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企業是小型企業、微型企業、家庭作坊式企業、個體工商戶的統稱。在中國,小微企業是給力經濟發展的“輕騎兵”,其工業總產值、銷售收入、實現利稅大約分別占中國經濟總量的60%、57%和40%,提供了75%的城鎮就業機會。在相繼襲來的國際金融危機、歐債危機等經濟寒流中,小微企業的生存環境令大多數企業主感到悲觀。小型微型企業經營壓力大、成本上升、融資困難和稅費偏重等問題十分突出,生產要素市場需求不足,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給中小企業帶來新挑戰。長期處于國際產業鏈低端、技術裝備水平低的中小企業,再依靠廉價勞動力、廉價資源、廉價環境成本取得競爭優勢的時代已經過去。從某種程度上看,小微企業的困局就是中國經濟轉型的困局,小微企業的生存環境能否改善與中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緊密相關。
小微企業面臨的困境
小微企業的困境概括起來就是“兩難兩高”:融資難、用工難;成本高、稅費高。究其原因,一是小微企業自身存在問題。小微企業規模小、實力弱,產業結構不合理,處于產業鏈和價值鏈的低端,資本結構單一、產權不明晰,產品技術含量低,附加值低,缺乏核心競爭力,與大企業競爭通常處于劣勢,再加上缺乏有效的組織,不能抱團式和鏈條式發展,各自為戰,形成不了行業的產業優勢。二是過度的競爭導致企業效率低下,小微企業產品同質性高,為求生存與發展,在激烈競爭中,小微企業一方面相互打壓、排擠,另一方面采取超常規,甚至是非法的手段來降低生產成本,導致資源利用效率下降、市場秩序混亂、企業效益低下。三是金融機構服務體系還需不斷完善,包括融資渠道結構性失衡,小微企業集合債券、票據和信托等產品發展,信用風險分擔機制,融資性擔保公司資本實力和經營狀況,銀行業金融機構服務等。四是外圍市場的不景氣,使得小微企業對外貿易增速放緩,呈逐步下滑趨勢,尤其是對于從事外貿的小微企業影響尤為顯著。歐美等主要國家消費市場需求萎縮,小微外貿企業在接單方面競爭激烈、單價低、風險大,接近九成的企業訂單普遍減少3-5成,而接到的訂單又以短單、急單居多。
小微企業如何走出困局
一、中央與地方提供“他助”:解困于寒冬
近年來,國家密集出臺政策和措施扶持小微企業的發展,幫助小微企業擺脫“成長的煩惱”。
(一)財政扶持方面
1.落實支持小微企業發展的各項稅收優惠政策。在稅收減負方面,中央和地方已經做了大量的工作,將小型微利企業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政策延長到2015年底;自2011年11月1日至2014年10月31日,對金融機構與小型、微型企業簽訂的借款合同免征印花稅;將金融企業涉農貸款和中小企業貸款損失準備金稅前扣除政策延長至2013年底。提高增值稅和營業稅起征點,這對小微企業具有明顯的針對性,直接緩解他們存難的狀況。事實上,對于小微企業來說,還有很大的減稅空間,為其創造更為有利的稅收政策環境。
2.政府采購支持小型、微型企業發展。負有編制部門預算職責的各部門,拿出年度政府采購項目預算總額一定比例的份額面向小微企業采購,并對其產品給予一定的價格扣除。鼓勵大中型企業與小型微型企業組成聯合體共同參加政府采購,小型、微型企業占聯合體份額達到一定比例的,可給予聯合體相應價格扣除。
3.優化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不斷擴大專項資金的規模和支持的業務范圍,同時減免小微企業行政事業性收費,切實減輕小微企業的負擔。
(二)金融扶持方面
1.拓寬小微企業融資渠道。搭建方便快捷的融資平臺,支持符合條件的小企業上市融資、發行債券。逐步擴大小微企業集合票據、集合債券、集合信托和短期融資券等發行規模。完善創業投資扶持機制,在合法、合規和風險可控前提下,由商業銀行自主確定貸款利率,對創新型和創業型小型、微型企業可優先予以支持。支持小微企業采取知識產權質押、倉單質押、商鋪經營權質押、商業信用保險保單質押、商業保理、典當等多種方式融資。加快小微企業融資服務體系建設,為創新型小型、微型企業創造良好的投融資環境。
2.加強對小微企業的信用擔保服務。大力推進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建設,加大中央財政資金的引導支持力度,鼓勵擔保機構提高小微企業擔保業務規模,降低對其擔保收費。積極發展再擔保機構,強化分散風險、增加信用功能。改善信用保險服務,定制符合小型、微型企業需求的保險產品,擴大服務覆蓋面。加快推進企業信用體系建設,開展企業信用信息征集和信用等級評價工作。
