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科學家找到一種無需捐獻者的血液就能制造血小板的新方法。該法有望解決血小板短缺的難題,為相關療法帶來福音。
血小板又名血栓細胞,是一種從巨核細胞上脫落的細胞質小塊,其主要功能是防止出血,是治療各種形式創傷和血液病的關鍵。為治療血小板濃度過低或大出血的病人,以及幫助病人術后平穩快速恢復,特別是化療后的腫瘤病人,醫生一般都會為他們輸送血小板。
但目前血小板只能通過獻血獲得。與血液不同,血小板較為特殊,保質期只有5天左右且必須室溫保存,加之有血型的要求,經常出現短缺,不少血庫都處于“零庫存”狀態,無法滿足臨床需求。此外,盡管一般情況下輸入血小板無需為患者進行免疫匹配,但多次反復仍然會引發一定的免疫反應,并最終影響血小板輸入療法的療效。
媒體報道稱,為解決這些限制,日本京都大學和東京大學博士江藤浩二團隊開發出一種通過人類誘導多能干細胞(iPS)培育功能性血小板的方法。
iPS細胞可由多種類型的人體細胞培育而成,而它們也可以被分別誘導成幾乎所有其他類型的細胞。臨床使用中不必擔心排異反應問題。新研究中,研究人員將iPS細胞誘導成一種永生化巨核細胞,而巨核細胞正是生產血小板的母細胞,能通過凝結的方式產生大量血小板。這種永生化巨核細胞的特殊性在于,其細胞分裂沒有次數限制機制,具有無限分裂生長的能力,并且與新捐贈的血小板不同,它經得起冷凍保存,可以在需要的時候隨時解凍細胞,制備出足夠的血小板。
江藤浩二說:“我們找到了一種讓巨核細胞長期保存和自我復制的方法,它讓血小板的大面積種植和生產成為可能。長期困擾醫學界的血小板短缺問題有望因此得到解決。”
近幾年來,頻有研究小組報告已經成功用誘導干細胞培養出人類巨核細胞以及血小板,但通常情況是制備的血小板沒達到可供使用的數量。此次日本科學家對技術進行了改進,讓這一研究已非常接近實用。不過,如要用實驗室制造的血小板徹底取代人們捐獻的血小板,仍需要大量研究觀察。畢竟對于臨床試驗來說,規模化培養只是第一步,質量和效用才是決定性指標。
(本文摘自《科技日報》,由于作者聯系方式不詳,請相關作者與本刊聯系,以便奉寄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