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動”是綜合實踐課最大的特點,應該將“動”貫穿于活動課組織實施的全過程,促使學生主動地去實踐、去質疑、去探索、去發現,讓學生在“動”中體驗,在“動”中獲得真知。
關鍵詞:綜合實踐;主動性;發展課外資源
綜合實踐活動課立足于學生們的各種直接經驗,和學生的實際生活,著重培養學生們的綜合運用各種知識和技能的能力。綜合實踐活動課的出現,是我國課程改革的一道亮麗風景線。綜合實踐活動課和學生的實踐能力等密切相關,因此,這門課程目標的達成情況相當程度上取決于學生是否動起來。
一、保護學生的主動性
以往的教學過程中,大多采用的時教師為中心的“填鴨式”教育,學生職能機械的跟隨教師的引導展開學習。但學生本身具有主動性的本能,所有,應該積極的通過各種方式,來發揮出學生的主動性,這也正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的靈魂所在。通過綜合實踐活動課激發學生們的主動性,可以帶給學生前所未有的美好心理體驗,引導學生走進自主學習的美麗新世界。
二、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
1.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特殊之處
首先,綜合實踐活動課充分保證了學生們的主體地位,為全體學生提供了公平學習和實踐的機會,教師們扮演的則是組織者和引導者的角色,對學生予以了充分的尊重,并給予每一位學生針對性較強的指導。其次,綜合實踐課以探究為核心內容,為學生提供了大量進行科學探究的機會。于是,學生們可以在探究過程中,體驗到更多學習的樂趣,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另外,綜合實踐活動課還具有較強的開放性,在教學內容和活動組織等方面都具有較強的開放性,為廣大教師和學生提供了較為寬松的選擇和創新的余地,最大程度滿足了學生的不同需求。
2.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創新
綜合實踐活動為學生們提供了十分寬松和自由的環境,學生們可以自由自在的拓展思維,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張揚個性。而教師們也可以通過對不同學生的針對性指導,更好的激發出學生的創新能力,挖掘出學生的無限潛力。而且,綜合實踐活動還可以鍛煉學生們的動手能力,激勵學生發現自身的創造勞動源泉。
3.善于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
每個學生身上都有閃光點,通過綜合實踐活動課,可以更好的挖掘出學生們的長處。例如,在“認識我們的學校”主題實踐活動中,筆者便積極的引導學生利用自身的特長展開調查。于是,一些擅長攝影的學生便利用手中的相機,將學校的美景拍攝下來,展示給大家。而計算機水平較高的學生則通過校園網和各種搜索引擎等,搜集到大量的學校辦學特色和教學成績等多方面的信息,并制作成PPT等展示給大家。
三、合作學習讓學生心情展示
1.營造合作的心理基礎和心理環境
在綜合實踐活動課上,要注意積極的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開展分組合作學習。教師要注意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分組,并能夠鼓勵大家相互交流,以實現小組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在進行分組的時候,教師選要注意積極的發揮出自身應有的引導和組織作用,要在充分了解學生實際情況的基礎上,按照學生的實際特點等,并結合學生的個人意見,對整個班級的學生進行劃分。在分組的時候,教師要注意充分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并根據不同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動手能力等進行合理的分組,以保證各小組綜合能力和水平的均衡。為了更好的調動學的學習積極性,分組的時候,教師還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人意愿,盡量保證學生自由組合,從而為學生營造出良好心理環境和氛圍。
2.培養小組成員的合作技能
合作學習過程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各種合作技能,例如: 傾聽、贊美、評價、尋求幫會組以及鼓勵他人,還有交流和詢問等。例如,在進行小組交流和討論的時候,教師要注意合理的安排交流模式,采用靈活多樣的交流方法,鼓勵每一位學生都積極的參與其中。引導學生注意保持安靜,注意傾聽,充分的尊重其他同學。并在聽取其他同學意見的同時,積極的結合自己的研究結果進行思考。然后適當的發表一些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交流過程中,還要注意做好評價工作,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以及相互評價整個過程中,教師要做到以鼓勵為主,并允許學生對其他同學的觀點和看法,以及研究及過等提出質疑。使得學生在體驗成功的同時,也學會了感受挫折,不斷成長和提高。總之,在課堂上,教師要注意采取多種形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學習和實踐各種合作技能,不斷提高團隊合作水平。
四、回歸,讓學生還原本位
在開展各種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時候,教師要注意找準自己的立足點和出發點,病做好自身的角色的轉變,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指導”而不“指定”,“參謀”但不“代謀”,“到位”但絕不“越位”。②因此,在綜合實踐活動課上,教師要把學生作為課程的主體,一切從學生出發。而絕對不能向以往那些教學活動中那樣,將學生當做自己的“研究工具”。要引導并鼓勵學生自己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各種活動中去,扮演好一個鮮活懂生動的“參與者”,而非只參與“表演”,卻缺少實踐研究的“研究工具”。
結束語:
在新一輪課程改革過程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成為一門重要的課程。在綜合實踐活動課上,在教師的合理引導之下,學生們充分發揮出自身的主觀能動性,不斷提高了自身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
參考文獻
1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設計與實施》,郭元祥,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2 《綜合實踐活動》P13,萬福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