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孵化器主體范疇研究出發,以現有研究成果為基礎,將孵化器研究趨勢與聚焦視角的轉變作為主旨,意在提出孵化網絡研究心的突破方向。
關鍵詞:孵化器;衍生;治理;創新
中圖分類號:C93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31-0282-02
從1956年誕生至今,企業孵化器(下稱孵化器)運行的實踐證明,孵化器在幫助新創企業克服新企業缺陷并提高企業存活率方面具有顯著作用,并成為推動區域創新與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創新組織。這也引起了廣大學者針對孵化器展開研究并試圖揭示:(1)孵化器是什么(What),如:孵化器的概念、類型與功能;(2)孵化器為什么具有孵化功效(Why),如:孵化器的要素與組織構成;(3)孵化器如何完成孵化(How),如:孵化器作用機制與孵化機理;(4)孵化器如何變化(Develop),如孵化器的演進與發展。圍繞這四個研究分支展開的研究歸根結底是要打開孵化過程“黑箱”。
針對孵化過程“黑箱”展開的不同分支的研究與孵化器實踐活動構成了一個循環反饋系統,研究成果指導實踐活動的同時實踐活動為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研究素材與實證樣本,促進了研究的不斷深入與發展。已有的大量理論與實證研究成果已經能夠較為清晰完整的支撐整個孵化過程脈絡構架,但是在某些研究分支并為就此取得新的突破。基于此,本文提出未來可能實現突破的研究方向與研究方法。
一、企業孵化衍生與共生
盛世豪和鄭燕偉(2003)對新企業生成過程作了廣角透視和理性追蹤發現:有許多新企業是由現有企業經過復雜的“孵化”過程衍生而來的,新企業與老企業之間存在著無法割斷的孵化生成機緣,并且基于這種孵化生成機緣,新企業與老企業之間往往形成一種密切的衍生關系[1]。不僅如此,入孵企業由于嵌入網絡的重合,不同入孵企業之間可以通過網絡相互作用,體現了明顯的共生關系。企業是一個資源集合體,每家企業資源富余與短缺兩種狀態始終并存。對于富余資源,企業可讓渡資源使用權,提高富余資源的利用率;對短缺資源,可利用外部資源,以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大發展。所從企業孵化衍生與共生角度分析,成功畢業企業和在孵其他企業將能夠為入孵企業的孵化帶來巨大的幫助。而針對孵化畢業企業和在孵其他企業與入孵企業的關系與相互影響一直沒有被學者納入到孵化器研究的框架體系中。
如何開發成功畢業企業和網絡中其他入孵企業的價值,如何利用孵化器中間“橋”功能來協調和引導入孵企業與畢業企業和其他入孵企業間的互動,如何挖掘關系要素和構建活動模型以及互動機制與效果評價的研究都將成為未來孵化器研究一個可以嘗試突破的方向。雖然中國企業之間互動的研究從價值鏈到網絡早已成為企業最主要也是最基本的活動,但是現實中入孵企業與畢業企業以及在孵其他企業間的互動活動很少,供研究的素材和樣本比較有限,這給相關研究帶來了一定障礙的同時也對理論研究用以指導實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孵化網絡的優化與治理
孵化網絡的構建越完善,入孵企業成長得越好[2]。相應地,入孵企業成長得越好,它們融入網絡的傾向越明顯[3]。因為孵化網絡的存在減少了資源和信息的交換成本,從而降低了入孵企業的交易成本,使它們在共享和聯合使用資源的過程中產生了“規模效應”和“聯結效應”。網絡化作為孵化器發展的必然趨勢,已有學者從經濟學角度、社會學角度與生態學的角度都做了大量的相關研究。Williamson(1988)從進成本角度對網絡發展做出了分析[4]。Freeman(1999)通過研究的網絡環境對孵化網絡外部作用機理對這一趨勢做出了進一步的解釋[5]。Hansen(2000)從孵化器網絡的時間與成功要素角度進一步揭示了網絡作用機理[6]。國內學者結合我國孵化器網絡的發展進行了深入研究,林嵩(2012)、謝洪明和任宗強(2012)從企業網絡能力,網絡強度和網絡協同性與企業績效的關系角度對孵化網絡中企業發展與網絡作用機理進行了分析[7~9]。胡海清(2011—1013)在網絡交互模式與孵化網絡生成與演化方面做了深入的研究,使得孵化網絡研究框架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10~12]。
針對孵化網絡研究的不足,未來學者可以在以下兩個層面尋求突破。首先,孵化網絡的優化與治理。與傳統企業間網絡相比,孵化網絡結構表現出短期相對穩定以及長期適應性調整的特點,因此需要在企業孵化網絡的異質性與動態性及其內在運行機理進行深度解構的基礎上對孵化網絡運行的整體效率和效果展開研究,從而進一步揭示孵化網絡發展模式與規律以及網絡優化的路徑,并引導孵化網絡治理的研究。其次,孵化網絡的建立根植于相對宏觀的生態環境,Michael(2000)研究結果表明,孵化過程與入孵企業之間的關系、社會資本的分布、孵化器與地方產業集群之間具有顯著關系[13]。
三、孵化企業風險管理與失敗企業的學習
科技型創業企業同時具有較高的出生率和失敗率。國外調查顯示:新創企業在創辦二年、四年和六年后的失敗率分別是34%、50%和60%;創業和高科技兩個因素使科技型新創企業的創業風險加劇。中國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只有2.9年[14~15]。雖然孵化器可以顯著提升創業企業成功率,但是由于環境非線性變化與孵化企業先天性缺陷使得孵化項目本身仍具有很高的風險。雖然企業風險管理相關研究已經比較成熟,但針對孵化過程風險管理的研究卻很少涉及。王廷浩在系統論的基礎上提出了孵化器全面風險管理系統,運用流程圖法將孵化器的風險分為系統風險、非系統風險和內部風險三個方面,但在操作層面上也僅在技術和投資兩維度基礎上構建了風險評價模型,所用靜態評價指標并不能充分衡量和評價企業孵化動態過程風險程度。這方面研究一直沒有引起學者的足夠重視,造成孵化器功能研究仍然徘徊于業務,服務和中介等方面。與此同時,針對孵化失敗的企業和項目的研究也沒有納入到孵化器孵化過程研究框架體系中,僅以成功畢業企業作為研究的終結點,造成孵化過程研究完整性的缺失。
