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教師不但是課程的使用者,而是課程的開發者和研究者。”對于農村中學而言,充分利用農村鄉土資源,是鮮活歷史與社會課堂的一個重要途徑。鄉土資源就是一種“調味品、催化劑”。本文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談一談對歷史與社會鄉土資源開發利用的認識與實踐。
關鍵詞:鄉土資源歷史與社會實踐研究
一、問題發現
時間:11月7日下午;授課班級七年級(3)班;授課內容: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中華各族人民的家園”中,在學習“多民族的大家庭”時:筆者利用本地的有關民族方面的鄉土素材,預先布置學生了解本地區的幾種民族,特別對有畬族聚居的石鼓村進行調查,掌握畬族人民的風俗習慣以及過去與現在的生活狀況。課堂上讓學生對調查的結果進行討論、交流。學生們踴躍發言,在相互討論中讓學生認識到本地區少數民族-畬族與漢族雜居的現狀,以及畬族人民在漢族的影響下生活情況不斷發生變化的事實。這樣,學生通過對身邊的現實生活的體驗,很快就感受到我國民族分布“大雜居、小聚居”的特點及其我國的民族政策,比起通過相關地圖的閱讀分析,印象深刻得多,趣味得多。
結論:學生在學習跟自己家鄉有關的知識時,他們的感覺是親切的,特別容易激起學生的興趣,同時,也可以使學生在情感上和思想上受到更強的震撼,激發起他們對家鄉的責任感和自豪感。
二、問題背景分析
(一)課堂引入鄉土資源的必要性
由于受傳統觀念和應試教學的影響,家長和老師都很少讓孩子外出進行社會實踐,導致學生普遍知識面比較狹窄,對書本上的條條框框能夠背的滾瓜爛熟,一旦脫離了書本,運用到實踐就顯得有些力不從心,然而面對這種先天的不足,很多教師沒有另辟蹊徑,只是一味地挖掘教科書上已有的教學資源,再進行整合灌輸給學生,從而使學生成為了“井底之蛙”。知識目標是達成了,但是能力和情感目標卻嚴重缺失。因此,面對這種嚴峻的形勢,我們不能安于現狀,盡可能地開發、利用校內外一切可利用的資源,尤其是對學生而言十分熟悉的,發生在自己身邊的鄉土資源,來彌補農村歷史與社會教學資源的不足。
(二)課堂引入鄉土資源的可能性
歷史與社會課程是一門以培養現代公民應具有的人文素質和社會責任感為宗旨的必修課程,是一門主要整合了歷史、人文地理以及其他人文社會科學的相關知識與技能的綜合文科課程。學科的特點賦予了課程資源的豐富性,可以說歷史與社會課程資源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從理論上來講,在農村鄉土資源是豐富多彩的。秀麗的山水、勤勞的人民、樸實的民俗民風等,都是富有農村特色的課程資源。再從學生接受的角度上講,鄉土資源更具體、更親切。學生看得見,摸得著,因而具有更大的感染力,更易撥動學生的心弦,所謂“潤物細無聲”,這是那些空調的概念化的說教無法達到的,因此,利用農村鄉土資源是一項最務實的教育。充分利用農村的鄉土資源,揚長避短,可以不斷滿足農村中學歷史與社會教學的需求,促進農村中學教學的可持續發展。
(三)課堂引入鄉土資源的困難
首先,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教師對課程資源的地位和作用重視不夠,從而導致了豐富的課程資源被埋沒,不能及時得到加工和轉化進入實際的課堂之中,從而造成很多有價值的課程資源的閑置與浪費。其次,現在很多中學的工作中心仍然是升學率,長期受到應試教學的影響,沉湎于傳統的教學方式,在教學中往往視教材為“圣經”,以本為本,不敢越雷池一步。再次,很多中學教師由于受到諸多條件的限制,科研能力低,創新能力得不到發掘,又缺乏專家的指導,這些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鄉土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三、鄉土資源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一)鄉土資源讓課堂充實起來
