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食品標準署日前發布公告稱,發現有兩頭克隆公牛的肉制品已流入市場,另有兩頭克隆母牛所產的牛奶是否流入市場尚不確定。這起克隆動物食品“溜”上餐桌的事件再次引發了公眾對克隆動物食品安全、管理等問題的關注和爭議。克隆動物食品以及轉基因食品是否能放心食用?克隆動物食品與轉基因食品有什么區別?這是公眾十分關心的問題。
克隆≠轉基因
“克隆”并不是一個新興詞匯,在中國幾乎耳熟能詳,而近日,這個詞匯再次吸引了公眾的眼球,成為輿論的焦點。克隆動物是指通過克隆技術獲得的動物,即經過核移植技術產生的與供體遺傳物質完全一致的無性繁殖個體。顧名思義,克隆動物食品是以克隆動物為原料制作的食物,統稱為克隆食物食品,克隆動物及其后代的肉類和奶類產品都被視為新資源產品。科技部“973計劃”咨詢組專家、《中國細胞生物學學報》主編郭禮和介紹說,克隆與轉基因的區別就是是否通過人工從無性繁殖到有性生殖,克隆不等于轉基因。
據悉,中國并不缺乏克隆技術方面的頂級人才。上海交通大學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動物科學系助理研究員馬育芳透露,由于克隆技術操作的復雜性,獲得克隆動物成本是很高的。隨著時代的進步,克隆技術越來越成熟,成功率也越來越高,病、死現象也越來越少,但需克隆的動物卵巢來源不易、專業操作人員的高要求等因素制約了克隆技術的產業化。
不要讓輿論綁架科學
英國克隆牛食品流入市場,引發的爭議主要是食用克隆動物食品是否安全。據悉,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組織科學家用了六年時間檢測了600多頭克隆豬、牛、山羊等的肉和奶,于2006年和2008年陸續發布消息稱,經過各項化驗和比對,克隆動物食品中所含的維生素、脂肪、蛋白質、氨基酸等含量與普通動物食品無異,經克隆食品喂養長大的實驗鼠也沒有出現不良反應。歐盟食品安全機構也表示,來自克隆動物及其后代的食品和那些傳統養殖的動物制品幾乎沒有什么不同,克隆動物目前也沒有給環境帶來影響。
對此,不少專家紛紛表示,食用克隆動物食品從理論上看是可行的,但從實際上看是不可行的。由于克隆技術發展的諸多制約因素,成功克隆動物的成本高,依靠克隆動物直接作為食品還不可能實現。同濟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費儉坦言,雖然他自己從事這方面的研究,從專業角度來說克隆動物食品以及轉基因食品是安全的。但他表示,轉基因食品涉及基因的改變從而會造成人體代謝的改變再到人體小分子的改變,人體小分子的改變可能會對人體有害。所以費儉表示,對于克隆動物食品以及轉基因食品是否安全,問題不是在產品本身,而是在產品的制作過程。費儉重申,從專業角度來說,國內獲批上市的轉基因食品是安全的。
克隆動物食品的未來
會上,上海市動物疫控中心劉煒提起了自己遭遇的一次經歷。前不久,在咖啡館中與友人暢談克隆動物的種種話題時,不禁引來周遭陌生人的圍觀并加入進來探討。老的、少的,圍過來的人越來越多。討論明顯分為兩種觀點,有些人認為克隆動物食品是安全的,而另一些人則認為克隆動物食品是不安全的,探討越來越激烈……直至他離開咖啡店時,兩派人還在爭論。
克隆動物食品能否為人們所接受,能否在未來的消費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沈銘賢表示,轉基因食品和克隆動物食品被“妖魔化”是不正常的一種現象。民以食為天,但公眾關心和擔心安全問題也是合理、必然的,政府需要加強規范意識、監管意識,細化規范程序、監管程序,努力做到克隆動物食品規范化、監管化,謹慎推行。
克隆動物食品盡管有巨大的市場潛力,但在短期內尚不可能正大光明、大張旗鼓地走上餐桌。在解決了安全和心理問題后,也許有朝一日,克隆動物食品就將成為一道平常的菜肴。
(本文摘自多播網,由于作者聯系方式不詳,請相關作者與本刊聯系,以便奉寄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