒的模式。本文將對目前評估管理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作出初步分析,并提供一些建議。
一、現狀
(一)評估市場供求背離
森林資源資產評估業務質量的高低受制于實物量調查結果的真實性與可靠性。評估時對森林的立地條件、地利因素等把握的經驗和能力,取決于資產評估人員對專業知識技能的掌握。一方面,森林資源評估從林業專業調查的角度出發,根據評估對象和目的的不同,要求評估人員具備扎實的林業基礎知識,熟悉林業生產經營過程,掌握林業的方針政策,了解當地林業政策對委托評估的森林資源資產價值的影響。另一方面,從資產評估的角度出發,要求評估人員必須是通過中國注冊資產評估師考試合格的人員才能從事這一工作。所以,對森林資源資產評估需要的是具備上述兩方面知識的復合型人才。而目前,這種人才還很少,遠不能滿足現實中對森林資源資產評估的需求,評估人才的短缺必將成為制約森林資源資產評估工作的瓶頸。
(二)評估機構混亂
目前,從事森林資源資產評估咨詢業務的機構有二類:一類是具有資產評估資質的評估公司或評估事務所,另一類是由林業主管部門批準的,依托林業調查規劃設計單位、林業科研院所設立的專職森林資源資產評估咨詢服務機構。 在云南省,從省注冊資產評估協會了解到,目前具有資產評估資質的評估機構或公司不少,但是通過森林資源評估專業培訓,能夠勝任林業資產評估的機構不多。就目前完成的評估項目來看,由資產評估公司進行的評估,評估報告專業,但森林資產核查程序不一定符合要求,核查技術不一定規范;由林業調查規劃院所完成的評估項目,其森林資產核查程序和技術標準專業,但評估方法選取不一定恰當,評估報告不一定規范。因此,評估結果的可信度就讓人懷疑了。而基于此現狀基礎上由云南省林業廳和云南省財政廳共同出臺的規范,理想狀態由有評估資質的社會中介和林業調查規劃院合作的模式,由于行業之間的協調及責任利益的博弈并未在實踐中達成一致,導致了目前評估機構的混亂無序。
(三)評估結果市場認可度不高
由于沒有專門的森林資源資產評估機構審批和管理單位,也沒有專門的森林資源資產評估資質單位,森林資源資產評估工作的監督、管理也不規范。而《森林資源資產評估管理暫行規定》中沒有明確指出由誰來進行森林資源資產評估資質的審核和管理,沒有規定由誰發放《資產評估資質等級》和《森林資源資產評估師》等證書。因此,國家資產評估管理部門認可只有注冊資產評估師才具有森林資源資產評估報告書上的簽字權。這就使得森林資源評估調查規劃設計單位不能單獨出具森林資源資產評估報告。再者,雖然《森林資源資產評估管理暫行規定》主要是對國有森林資源資產評估提出了一些要求,但對非國有森林資源資產僅提出“非國有森林資源資產是否進行資產評估,由當事人自行決定,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可操作性不強,沒有提出切實有效的防范和管理措施以及相應的處罰力度,也沒有明確資產評估各方擁有的權利、必須承擔的義務以及責任,導致部分森林資產流轉不規范,沒有嚴格按程序操作。這樣一來,有些森林資產占有單位為了達到森林資源流轉的目的,就草率地找一些評估機構或林業技術人員根據經驗僅對林木進行估價就當作森林資源資產評估了。
二、原因分析
(一)森林資源資產市場化程度低
中國林業的改革與開放與其他行業相比相對滯后,造成了林業市場發育不充分。市場發育不充分直接表現為,森林資源資產的內在價值和市場價格之間有著較大的落差,造成對林農利益的侵害和國有集體資產的流失。在有些地區,評估結果如反映森林資源資產的內在價值,卻不能被市場認同,反之,參照當地市場交易價格的,又不能反映森林資源資產的內在價值。因此,不同的評估機構對同一項目的評估結果往往會產生較大差異。這一方面侵害了林農利益和造成國有資產的流失,同時給森林資源資產評估機構帶來執業風險。有許多森林資源資產評估機構被卷入司法訴訟中,被迫停止森林資源資產評估業務。
(二)森林資源資產評估規范的缺失
中國目前在森林資源資產評估的法律、法規與政策規章等方面還很不完善。比如,評估方法的確定與《資產評估基本準則》存在矛盾,根據《準則》的要求,資產評估中的價值類型是資產評估結果的屬性及其表現形式,價值類型的選擇受評估目的等相關條件制約,評估方法只是估計和判斷特定價值類型評估結論的技術手段。但《規范》在選用評估方法時考慮的是森林資源資產不同的生長階段,而不是價值類型。這就導致同一評估經濟行為下評估目的、價值類型還未確定,評估方法卻已被硬性規定下來,從而造成一個經濟行為出現多種價值類型。同時,固化的評估方法,對評估結果的合理性也帶來嚴重影響。