俗話說得好:“撒謊瞞不了當地人”,鄉土資源來自本地,可信度高,有一種特殊的親切感,學生樂于接受,學生對自己家鄉的山水草木、人文景觀、歷史狀況,總是特別關注,感情深厚。如在教學《過去是怎樣被記載下來的》時,課堂就穿插了同學們耳熟能詳建德人牙洞遺址,并配以圖片和文字說明:在我們建德李家鎮新橋村村后的烏龜山上,有一個7米多深、2米多高、4米多寬的天然巖洞。當地人稱之為“烏龜洞”。1974年冬天,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浙江省博物館的專家,選擇烏龜洞進行了試發掘,不僅出土了大量已經絕跡的中國犀、劍齒象及許多史前古生物化石,還意外地發現了古人類化石——一顆古人的右上犬齒,這個人年齡估計在30歲左右,男性,他生活的年代距今約有十萬年,屬晚期智人,后來,這個人被中國科學院正式命名為“建德人”。烏龜洞目前已被辟為“建德人”遺址,并被批準成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烏龜洞發現“建德人”后,不但填補了浙江省原始人分布的空白,為浙江的歷史往前推進了好幾萬年提供了第一手資料,建德也就成為了浙江歷史的源頭。遺址的發現,說明早在幾萬年前建德新安江流域從古至今就是一個山清水秀、草木茂盛、適宜人居的地方。我們的祖先正是在這塊富饒的土地上創造了燦爛的建德古代文化。同學們對于自己生于斯,長于斯的這塊土地具有如此悠久的歷史而感到驕傲和自豪,從而對課本知識的理解也就更深刻了。
(二)鄉土資源讓課堂親切起來
心理學認為,人的思維活動和情感變化,往往是同知覺聯系在一起的。鄉土資源所涉及的內容,是和學生們生長和生活著的地區緊密相關的。學生所具有的社會知識,有很多是來源于社會,來源于他們所生活的周圍環境。而學生最為熟悉的社會環境,就是自己的家鄉。課堂中充實這些內容,他們會倍感親切。喜歡參與,樂于思考。在學習七年級歷史與社會第三單元第一課秦嶺—淮河分南北時,比較南北差異時,課本上只提供了《1月平均氣溫分布圖》、《7月平均氣溫分布圖》、《中國年降水量分布圖》等資料,比較枯燥,學生也難以理解。我們不妨拿家鄉建德作一個比較對象,學生理解起來更為親切、形象。
(三)鄉土資源讓課堂活躍起來
身邊文化是離學生最近的文化,不用去學,只要聽、看,和感知,是伴隨著他們成長的“催化劑”。針對我們的學生,如被問到家鄉特產,他們會不假思索的回答“山茶油”、“毛竹”等。說到家鄉的資源,他們也會異口同聲的說“石灰巖礦”,提到家鄉的環境,他們個個會皺眉,的確灰塵很多,這跟礦山的開發有關,學生對于這些身邊的東西往往印象最為深刻,能將學生這些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常識文化作為歷史與社會課堂上的資源,展現給學生,再進行深度剖析,那就既達到我們課程的目標,也能真正讓所有的學生參與歷史與社會課堂,讓他們聽得懂,能理解,最終會舉一反三,從身邊聯想到其他地區,達到靈活運用的目的。
(四)鄉土資源讓課堂簡單起來
學生的生活圈比較單一基本上是兩點一線:家—學校,他們接觸外界的機會很少,因此對教科書上的某些地方聞所未聞,這就要求老師能脫離教材,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和經驗出發,用他們熟悉的身邊素材作為引線,從而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樂于參與課堂。比如,在上《我的家在哪里》時,由播放歌曲導入:“我想有個家,一個不需要華麗的地方,在我疲倦的時候,我就會想到它”。“你們愛自己的家嗎?愛它就記住它,我們這節課的任務就是要了解自己家鄉的位置”,然后展示浙江省政區圖,讓學生找到建德的位置,說出建德在浙江的什么位置,與建德相鄰的縣市有哪些,最后讓學生畫一幅從家到學校的平面圖,從而展開本堂課的內容。這些身邊素材由教師呈現后立即就能喚起學生的生活儲存,抓住學生心理,并促使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學習。
(五)鄉土資源讓課堂亮麗起來
前蘇聯地理學家包洛文金說:“研究周圍的自然地理現象以及本鄉的自然地理因素之間的關系,乃是地理教學的基礎。”說的就是開發和利用鄉土地理資源對促進課堂教學的作用。如,七年級上《山川秀美》的教學,根據課標要求之一,比較我國不同地形區在各自的自然環境條件下,人們社會生活和風土人情等方面的特點,以及人地關系方面的主要問題。設定教學目標為了解我們家鄉自然環境特點,說明它對當地人們生活的影響。為此我設計了教學內容:在課堂上先引導學生探討我們建德的山水旅游資源的分布地,有哪些名山和名川,從而得知我們建德有很多的風景旅游景點,旅游業是我市的一大特色。建德山多田少,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人們利用多山的特點,發展多種特色農業。山間溝壑多溪流,水量豐沛,落差較大,蘊藏著豐富的水力資源,小水電分布各地,是著名的水電之鄉。