風險管理和孵化失敗企業研究的不足,為研究者開辟了進一步深入和細化研究孵化過程的新視角。首先,在孵化過程風險管理研究方面可以將已有的風險管理理論引入到孵化過程中,結合孵化過程二元主體的特性對孵化互動過程在風險預警與風險管理等方面展開研究。一方面可以豐富孵化作用機制的研究理論體系,另一方面可以將風險管理納入到孵化器服務功能研究中,從而為提升孵化質量與完善孵化器建設提供有效的支持。其次,創業失敗研究涉及創業理論、學習理論、認知心理、制度理論等多種理論。如何將這些理論引入到孵化失敗企業研究體系中將是有待突破的方向,研究失敗原因與表現以及針對失敗的學習都為孵化過程和再次孵化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不僅如此,通過對孵化失敗企業研究可以找出導致失敗因素以及這些因素對孵企業作用的機理,從而為孵化過程風險管理提供有效的決策依據。
四、研究方法創新與理論依據的拓展
研究缺陷和新的視角為學者深入研究孵化器指明方向的同時,也對研究方法創新和基礎理論拓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其他如生物學,哲學和經濟學領域研究理論和方法都可能成為學者研究取得突破的手段。如:將復雜適應系統理論(Complex Adaptive Systems)引入到孵化器演化與發展研究領域,分析孵化器自適應過程與孵化過程中的非線性特征的問題;將協同創新理論引入到孵化器網絡研究領域,研究孵化網絡創新主體間創新與發展的協同效應,同樣協同創新理論還可以用于孵化過程衍生與共生中主體間關系與作用的研究;將經濟學中的生存模型用于入孵企業縱向研究,從實證的角度對孵化器衍生與發展以及入孵企業的成長進行研究。
參考文獻:
[1] "盛世豪,鄭燕偉.“浙江現象”產業集群與區域經濟發展[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58-78.
[2] "S,A.Jerome.Comparson of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for Effective Operations of Univesity Business Incubator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Korea[J].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2004,42(4):418-426.
[3] "Mathew.H.,R.D.Ireland,E.M.Robert.Stimulating Dynamic Value:Social Capital and Business Incubation as a Pathway to Compitive
Success[J].Long Range Planning,2007,40:154-177.
[4] "K,D.Williamson.Transaction Cos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Business Incubator[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1988,22(4):120-138.
[5] "J,S.Freeman.Overcoming the Hurdles of an Established Business Incubation Environment[J].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
1999,10(2):35-49.
[6] "Hansen,M.T.,H.W.Chesbrough,N.Nohria,D.N.Sull.Practice of Networked Incubators[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0,80(7):154-170.
[7] "林嵩.創業網絡的網絡能力:概念建構與結構關系檢驗[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2,(5):38-45.
[8] "謝洪明,陳盈,程聰.網絡強度和企業管理創新:社會資本的影響[J].科研管理,2012,(5):32-39.
[9] "任宗強.基于創新網絡協同提升企業創新能力的機制與規律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12:6.
[10] "張寶建,胡海青,張道宏.企業孵化器組織的網絡化機理研究述評[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1,10):152-157.
[11] "胡海青,張旻,張寶建,張道宏.網絡交互模式與創業支持類型——基于中國孵化產業的實證分析[J].科學學研究,2012,(2):275-283.
[12] "胡海青,張寶建,張道宏.企業孵化網絡成因解析:脈絡梳理與研究展望[J].研究與發展管理,2013,(1):94-103.
[13] "Michael,J.,Nowak,C.E.Grantham.The Virtual Incubator:Managing Human Capital in the Software Industry[J].Research Policy,2000,
27(2):125-134.
[14] "Coster,D.Ramp;C.Butler.Assessment of proposals for new technology ventures in the UK:characteristics of university spin off companies[J].
Technovation,2005,25(5):535-543.
[15] "Sine,W.D.,H.A.Haveman,P.S.Tolbert.Risk business entrepreneurship in the new independent power sector[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2005,28(50):200-232.
[責任編輯 " 陳 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