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習是教學工作的重要環節,尤其是初三的期末復習教學,更是夯實學生基礎知識、提高能力、掌握答題方法、培養學生思維的重要環節。提高復習的有效性,這就需要我們教師認真分析,想出更好的應對策略。我認為,在期末復習中,應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制定科學的復習計劃。
今天距離期末考試的時間盡管不多,但初三思品備課組一定拿出符合本校實際的復習計劃,要把復習的內容具體安排到每一天、每一課中去。備課組長要具體督查本備課組成員的復習計劃落實情況,復習時切忌盲目無計劃或有計劃不落實。
二、結合中考指要的考點,樹立課標意識
作為教師,心中要有課標和中考指要的考點,課標是教學的靈魂和方向,中考指要的考點是復習的總指揮和統帥。只有在課標和中考考點的指引下,教師才能把握重點,有針對性地制定出好的復習計劃,適度的對教材的內容進行增刪,做到重點突出,難點突破,起到省時省力的效果。
三、復習時要牢牢把握三個步驟
第一步:夯實基礎,使學生能厚積薄發。基礎知識是能力的載體,是目標的基礎,是學生建構知識體系、編織知識網絡的基本要素,是學生能力提升和持續發展的根基,而能力的發揮是對基礎知識的創造性運用。“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基礎知識是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前提和理論來源。忽視基礎知識的復習,學生能力的培養和復習的有效性就成了一句空話,反之,夯實了基礎,學生才能做到厚積薄發。在夯實基礎的過程中,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第一、教師要把基礎知識講活、講透,最基本的基礎知識要求學生要會背。
第二、學生理解鞏固消化。教師要根據內容精心編制一些習題,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應用能力。在編制習題時,不能對學生搞題海戰術,而是自己要下題海,進行比較、歸類、重組,使選題力求做到“以點帶面”“以精帶全”,避免學生產生厭倦情緒,從而使復習效率低下。
第三、巧妙設限,修正學生對某些知識的錯誤認識。
第二步:構建知識體系,增強學生分析歸納能力。復習課不是重復以往的知識,而是將過去所學的知識加以再現、提高、歸納,使之系統化、條理化,是一個溫故而知新的過程。因此,在復習時,教師應引導學生系統、全面地對所學知識加以歸納和重組,理清教材的脈絡,把握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構建知識網絡和知識體系。用學科思想把具體的知識點串聯起來,從而弄清知識的來龍去脈,對所學知識作具體地遷移和靈活地運用,這樣才會增強復習的有效性。
構建知識體系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幾種:
(1)畫知識樹或思維導圖。教師引導學生把各單元、課、框、目的重點知識進行歸納、重組,畫出知識樹或思維導圖,以圖解的方式直觀的呈現各知識要點之間的聯系,用圖表幫助記憶,形成知識網絡。使學習、記憶過程變得更輕松、更有效。
(2)圖表梳理:引導學生通過圖表方式整理歸納教材中的知識體系,增強知識之間的聯系,通過對比使知識顯得更直觀、簡約。
(3)關鍵字歸類:按照相同的關鍵字,讓學生制作關鍵字歸類復習卡片。引導學生學會對知識的類比和聯想,便于學生消化、吸收。
第三步:關注學生能力培養,注重思維拓展。在前兩步強化基礎知識落實的基礎上,要提高復習的有效性,還要從不同的角度培養學生的能力:基礎知識的理解運用能力、思維的拓展能力、答題的規范能力,行為習慣的養成等等。
(1)注重思維的拓展:教師在精編和講解練習的過程中,切忌把評講課變成“批斗課或者答案的抄寫課”,就題論題,只關注答案是什么,而是要注重對學生問題遷移能力和發散思維能力的培養,拓寬學生答題思路,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問題,實現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廣闊性、精確性、深刻性、創造性。當然,也要注意“普遍撒網”與“重點捕魚”的辯證統一,防止只講發散而脫離題意、滿目堆砌要點的現象。
(2)注重答題能力的培養:在復習教學和練習評講過程中,教師要不斷滲透審題、解題方法和技巧,并引導學生自己反思、總結答題時的基本規范,強化規范意識。組織答案時,引導學生先審題,找出關鍵字,回歸教材,找出與教材知識的聯系點,編織答案的大要點,然后再擺事實,講道理,進行補充說明,將答案向深處、廣處拓展。答案要點要明確,要使用學科語言,使用思想品德術語,不能像語文作文一樣,使用一些修飾語言。組織答案要點要一條條寫清楚。
(3)引導學習習慣:教師要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如:建立錯題集、在教材上做好必要的筆記、良好的書寫習慣等。
總之,期末復習教師要把握中考指要,樹立課標意識,正確處理好傳授知識與能力培養之間的關系,強化訓練,注重引導學生質疑、探究,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品質,思維品質,激發學生學生的積極性,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的發展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