(六)鄉土資源讓課堂貼近生活起來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口、資源、環境、發展等社會問題日益突出。教師可通過探究課,引導學生如何正確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環境的關系。新課標要求指出:“引導學生從認識個人生活的環境著眼,從身邊熟悉的事物出發,逐步認識我們生活的城市和社區”。如在學習九年級歷史與社會《資源出現短缺》一課時,就勢引導學生進行當地突出水資源問題進行調查和反饋。課前布置學生深入家鄉調查走訪,收集整理有關本地的水資源的變化,分析得出水資源變化的啟示,既警示了學生,也警告了當地居民。課堂上可以通過一些貼近生活的調查報告或問卷,內容很多都是學生耳聞目睹,切身感受得到的。
四、體會、反思與局限
(一)體會
從以上幾個平常又鄉土化的教學案例中,教師根據學生學習的需要,開發利用了鄉土資源。這有利于彌補教材的不足,更好地實現了課程目標,讓課堂“鮮活”起來。鄉土知識的應用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加強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有助于發展學生的能力,尤其在對學生進行愛家鄉、愛祖國等思想教育有著獨特的作用。
(二)反思
教師教學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任何教材都不是盡善盡美的,教材只是為教師的教學提供一種方案,而教學的方案并不是唯一的,教材提供的方案也不一定是最佳的。教材給教師的教學提供了巨大的再創造的空間。因此,教師要多聯系實際,強調教材的開放性和鄉土性,給學生去創造,教師充分利用引導,這樣會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其實,依托鄉土資源讓學生有自己獨到的發現,并獲得喜悅。只有學生活了,課堂才能活。
(三)局限:
鄉土資源在課堂教學中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學生生活體驗有差別,學生關注的熱點有差異。依托鄉土資源不能保證每一次都能打動學生,激起學生積極參與的欲望。其次,依托鄉土資源要看教材的內容而有所取舍,適時抓住切入點,不能生搬硬套,弄巧成掘。再次,鄉土資源使學生有了興趣,但容易導致學生在課堂上出現思想遷移,反而從其他角度去關注,降低了課堂效率。這些都對老師提出更高的要求,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充分發揮課堂的控制能力和課堂藝術。
五、結語
鄉土資源作為課堂教學的載體已成為教學實踐中的一大亮點,在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中依托鄉土資源,讓學生在更大程度上直接參與教學活動,使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更具開放性、地域性、探究性、趣味性。使課堂教學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吳曉紅責編.課堂教學設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1月
2 王厥軒主編.初中探究型課程案例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
3 賈瑞華.鄉土課程資源在歷史與社會課教學中的應用探討.讀寫算(素質教育論壇),2011
4 汪華瑛主編.人間天堂品質杭州建德卷.杭州漢字數字出版傳播有限公司,2009年6月
5 百度文庫.利用家鄉文化拓展歷史與社會課程資源的研究,2012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