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開發了一款用虛擬幣炒股的手機App,這項技術我怎么才能獨占?我怎么提交專利申請?”大利科技投資(北京)有限公司的創始人李豪道出了自己的困惑。“我也有一個通過手機管理公司財務的App設計,哪些可以納入專利權保護的范圍?”如數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霄雨亦是問題不少。
在創新工場前不久舉辦的一次對科技初創企業的培訓課上,北京集慧智佳知識產權管理咨詢有限公司總經理李雷作為知識產權領域的主講師,面對五六十位創業者提出的相關問題“覺得有點不可思議”,而大家現場提問的火爆程度更是讓他感到震撼。這些初創企業剛剛起步,其對知識產權的重視程度遠遠超過對勞動法、合同法的關注,這是李雷完全沒有預料到的。
“現場互動起來,發現大家不懂的,恰恰是一些諸如專利保護范圍的淺顯問題和一些比較深奧的技術問題的結合。在類似‘商業模式和商業方法如何能被我獨占’、‘競爭對手侵犯我的專利權后我該怎么辦’、‘專利申請從提交到獲得授權需要多長時間,我如何知道其他人有沒有相關專利’的提問中,一些知識產權基本知識被反復提及,可見,這些初創企業還沒有邁過這道坎兒。”李雷說。
李豪和霄雨分別帶領自己的創業團隊開發技術產品,做著上線的準備。沒有專利知識的儲備,不懂知識產權能為自己帶來什么,這正是初創企業面臨的共性問題。
專利意識何其重要
李豪的小團隊用時半年,研發出一款可用虛擬幣炒股的手機App“漲漲”。他咨詢過知識產權代理公司,但高昂的律師費讓他望而卻步。“太貴了!對于我們這些初創企業來說,與其拿這么多錢請一名律師,還不如招聘一名技術開發人員。”這是在資金有限的條件下李豪經過權衡后做出的選擇。
對于尚處在成長期的初創企業,李雷認為,應在知識產權上有適當投入,相關費用在企業資金中的占比以企業能夠承受為宜。“初創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可以先贏得生存空間,再考慮其他。但創業者一定要有較強的專利意識,充分考慮到知識產權在企業中的重要性。專利是將好的創意產品做大做強、取得競爭優勢的重要武器。拿什么抵擋競爭對手,這是初創企業面臨的‘高門檻’。”李雷說。
由于初創企業遇到的多是很淺顯的知識產權問題,對他們進行專業的宣講和培訓就顯得尤其重要。“將基本的專利信息進行歸納,把典型案例和解決方案與大家分享,這樣經過一系列培訓,創業者基本了解了知識產權相關概念,對相關問題準確把握后,他們自己是可以解決一些難題的。”在李雷看來,專利不是萬能的,一個項目能否打動投資者、開拓市場,取決于其創意是否有商業價值,市場策略是否可行,而企業一旦在競爭中存活下來,有了起色,專利就成了遏制競爭對手、保駕護航的重要籌碼。
“初創企業的資源有限,因此更應考慮自身企業情況,咨詢知識產權服務機構,在內部評估中考量技術是否滿足了專利新穎性、創造性的要求,如果沒有達到這個標準,在初期階段就盲目提交專利申請不是一個好的選擇。獲得投資機構充足資金支持的初創企業,除了要有專利意識,還可以尋求專利服務機構的指導,通過專利分析了解競爭對手的情況,積極進行專利布局。”集佳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知識產權顧問寇晨給出了這樣的建議。
積極維權不再猶豫
一個好的創意產品尚未成熟,就被實力雄厚的大公司技術“借鑒”、市場推廣,是擺在初創企業面前的又一難題。
“如果你研發出的專利技術被大公司侵權,你會怎么做?”記者問。
“沒辦法。在我看來,訴訟成本太高了。即使我們勝訴,法律制裁也是這些大公司可以承受的,對他們不會造成太大威脅。”李豪無奈地回答。
專利被大公司侵權,很多創業者們無奈保持沉默,自己的心血和努力也付之東流。
“當企業權益受到侵犯,利用知識產權武器,企業就可以控制局勢、遏制競爭對手。大公司‘借用’技術成果后,其產品推廣的難度相對更小,這對初創企業來說是最致命的。這時候是否有知識產權,是否能舉起法律的武器,就意味著他們是否能生存下去。”李雷坦言。
用法律維護自己正當權益是可行的。在李雷看來,“我們的市場環境、法律環境是公平的,被侵權、實力弱不是借口。依托產品的獨特設計,初創企業可以和投資人進行合理規劃。侵權行為發生時,即使企業沒有足夠的經濟實力,也應該讓投資人意識到產品的核心價值,這個時候的資金配比應向知識產權管理和保護有所傾斜。”
“初創企業被侵權,不一定就要采取訴訟的方式解決。”寇晨建議,他們也可以聘請律師與大公司進行談判,以這樣的方式促成合作不失為一個好的方法。“此外,企業核心技術被侵權,可能是商業秘密沒有保護好,也可能是專利布局沒有做到位,初創企業也要從自身找原因。我有一些初創企業的朋友,通過在社交平臺上互動、咨詢,解決了一些簡單的知識產權問題。創業者一定要有知識產權意識,有了相關知識儲備,對后期的資產評估、知識產權架構、風險管理等才能應對自如。”寇晨表示。
(本文轉自《中國知識產權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