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隨著高考制度新設想的出臺,考試形式的轉變,進一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勢在必行。如何盡快幫助學生確立自己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也是擺在廣大教師面前的一個難題。
關鍵詞:自主學習、主體性、能力提升
近期,隨著高考制度新設想的出臺,考試形式的轉變,進一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勢在必行。教師自身要實現轉變,不僅僅是思想的轉變,更主要的是采取正確的方式方法,實施主動轉變。
一.自主學習的內涵理解
所謂自主性學習是就學習的內在品質,相對于“被動性學習”、而言的,是在教師一定程度的指導下,學習主體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對學習內容和學習過程具有自覺意識和反應的學習方式。在語文課標中,有關闡述自主學習方面的文字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教師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教師應轉變觀念,更新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從學生和教師方面闡述的清晰具體,要求教師轉變觀念,積極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增強自主學習意識和培養良好學習習慣。
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因素
1.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在于興趣。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學習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對學生內因的最好刺激是激起學生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即來自學習活動本身的內在動機,這是直接推動學生主動學習的心理動機。
(1)激發學習動機與培養興趣。教師應幫助他們樹立遠大的理想和目標,促使學生在學業上作出長期而艱苦的努力。
(2)在培養興趣之中,教師應注意教法新穎多樣。教學方法的運用要使學生從中產生發現的驚奇、自豪,滿足求知欲的愉快和創造的歡樂等各種情感體驗,使教學成為一個充滿活力和激情的活動。
(3)教學中應及時鼓勵、多作表揚,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運用期望激勵每一個學生,即使回答有誤,也要對合理的成份加以肯定,并進一步啟發和引導,讓每一個學生受到鼓舞,體驗成功的愉悅。
2.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關鍵在于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正確的學習方法。
(1)學會提前預習,從中尋疑求悟。它既提高學生閱讀理解的能力,又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經調查,大部分學生不重視預習,即使預習,也只是走馬觀花地看一遍,抓不住重點和難點。制定好預習提綱,編制好預習思考題,使學生有預習而生疑,帶疑聽課而感疑。
(2)做到及時復習,從而內化知識。初中語文的許多知識僅憑課堂上聽懂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及時消化和練習。可布置一些與課堂內容相關閱讀題,通過學生認真閱讀和對比思考,理清知識結構并掌握重點和難點。
(3)獨立思考和探究,深化知識,提升能力。近幾年的中考語文命題淡化了難度而加大了學習能力運用方面的難度.這一改變促使一部分學生遇到思維障礙和疑難就依賴他人解決,甚至抄襲的習慣。教師要按照學生的實際情況,分層次適當布置一些思維要求高,探究性強的習題,以激起學生對問題的探求和解決的愿望。
3.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保障在于教師積極的引導。
(1)在語文教學中,學生不應是消極的聽眾,而應是主動的求知者、探索者。因此語文教師要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教師在教學中要逐步引導學生對自己的主體地位的正確認識,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和自學能力,形成自己新穎獨創的見解。
(2)努力倡導民主平等的氛圍。師生之間應加強雙向交流,學生能大膽質疑、提問。教師盡量多些贊揚和鼓勵,營造一個民主、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讓學生自主思考;凡是學生能想、能說、能做的就應該大膽放手讓學生去想,去猜測,探索。
(3)教師要充分賦予學生自主選擇的權利。學生在獨立學習的時候,盡可能鼓勵學生用自己熟悉的學習方法去學習,每個人是有差異的,因此教學也得因人而異,不能強迫學生,否則達不到預想的效果。
4.自主學習培養的提升在于課外拓展
語文學習應滲透在生活中,充分體現了語文的工具性特點,這其實就是“大語文”教學思想。因此,教師要把生活作為學生自主學習語文的新陣地,讓學生置身于豐富多彩的生活中,在生活中自主學語文,用語文。
5.自主學習培養的其他途徑,如:(1)合理分配每天的學習任務,堅持當天完成。(2)合理規劃每天時間。把必須完成的工作盡可能安排在工作時間內完成。(3)按照既定的時間表行事。學習時間表可以幫助你克服惰性。(4)養成做筆記的習慣。(5)保持適量的休息和運動。
實踐證明,學生自學能力的高低是判斷該生能否主動地、創造性地進行學習的重要標志。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引導學生善思、會思,努力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培養學生學會發現、學會探索、學會創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真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為學生終身學習和未來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