3.規范對小微企業的融資服務。一是建立和完善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六項機制”,包括利率風險定價機制、獨立核算機制、高效審批機制、激勵約束機制、專業人員培訓機制和違約信息通報機制;二是督促商業銀行建立小微企業專營機構,鼓勵商業銀行在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相對薄弱的地區優先設點,推進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建設,完善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機構體系;三是要求銀行業金融機構對小微企業貸款的增速不低于全部貸款平均增速,增量高于上年同期水平;四是針對小微企業的經營管理特點和風險特征,銀監會完善監管制度框架,通過適當放寬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機構準入,對小微企業貸款的資本耗用和存貸比實行差異化考核等差別化監管和激勵政策;五是,清理糾正金融服務不合理收費。禁止金融機構對小微企業貸款收取承諾費、資金管理費。嚴格限制金融機構向小微企業收取財務顧問費、咨詢費等費用。有效遏制民間借貸高利貸化傾向以及大型企業變相轉貸現象,依法打擊非法集資、金融傳銷等違法活動。嚴格禁止金融從業人員參與民間借貸。研究制定防止大企業長期拖欠小型、微型企業資金的政策措施。
(三)技術扶持方面
1.提升小微企業創新能力。實施中小企業創新能力建設計劃,鼓勵有條件的小微企業建立研發機構,參與產業共性關鍵技術研發、國家和地方科技計劃項目以及標準制定。鼓勵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向小型、微型企業轉移擴散技術創新成果。支持在小微企業集聚的區域建立健全技術服務平臺,集中優勢科技資源,為小微企業技術創新提供支撐服務。鼓勵大專院校、科研機構和大企業向小微企業開放研發試驗設施。實施中小企業信息化推進工程,重點提高小微企業生產制造、運營管理和市場開拓的信息化應用水平。
2.提高小微企業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水平。加強宣傳和培訓,普及知識產權知識,推進重點區域和重點企業試點,開展面向小微企業的專利輔導、專利代理、專利預警等服務,加大對侵犯知識產權和制售假冒偽劣產品的打擊力度,維護市場秩序,保護創新積極性。
3.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嚴格控制高污染、高耗能和資源浪費嚴重的小微企業發展,防止落后產能異地轉移。嚴格執行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綜合運用財稅、金融、環保、土地、產業政策等手段,支持小微企業加快淘汰落后技術、工藝和裝備,通過收購、兼并、重組、聯營和產業轉移等獲得新的發展機會。
二、小微企業“自助”與“互助”:提高造血能力
隨著小微企業生存與發展面臨生產經營成本節節攀升的現實,僅僅由國家和政府對小微企業的扶持是不夠的,對于小微企業來說,轉變發展方式,提高造血功能,對于抵御新一輪全球經濟危機,確保中國實體經濟健康發展意義重大。小微企業造血所需已不僅僅是資本,還有資本之外更多的東西,如資源、經驗、知識等軟性力量。技術、人才、管理將是小微企業未來發展不可回避的要素。
(一)創新營銷和商業模式
小微企業可運用電子商務、信用銷售和信用保險,大力拓展經營領域。積極參加國內外展覽展銷活動,加強工貿結合、農貿結合和內外貿結合,促進自身在國際化、市場化、專業化等方面取得突破。通過聯合采購、集中配送降低采購成本,采取抱團方式“走出去”。發展專業市場和特色商業街,推廣連鎖經營、特許經營、物流配送等現代流通方式。
(二)加強人力資源開發
拓寬用工渠道,突出培訓作用,尤其是把培訓的側重點放在經營管理人員和創業者上。積極參與高技能人才振興計劃,加強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工作,加強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圍繞《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確定的重點領域,開展創新型專業技術人才的培訓,從而進一步完善職工的社會保障和福利待遇。
(三)拓展管理創新領域
中小企業應實施管理提升計劃,重點加強財務、安全、節能、環保、用工等管理。開展管理創新成果推廣和標桿示范活動。實施小企業會計準則,開展培訓和會計代理服務。積極向管理咨詢機構和志愿者申請面向小微企業的管理咨詢服務。
(四)提升聚集發展能力
在國家政策的鼓勵和引導下,實行小微企業“抱團”管理,自主建立并完善互助制度,利用小微企業創業基地、科技孵化器商貿企業聚集區等產業集群發展的優勢,發揮龍頭企業的引領和帶動作用,推動上下游企業分工協作、品牌建設和專業化市場的發展,促進產業集群轉型升級。
(本文作者單位為南通地稅局三分局,原文標題為:淺議中國小微企業的現狀和發展,由于作者聯系方式不詳,請相關作者與本刊聯系,以便奉寄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