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據統計作為統計語言,進行國際之間比較、交流以及合作,對科研院所統計數據分析的可比性提出非常高的要求。因此,對科研院所經濟統計分析中數據的可能性比性問題應該給予相對更多的關注與重視。
關鍵詞:統計;分析;數據;可比性
中圖分類號:F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31-0280-02
數據統計作為統計語言,是進行國際之間比較、交流以及合作的基礎,中國統計分析要符合改革開放的需要,就要采用國際標準的統計分析方法,提高數據統計的可比性,這不僅僅在于統計數據上進行國際之間相互比較的需要,也是進行國際經濟合作和信息相互交流的需要。因此,現代科研院所必須把統計分析中數據的可比性作為一個重要課題來探討研究。
一、科研統計分析數據的對比
統計分析數據的對比指將客觀事物來進行對比鑒別客觀事物之間的差別與存在的問題,通過相應計算方法計算出數量之間的差別、問題和變化,并在此基礎上作出判斷與評價,找出發生的原因,進而推動事物的發展變化。
對比統計分析法是在數據分析中運用比較廣泛的一種方式方法,如果把一些事物孤立起來分析,就作不出正確的評價。只有經過相互對比,才能幫助人們認識清楚。例如,在科研工程技術人員在科研時間利用的情況統計分析中,將不同時間段的技術人員科研時間的分配方法資料進行動態圖標的比對分析,可以有效地觀察科研技術人員的時間利用狀況的動態變化以及對有效利用時間影響的諸多因素間結構的變化情況;也可以在不同的范圍和層次上進行靜態對比分析,將不同國家或地區的資料進行對比[1],可以觀察其政治制度、風俗習慣、生產力發展水平等社會經濟原因對科研技術人員時間利用率的影響;通過不同科研之間統計分析數據資料的對比,有利于發現不同單位數據差異的影響因素;通過對不同個人的資料數據進行對比,可以找出生活愛好和工作習慣等個體因素對時間利用狀況的影響。
在科研院所經濟數據統計分析中,由于所研究對象的問題與目的不同,相互對比的研究內容也存在差異,應選用適當的研究方式和方法進行對比分析,可以分為動態比較與靜態比較,相除比較與相差比較,單向比較與綜合比較。
二、科研統計分析數據的可比性原則
所謂可比性,是指相同項目的統計數據在相同時間點和空間上的可比程度,就是用來對比的兩個數據指標是否符合所研究任務的相應要求,對比的方式合理;對比得到的結果,要能準確說明要說明的問題,要有實際的意義。這就要求在科研院所內部使用統一的統計分析制度方法和標準的分類,保證得到的統計數據口徑、范圍、計算方法在同一時間上一致銜接,并保證在不同科研院所、不同地區之間可相互對比。
統計方式的多樣性比較決定了統計數據指標的可比性是一個相對復雜的問題。統計數據要具有可比性,可以從兩個方面對統計數據進行考慮:首先,要選擇準確并適合的對比基數,必須以所要研究對象的特點和性質為出發點;其次,所使用相對數的分母與分子必須保持可對比性,主要可以從相對數的分母與分子所包含的內容、計算口徑和計算方法等方面來考慮研究。如當其出現不可比的情況時,可以根據研究目的的需要進行換算與調整。例如,生產一支筆,甲要1小時,乙要半小時,丁要1小時半,那么生產一支筆的社會勞動生產率就是1小時,在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時,社會的價值總量是不變的。如原本全社會一單位時間能生產10雙鞋,一雙10元,那價值總量是100元,現在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一倍,即全社會一單位時間能生產20雙鞋,那一雙的價格將降為5元,那價值總量還是100元,在個人勞動生產率提高時,那就意味著個人的商品價值量會增加。舉一個小例子,個人勞動生產率提高后,工人生產一件物品的時間就會減少,也就是說工作時間不變,生產的東西變多,分攤下來,工人工資的成本是降低的,降低的部分就會成為商品的價值量。商品的價值量即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社會勞動生產率與商品價值之間為反比關系,因此當社會勞動生產率一定時,某一生產者提高自身的個人勞動生產率,就可以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這便是企業發展生產的根本動力,社會勞動生產率是衡量全社會范圍內生產先進和落后的重要尺度。這樣,就使認識得到進一步提高,如果再進一步與其他的勞動生產率相比,與同類型的其他企業或技術先進企業的勞動生產率相比,就可以得出比較全面的結論,找出存在的差距與問題,并加以著手解決;比如,統計明細記錄數據要根據客觀的變化及時調整資料的類型,以保證各階段時期資料的可比性。所以,對比分析法在統計分析中位置是相當重要的,目前,世界貿易組織也把各國統計數據的可比性放在了重要的位置。
