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電子專業作為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專業,教師不僅教會學生專業知識及技能,還應進行相應的素質教育。
關鍵詞:電子專業;教師;專業發展
近幾年來,隨著教育改革體制的不斷深化,職業教育在我國得到快速發展。在發展的同時也對我國專業教師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專業發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教學質量,因此,提高教師專業發展具有重要實踐意義。本文對此談幾點拙見,以望就教于方家。
一、電子專業教師專業發展現狀
1、自身專業發展意識淡薄。目標對自身專業發展的重要影響,已有相關研究者做出調查研究,哈佛大學的一個跟蹤調查,主要調查的是目標對人生的影響,調查對象是一群學歷以及智力都相似的年輕人。通過調查發現,在這些年輕人中,對人生目標的定位有著巨大的差距:將近65%的年輕人人生目標較模糊,有15%的人有著明確的人生目標,竟然還有20%的人沒有人生目標。經過25年的跟蹤調查發現,有的成為了創業者,有的成為了社會精英,還有的成為了其他行業的上班族。尤其是那些目標遠大,并且明確的年輕人大多都成為各行各業不可缺號的專業人士,如律師以及工程師等,而那些沒有目標以及不明確的人,幾乎生活在社會的中下層,盡管能夠安穩的生活,但是并沒有突出的成績。通過該項研究表明,若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人生就會失去方向。對于教師而言,在事業上若沒有明確的目標,對自己的專業發展只會有害而無益。
2、專業知識還需加強。一位優秀的電子專業教師,只有雄厚的專業知識才能夠更好的任教。然而,當前職業教育學校的教師趨于年輕化,在電子專業教學上往往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專業技能的培養。有很多教師認為設立與電子史相關的專題,沒有必要加強這方面知識的學習,認為教學史對電子的教學沒有多大作用,也就不愿意去花時間去學習。
3、專業能力急需提高。教師是推進素質教育的關鍵要素之一,對于電子教師而言,專業能力的內涵較為豐富,不僅包括良好的電子專業基本功,而且還包括從事任教基本功為主的教學能力。長期以來,教師的專業能力得不到提高,制約教師發展的同時也制約了學生發展。
4、信息素養不夠全面。信息素養是美國人波爾在1974年提出的這一概念,他認為信息素養就是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以及主要信息源來使問題得到解答的技術以及技能。具體來說,也就是信息意識素質、信息能力素質以及信息道德素質。信息素養是信息時代每一位社會成員都必備的基本生存能力,作為學生學習“領航人”的教師,同時為了適用信息時代的發展要求,應具備跟蹤、了解以及掌握網絡信息的能力,并且能夠對信息進行有效的評價以及合理的組織、利用能力。然而,當前職業教育電子專業教師大多不具備較高的信息素養,信息教學手段較低下。
二、電子專業教師專業發展途徑
1、加強教師培訓。培訓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手段,首先,應加強校本培訓。其培訓形式多種多樣,方法靈活,培訓內容應豐富多彩。應具有較強的針對性,跨越理論以及實踐的鴻溝,充分利用學校資源,進而使得學校以及教師同步發展。其次,加強網絡培訓。最后,加強海外培訓。通過海外培訓能夠與世界各國的教育理念以及方法進行溝通,使教師接觸最先進的教學理念,在不同文化下,尋找中西教育的不同,進而找到更適合自己的教學方法以及教學方式。
2、加強同伴互助。同伴互助是教師之間相互交流、相互合作以及共同進步的一種教研形態,同時也是教師自身發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主要包括名家講座、學術研討以及網絡日志等方式。首先,學術研討。教育研究人員針對某一問題而進行的學術探討活動,并不像講座氣氛那樣嚴肅,是一種雙向甚至多向的交流,所有參與者能夠圍繞一個問題而展開評論,思維碰撞,定期開展此項活動能夠獲得最終研究成果。其次,名家講座。該方式是教師專業發展的主要途徑之一。在較短時間內接受名家的先進教育理念,促進教師在某些領域的思考,激發探究教育問題的熱情。最后,網絡日志。由于信息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可以利用網站來不定期的張貼新的文章或者博客,將最新的教育理念或者典型教學案例張貼出來,實現資源共享,進而促使自我發展。
3、提升專業素養。首先,進行專業教育。其次,善于整合各類知識。如:在講解每一位概念及電路時,可將日常生活中較為常見的辦公通信設備及音頻設備等電子產品來講解,利于學生理解。再次,善于實驗輔助教學。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CAD軟件、PLC技術等,將抽象概念具體化及形象化,提高自身專業素養。最后,善于反思。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常對自己的教學方法、理念及內容進行反思,在反思中不斷進步,利于實現學生與教師的共同發展。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電子專業教師專業發展應從教師培訓、同伴互助、專業素養三方面共同提升,提高教師的專業理論水平及專業素養等,旨在教學過程中提升學生的專業發展,促進我國素質教育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劉金華.走專業發展引課堂潮流——淺談中等職業教育電子專業教師必備素養[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2,(27)
2 唐澤靜,陳旭遠.學科教學知識視域中的教師專業發展[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5(247):172-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