(三)評估專家及技術人員的缺失
森林資源資產評估是一門具有很強的技術性和專業性的工作, 需要綜合運用林學、財務、經濟、法律等方面的專門知識。這不僅要求評估人員要具備這些知識,還要求從事資產評估驗證和確認的管理人員也應具備這方面的知識,但中國目前從事森林資源資產評估項目的審查、驗證和確認的人員大多不具備這些綜合知識。國資部門從事資產評估管理的人員雖然對財務、經濟和評估政策比較熟悉,但對林學知識知之甚少;而林業部門的管理人員對林業較為熟悉, 卻缺乏會計學、經濟學等方面的知識。由于這些從事資產評估項目審查、驗證和確認人員業務知識的欠缺,往往使各項監管措施流于形式,無法真正起到應有的作用,從而影響資產評估管理的質量。
三、對策研究
(一)森林資源資產評估標準的完善規范
統一、權威的法律、法規與政策規章既是從事資產評估業務的基本依據,也是有關主體和機構進行評估管理的基本依據,是加強中國森林資源資產評估管理應遵循的基本規范。針對中國森林資源資產評估行業目前存在的法律、法規與政策規章不完善的現狀,盡快地建立健全統一、權威的法律、法規和政策規章就成為加強森林資源資產評估管理的關鍵所在,也是實現森林資源資產評估管理法制化、規范化的基礎和前提。通過推動森林資產評估體系的標準化、規范化,對提高森林資產評估的咨詢指導價值,更好地為森林資產的市場化服務,是一條有效的途徑,森林資產評估體系的標準化、規范化,包括對評估內容概念及其分類的標準化,以及評估方法的標準化等。
(二)規范評估機構及人員資質管理
目前,中國沒有相關于森林資產評估的行業自律組織,森林資產評估從業人員在中國資產評估協會中的聲音也非常微弱,對于森林資產評估來說,森林資產評估人員的資質問題尚未解決,森林資產評估機構的資質也就無從談起,這已經嚴重影響了中國森林資產評估的正常發展。中國森林資產評估人員資質管理應該在目前的“森林資源資產評估專家”的基礎上加以完善,建立穩定的考試制度、通暢的人員準入制度和完備的后續教育制度,不斷提高評估人員的素質。
(三)加快森林資源資產評估專業人才的培養
解決人才稀缺的問題必須從人才的培養入手,要培養這樣的高素質高技能的應用型人才,主要依靠教育,特別是職業教育。專業的森林資源資產評估人員除了掌握資產評估專業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具備一般的資產評估能力外,還應該具備林業、林業經濟管理、森林資源調查技術、森林資源資產運營方面的專業知識、技能和能力。高校應該根據市場對森林資源資產評估專業人才的需求情況,結合院校自己的特點和優勢,合理確定專業建設方向。
(四)加快培育林業產業市場
通常認為,市場是商品交易得以實現的場所,市場應成為資源的主要配置者和經濟活動的主要調節者。中國目前的市場體系已經初步形成,由于歷史等因素的原因,林業行業的市場化相對緩慢,建立健全林業市場體系,刻不容緩。建立健全林業市場體系,必然會增強社會對森林資產評估的需求,但同時也為森林資產評估的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目前各個省市地州都已經有成立林業產權交易市場的范例,基于林業資產市場化程度低的這一現狀,國家應采取進一步的措施推進林業行業的市場化進程。
參考文獻:
[1] "FAO,2001,Global Forest ResourcesAssessment 2000-main report,FAOForestry Paper No.140.Rome,Available on the Internet:www.
fao.org/forestry/fo/fra/main/index.jsp.
[2] "Ian bateman,“Recent development in evaluation of non-timber forest products:the extended CBAmethod”,Quarterly Journal of Forestry,
1991,85(2).
[3] "Schultz,Theodore W.Institutions and the rising economic value ofman[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50(december
1968):1113-1122UBC Press,1992.
[責任編輯 " 陳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