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標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課程改革是一個不斷發展、永不停歇的過程,有收獲、有困惑、有思考,在新課改的大潮中我們一定要把好舵,不要偏離了方向。
關鍵詞:新課改;學習方式;綜合性學習
新課改以來,我們的課堂變得和諧、輕松,師生間的默契,學生間的合作,情感的溝通,智慧的交流,無不閃爍著思維碰撞的火花,師生的激情已充分燃燒在課改的歲月里。回首過去,收獲多多,同時也存在諸多的困惑。
一、所得
1、學習方式發生了改變
蘇霍姆林斯基曾深刻指出:“讓學生們每天10至12小時坐在那里讀書、聽課、思考、記憶、回想、再現,以便能回答教師的問題——這真是一種無法勝任的、使人精疲力竭的勞動——”新課改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改變過去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讓學生在思考中學習、游戲中學習、合作中學習,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獲取知識的能力。這種學習方式的變革,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了學生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拓寬了學生思維的空間,從而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
2、重視了綜合性學習
綜合性學習是新課改的一個亮點,要想把學生培養成全面發展、適應社會需要的高素質人才,開展綜合性學習是一條重要的途徑。那種只依靠課本、老師、教室的時代以一去不復反了。取而代之的是學科間的整合,理論與實踐的整合,老師與現代信息傳遞方式的整合,在這些整合下,學生的觀察能力、思考能力、合作能力、交往能力,以及綜合運用等方面的能力都有所提高,使學生在廣闊的空間里能更好的自由翱翔。
如:05年廣西桂林,已知矩形ABCD中,AB=2,C=3,F是CD中點,一束光線從A點出發,通過BC反射,恰好落在F上,那么,反射點E與C的距離_______。此題用到了一些物理知識。這就要求我們在平時教學中,開拓視野,加強其他學科與數學知識的聯系,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問題,提高學生解決綜合題的能力。
3、聯系生活加強運用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體現生活性,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教師要創設條件,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學習和理解數學;要善于引導學生把課堂中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應用于生活實際,既可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又能讓學生切實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驗到數學的價值。新課程標準中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可見,合作學習是新課標倡導的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和教學組織形式,它對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合作能力起著重要的作用。
二、所惑
1、注重了學生的個性,忽略了學生學習的效果。
新課標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教師的教學觀念、方式發生了根本的改變。如在課堂上,讓學生自己選做練習題,而不是規定他們做那些練習題,并把說的權利還給了學生,經常用:“大膽的說”,“說錯了也不要緊”,“想說什么就說什么”等語言來鼓勵學生發言。這樣尊重了學生的個體差異,使學生能積極主動的參與課堂教學。但仔細琢磨,讓學生自由挑選自己喜歡的題去做,那么不喜歡的題就不做了嗎?或者不感興趣的學科就不好好學了嗎?另外,由于中學生對事物的認識大多還是感性認識,所以,他們說的往往并不到位,甚至出現錯誤,如果我們為了表示對學生個體的尊重而一味的加以肯定、贊揚,長此以往,豈不是誤人子弟嗎?
2、過多運用多媒體,將會抹殺學生的想象力。
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多媒體以深入我們的課堂,但我們運用多媒體也要適可而止,教育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如果過多使用多媒體,一切事物都直觀的擺在了學生面前,學生自然而然就不必去想了,所以,在教學中,要適當的運用多媒體,不可為追求形式的東西而抹殺了學生的想象力。
3、注重學生感悟,忽略了雙集訓練。
新課改以來,有的教師為了追求課堂形式的新穎,過多的對課堂教學進行包裝,反而忽略了雙基訓練。試想,如果學生沒有基礎知識的扎實積累和深刻理解,怎能學以至用;沒有基本技能的培養,又何談綜合能力的提高。
4、“考試”指揮棒的影響。
新課改實驗的推進,很大程度取決于\"考試\"這根指揮棒,現在雖然說是素質教育,是新課改,但對老師的評價沒有改,好多時候成績還是很重要的,有些很貼近生活實際的教學內容無法實施。如:一些社會實踐活動課。
總之,新課程改革是一個不斷發展、永不停歇的過程,有收獲、有困惑、有思考,在新課改的大潮中我們一定要把好舵,不要偏離了方向,相信只要每一位老師不斷更新自己的觀念、不斷實踐、不斷反思,新課改一定能“為有源頭活水來”。總之,新課改,想說愛你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