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筆者通過實踐和思考,從讓學生“走進文本、走上講臺、走出課堂”這三個方面溝通課堂內(nèi)外,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從而去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yǎng)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關鍵詞:創(chuàng)設情境;文本;語文
長期以來,為什么語文教學中會出現(xiàn)學生厭學、費時而效率低下的現(xiàn)象呢?很多教師都將責任推倒了學生的身上,對此我們作為教師能否做一個換位思考,不要把所有原因都推到學生的身上。教學本身是一種師生雙向互動的活動,不應刻意地強調(diào)兩者哪個更重要,而應將兩者放到同一環(huán)境下,平等地審視和對待。如果忽視兩者中任何一方,就等于破壞了教育環(huán)境,教育也就失去了真正的內(nèi)涵。因此,在新一輪課程改革的背景下進行語文教學,尤為關鍵的問題還在于怎樣將學生的“要我學”變?yōu)椤拔乙獙W”,讓學生從被動接受者轉(zhuǎn)變?yōu)橹鲃訕嫿ㄕ摺9P者通過實踐和思考,從讓學生“走進文本、走上講臺、走出課堂”這三個方面溝通課堂內(nèi)外,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從而去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yǎng)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文本意義的實現(xiàn)必須靠學生通過閱讀對它進行具體化,以學生自己的感覺和經(jīng)驗去填補文本的“空白”,從而使文本的不確定性得以消除。過去,人們總是認為意義是作品所固有的,學生只不過是通過閱讀得到它而已。但接受美學認為,文本一旦和學生發(fā)生關系成為審美對象,它就不再是一種孤立的存在,而是成為學生在感悟、闡釋后形成的情感與形象。這種情感與形象,很難判斷哪是文本本身,哪是讀者的再創(chuàng)造,這兩者已經(jīng)水乳交融了,難分彼此了。如果我們把語文課上得枯燥乏味,感動不了學生的心,學生打不起精神來,便會出現(xiàn)“人在曹營心在漢”的現(xiàn)象。教師要讓學生真正地走進文本,就要在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上下功夫。激發(fā)學生求知的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是上好語文課的前提。在語文課堂上,教師應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創(chuàng)設情境,將學生帶入一定的情境,引領學生走進文本,與作者、與許多飽滿的人物形象溝通、交流,會使他們在探究的樂趣中打開知識的大門。
1.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形成閱讀期待
在語文教學中,不管采取什么方法進行教學,總伴隨著一些問題。問題設計的好壞,將直接影響著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和學習方法的掌握,影響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和學習興趣等等。教師如能根據(jù)不同類型的課文特點,創(chuàng)設出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問題情境,能使學生積極主動地開展具有探索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活動,這是引領學生走進文本的前提。
2.創(chuàng)設形象意境,體悟文本意蘊
意境是作家的主觀情思與客體景物相交融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渾然一體的藝術境界,有著濃烈的主觀意向和情緒色彩,于是“游子身上衣”并不是表現(xiàn)一件普通的衣服,而是表現(xiàn)了陽光普照般的母愛。在意境中,情是被物化了的情,景是被情化了的景,真可謂是“景中情”、“情中景”了,正如王國維所言:“一切景語皆情語也。”有些課文所描繪的景象對某些地區(qū)的學生較為陌生,學生很難進入文本的意境。那么,在語文教學中,我們?nèi)绾谓o學生創(chuàng)設一種基于文本的意境呢?我們可以運用直觀、形象的教學手段來豐富學生的感知,實物、模型、語言、掛圖、錄像等手段能創(chuàng)設出形象的意境,使學生自主獲得感性經(jīng)驗,讓文本生動起來,讓文本所表現(xiàn)的畫面流動起來,讓各種形象彰顯出靈性來。
3.創(chuàng)設想象情境,激活文本靈性
文本包蘊著很多空白之處,教學中將這些空白挖掘出來,不但能更深刻地理解課文的內(nèi)容,而且還能訓練學生的言語表達能力。那么,如何挖掘文本的空白之處呢?最好的方法就是教師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種基于文本的想象情境,充分地調(diào)動學生生活與情感的積淀,通過想象將課文的語言與學生的生活連接起來,補充“空白”,激活文本的靈性。筆者在教學《孫中山破陋習》一文時,首先讓學生充分地閱讀課文,感受姐姐在纏足前后的有什么不同;接著讓學生聯(lián)系課文內(nèi)容暢談自己的體會。如:學生在聯(lián)系“當時孫中山的家里很窮,他的姐姐一點兒也不怕吃苦,洗衣、燒飯、插秧、挑柴,樣樣活兒都干。空閑時,姐姐就陪孫中山一起玩。孫中山最愛聽姐姐唱歌,姐姐也經(jīng)常唱給他聽。”這幾句品讀時,學生便想象姐姐洗衣、燒飯、插秧和挑柴的情景,想象姐弟倆坐在門檻上,仰望湛藍的星空,姐姐哼唱那悠揚的小曲,孫中山趴在姐姐的膝蓋上靜靜地傾聽……雖然家里很窮,但他們生活得依然是那樣的快樂充實,那樣的無憂無慮。而這一切都是在姐姐沒有纏足前才能擁有的生活。“一天,孫中山從外面回來,看見媽媽正在用一根長長的布條,一道又一道地給姐姐纏足。姐姐痛苦極了,眼淚直往下流。”姐姐是如何的痛苦作者并沒有具體地描寫出來,這給學生的想象留下了足夠的空間。有的學生說姐姐用乞求的眼神望著媽媽,央求著媽媽不要再纏了;有的學生說姐姐疼得咬緊了牙,額頭上滲出豆大的汗珠;有的學生說姐姐不是在乞求,而是在絕望地吶喊……當學生讀懂孫中山曾苦苦地請求媽媽不要再給姐姐纏足了,可這一切都是徒勞。“‘你年紀小,還不懂得這些事。’媽媽含著眼淚把孫中山推出了房門……”此時孫中山站在門外,聽著姐姐那絕望、凄慘的哭喊聲,仰望蒼天緊握雙拳,發(fā)出悲壯的呼喊:“多么丑惡的規(guī)矩,多么愚昧的陋習,多么黑暗的社會……我要推翻這一切!”此時,學生已分不清自己是課文中的角色還是現(xiàn)實生活的我了,從而進入“使我之心即入乎唐人之心,而又使唐人心,即為我之心”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