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不僅是科技界和高等學校的任務,也是基礎教育的任務。只有從作為教育源頭的基礎教育就開始抓創新教育,才會“使一批又一批優秀年輕人脫穎而出”成為可能。自主性本來就與創新性相關聯,沒有自主就不可能有創新。“自主創新性教學研究”正是從教育的源頭—基礎階段教育開始就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實現由單純教授知識的傳統教育觀念和教育方式向指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尤其是學會創新性學習的現代教育觀和教育方式的轉變。《自主創新性教學研究實驗綱要和細則》就是在這一實驗這一理念指導下制定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本刊自上期起連續對此細則進行刊發,歡迎關注。
(六)有一項有新意的小發明
1.界定:通過對現實生活中所接觸的實用性較強的物(如開關、插座燈具、筆筒等)的加工和改造,成為新一種工藝的設計和制作或者是對某一種工藝的改造設想設計,培養學生探索科學奧秘的創新思想。
2.分解目標:
初一:重點:培養學生求新求異,與眾不同的創新意識。可以模仿,可以稍作加工,但要求與眾不同。全學年,每位同學制作4件左右小制作或小發明作品和寫一至二篇左右科學小論文。(只在小制作上和論文上完成一定量,不作質量的要求)
初二:在初一養成習慣的基礎上,從更新的角度要求在設計思想和制作能力上有新的突破。每設計制作一件就寫出一篇小論文。(每學期制作一件,寫一篇論文)
初三:在初二的基礎上,每位同學完成一至二件較高質量的設計。寫出一篇高質量的設計小論文或科學小論文。
(七)有一雙靈巧的手
1.界定:培養學生的手腦并用能力。包括手工勞動,繪畫,實驗操作,標本采集制作,計算機操作等。
2.分解目標:
初一:重點:通過每周開設的有關課程,訓練學生十指,接受大腦指令的靈活度。
初二、初三:重點:在初一的基礎上,開展“我有一雙靈巧的手”活動,包括手工勞動、繪畫、生物、物理、化學實驗和計算機操作的競賽,在“靈活”的基礎上向“精巧”靠攏。
(八)寫一手秀美的字
1.界定:旨在培養學生能較熟練的寫一手端正秀美、結體嚴謹的中國漢字和一手行列有序、流暢的英文字。
2.分解目標:
初一第一學期:重點:通過每天10分鐘的練字,初步解決字形結構問題。在數量上只作一般規定,在質量上嚴格規定。
初一第二學期:重點:在保證質量的基礎上,在數量上循序漸進,逐步由好向快推進。
初二、初三:絕大多數同學達到熟練、準確地寫出一手較好或好的字。
(九)寫一篇優秀的文章
1.界定:在初中三年內,全體同學的寫作能力都能在原有基礎上有較大幅度的提高。絕大多數同學能較熟練地聯系實際寫出較高水準的記敘文、說明文和小議論文。
2.分解目標:
初一:重點:重點訓練學生想象力和運用所學語言知識的能力。以學生自由命題的作文為主,字數不限、題材不限,只要詞語豐富,語文通順,不嚴重偏題就行。
初二:重點訓練寫作的速度,重視文章的邏輯的嚴密性。
初三:重點要求文邏輯的嚴密性和優美性。
(十)有一口流利的演講口才
1.界定:旨在培養學生在人際交往和交流中,能用語言迅速表達大腦中思考的問題和抑揚頓挫的語言表達能力。尤其是訓練大腦對交流信息能迅速進行加工和判斷,并脫口而出的能力。
2.分解目標:
初一:創設一切條件學生演講的平臺。如“一分鐘演講”、“答辯會”課堂中的自主討論、自主質疑等,讓學生有用語言充分演講的機會。每學期中進行一至二次“社會,學校熱點研討會”。
初二:在初一的基礎上,按規定的時間、規定的字數進行演講。
初三:在初二的基礎上組織對兄弟班級或對全校進行“答記者問”。
五、具體要做的24件事:
(一)每天必做的6件事:
1.寫一篇觀察日記100-300字不等。(熱點問題、一草一木、一舉一動)
2.預習各科新課。(各科教師布置的預習提綱)
3.統計“三閑”的數量。“三閑”即閑話、閑事、閑思。目的是減少“三閑”。
4.強化效率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規定做的事,如:朗讀、演講、口頭作文等,每分鐘200字。
5.每天(除下雨和有特殊情況),男生跑步1000米,女生跑步800米。開展30分鐘球、棋類體育活動。
6.每天練鋼筆字10分鐘(150-250字,由慢到快)。毛筆字20字左右。
(二)每天按學號輪流做的2件事:
1.《班級日報》,版面為385×265。本班新聞消息等內容必須占50%以上。報紙須在每天中午12點半以前夾到報夾上。輪到誰,組稿、排版、報頭、專欄、報花設計就由一個人說了算,一輪以后進行評比。
2.集格言、警句、名人名言(寫明出處、搜集者的姓名、注釋,并有小議論(20字左右)),按學號輪流。在頭一天放學寫在黑板的右側。一輪以后進行評比對照。
(三)每周做一次的3件事:
1.舉行歌會,每周學一首新歌。方法是歌詞都是同一首詞。(可以是自編的班級之歌,用不同的曲配上。該項活動自初二起進行,初一以文娛演唱活動)
2.舉行班會(總結,交流)
3.讀課外書,要求每位同學每周看完一部名著(含科普著作)。寫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讀后感或散文或小論文。(大部分名著可延長時間,但每周仍要寫讀后感,200頁以內的書,在一周內讀完。讀的方法可精讀,可泛讀)
(四)每學期做一次的6件事:
1.確立座右銘。每位同學都要針對自己的實際選寫自己的座右銘。用9厘米長,6厘米寬的紙寫,貼在桌子的左上角。
2.學生出考試卷。每位同學至少每個學期出一份考試卷。(初一下學期開始)
3.畫各科知識結構圖。每學期每門課(語、數、外等)均用一節課時間分別學習討論語、數、外等科的知識結構問題。分析已掌握了哪些,本學期還將學習哪些知識?
4.寫科技、科學(學科學習)研究小論文。每學期每位同學至少寫一篇,多多益善。
5.作業檢查累積。每位學生的作業及日記、練字,均需寫清年、月、日。除平時抽查外,每個學期放假前總結檢查一次。然后將全學期的分門別類裝訂在一起。(按班級規定的頁碼),由班級統一保存。如果一學期檢查一次,哪位同學不夠頁碼的,那么少幾頁就補幾頁,養成勤奮,嚴謹的習慣。
6.完成小制作,小發明。要求每位同學每學期完成1-2件有創新意識的小制作,小發明。學期結束進行評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