三、科研院所經濟體系中統計分析的可比性問題研究
科研院所生產方面:
1.在產品生產統計中,通常采用三種計量方式:產品的勞動量、價值量和實物量。無論哪種計量方式,都必須注意可比性原則。
科研院所之間產品的勞動量指標不能直接用于科研院所橫向之間的對比,即使是同一科研院所在不同時期的產品勞動量指標也缺乏相對直接的可比性。影響“定額工時”水平高低的各因素——工程技術人員的業務熟練程度、技術裝備條件情況以及科研制度的管理水平,在不同科研院所及同一科研院所不同歷史階段是不同的。
其中,在統計原始實物量時,一般應根據國家或有關部門規定的《產品目錄》的要求;在計算標準實物量時,先選定某一種產品作為標準產品,將其他產品產量按一定比例折算標準產品的產量,例如,將不同發熱量的煤炭,折算成發熱量相同的標準煤炭,然后將標準煤炭的數量加起來,得到標準煤炭的標準實物量。在計算產品勞動量的指標時,通常采用定額勞動時間,而不使用實際勞動時間;在計算產品價值量時,應選擇適當的價格標準,來反映企業生產過程中的投入與產出狀況。
2.在產品質量和品種統計中,產品質量的高低,產品品種的多少,反映了科研院所生產技術水平及科研院所在市場的競爭能力。
在計算品種供貨合同完成率時,訂貨量與交貨量可以是實物量,也可以采用合同價格進行過渡,綜合為價值量計算。要注意的是,計算該指標時注意分母和分子的可比性:(1)子母項里產品范圍一致,不能用一些產品去抵沖其他另一些產品的欠交量;(2)采用價值量時,分母和分子使用的價格要一致。
3.在原材料和能源消耗統計過程中,在生產和制造過程中消耗的原材料只用實際物品來計量,而不能反映真實材料的消耗量,需要進行相應的折算。例如對某些燃燒原材料的消耗,應折算為其燃燒100%有效含量。又如在農田種植生產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肥料,由于肥料種類繁多,且時有化學變化,故需折合成標準化肥量,以便綜合進行比較。
中國對能源的消耗都制定有相應的定額標準,通過對在生產生活中實際消耗的能源與定額標準的比較結果,并據此作深入分析研究,可以檢查其對能源消耗標準的執行情況,找出其相對差距和解決的辦法。
在生產者方面,勞動生產率指標和勞動效益指標的計算過程中、勞動報酬統計分析中計算平均工資指標時,也都應該嚴格遵循可比性原則。
四、科研院所經濟效益方面
經濟效益統計,包括投資效益統計和經營效益統計,指標的設置一般是由國家統計部門統一設計的,它不但符合黨的方針政策和客觀經濟規律,而且隨著客觀情況的發展變化,經濟效益指標及其標準也在隨著不斷變化。
經營效益是在生產經營活動中產出與投入之比,而投資效益則是成果與投資的對比關系,不符合這一涵義所要求的指標都不應該納入經濟效益指標體系之中。
為了方便將本單位的經營效益和投資效益與其他單位進行對比分析,在經營效益和投資效益指標體系中選擇的指標,應做到在本行業的單位之間可以普遍適用,指標所涉及的經濟內容、空間范圍、時間范圍、計算口徑、計算方法都可以經行比較,這樣便于綜合計算,利于微觀經濟效益與宏觀經濟效益之間的銜接。經營效益和投資效益指標體系的建立要符合客觀經濟規律和現行的國家方針政策,隨著客觀情況發展變化,指標應及時相應調整。
伴隨著經濟全球化一體化的形成。世界各國都為提高統計數據可比性和保證統計數據質量展開探索研究,并取得重大的進展,從及時性和客觀性等方面建立質量評估標準,以便于進行國際之間的比較。
統計分析中數據的可比性看上去只是統計工作的一個小問題,然而它卻貫穿了整個綜合數據分析和統計比較的過程,從平均數到絕對數、相對數,從時間數列到指數數列、函數數列,從單因素變動到多因素綜合變動分析,都必須服從可比性原則。
參考文獻:
[1] "鄭奕君.企業經濟統計分析中數據的可比性[J].數據,2009,(2).
[責任編輯 " 陳 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