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現象是一種病態的社會現象,累犯現象更可以說是和諧社會下的惡疾。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社會重新犯罪的態勢和內容都有所變化,適時調整我國刑法典中有關累犯制度的內容,如擴大假釋的適用主體-累犯、未成年人不以累犯從重論處等,將對推進我國法治進程具有現實和深遠的意義。
一、累犯概述
累犯的含義。累犯,是指被判處一定刑罰的犯罪人,在刑罰執行完畢或赦免以后,在法定期限內又犯一定之罪的情況。作為量刑情節,累犯是一種特定的再次犯罪的事實;作為量刑對象,累犯是指特定的累犯人。
累犯從法律規定上分為兩種:一種是一般累犯:是指被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的犯罪分子,在刑罰執行完畢或者赫免以后,五年之內又犯應當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的情形。一般累犯成立必須具備的條件:1、前罪和后罪必須都是故意犯罪。如果前罪和后罪有一個是過失犯罪,或者前后兩罪都是過失犯罪,不能構成累犯;2、前罪所判處的刑罰和后罪應當判處的刑罰都是有期徒刑以上的刑罰;3、后罪必須發生在前罪刑罰執行完畢或者赫免以后五年之內。另一種是特殊累犯:是指危害國家安全的犯罪分子,在刑罰執行完畢或者赫免以后任何時候再犯危害國家安全罪的,都構成累犯的情形。當然我們也可以從其它不同的角度將累犯分為:輕型累犯和重型累犯;成年累犯和未成年累犯;男性累犯和女性累犯;造成財物損失性累犯和造成人身傷亡性累犯等等。
關于累犯的相關法律規定。刑法中除了第六十五條和第六十六條關于累犯的定義性規定外,還有一些累犯的相關法律規定。如:第六十五條第一款后半部分規定“是累犯,應當從重處罰,”第八十一條規定:“被判處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執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被判處無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實際執行十年以上,如果認真遵守監規,接受教育改造,確有悔改表現,假釋后不致再危害社會的,可以假釋。如果有特殊情況,經最高人民法院核準,可以不受上述執行刑期的限制。對累犯以及因殺人、爆炸、搶劫、強奸、綁架等暴力性犯罪被判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釋。”第七十四條規定:“對于累犯,不適用緩刑。”
從這些關于累犯的刑法規定來看,不論是一般累犯還是特別累犯,其法律后果有三個:應當從重處罰;不適用緩刑;不適用假釋。
“97刑法”關于累犯修訂存在的不足之處。我國1997年刑法對1979年刑法中的累犯規定做了較大的修訂,其中對1979年刑法典第61條規定的累犯進行了修改,主要體現在將構成累犯后罪發生的時間下限由原來的刑罰執行完畢或者赦免后3年改為5年,進行了延長。其理由主要是因為犯罪人在刑罰執行完畢或者赦免3年以后重新犯罪的仍占相當比例,有必要予以懲罰遏制,適當的延長至5年有利于積極鞏固勞動改造成果,對刑滿釋放人員經過相對長時間的威懾使其養成自我約束、守法的習慣。但是97刑法關于累犯的修訂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比如規定了累犯不得假釋,其立法理由是累犯者在前罪之刑執行完畢后5年內再犯罪,說明累犯者主觀惡性和人身危險性都比較大,因而規定累犯者不得假釋。這樣的修訂完全否定了累犯者,認為在刑罰執行過程中累犯不可能存在“認真遵守監規,接受教育改造,確有悔改表現,假釋后不致再危害社會”的情況,相對論理論告訴我們這種的絕對單向思維顯然是不科學的。還有97刑法關于累犯的修訂并沒有考慮到未成年人,尤其女性未成年人等相對弱勢群體的特殊性而給予相對寬容的論處,這些都是令人感到不公的不足之處。
二、現行累犯制度存在的問題分析
累犯制度有與刑法基本原則相沖突之處。新刑法明確規定了刑法的三個基本原則:罪刑法定原則、平等適用刑法原則、罪刑相適應原則。讓我們一起以97刑法中“累犯不得假釋”這一規定為例探析一下我國現行的累犯制度在貫徹這三項原則方面又是怎樣的情況?
首先,罪刑法定原則實質的側面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刑罰法規的明確性原則和刑罰法規的內容的適正性原則。后者又包含兩個方面的要求:禁止處罰不當罰的行為;禁止不均衡的、殘虐的刑罰。禁止不均衡的刑罰,當然是罪刑法定原則的重要內容。要實現刑罰與犯罪的均衡,就必然反對殘虐的刑罰。符合假釋條件的累犯不得假釋可以說是一種以不必要的精神、肉體的痛苦為內容的殘虐的刑罰。既然是不必要的和殘酷的,那么,它相對與任何犯罪而言都必然是不均衡的。 所以它相對于符合假釋條件的累犯而言當然也是不均衡的了。
其次,平等地保護法益、執行刑罰屬于平等適用刑法原則的基本內容。那么在實踐中一個被判兩次分別三年刑期的行賄累犯和一個被判15年的惡性故意殺人犯都在經歷了一定的監內刑罰后,在各自都有悔改表現的情況下,公認的事實是財產犯罪的罪犯的社會人身危險性低于侵犯人身權的犯罪的罪犯。那么我們沒有理由判斷說如果都被假釋,前者對社會的危害性大于后者,而97刑法中確有累犯不得假釋的規定,用在這實例當中肯定是不公平的。這樣的刑罰即使完全在法定的幅度內,不存在任何形式的酷刑或殘暴行為,也很可能違反了通行的尊嚴標準。 這是一種異常的刑罰條款與平等保護法益、執行刑罰原則是相違背的。
最后,行刑過程是一個進行性的持續體現罪刑相適應原則的過程。其表現的特點是,重在犯罪人的人身危險程度的消長變化,兼及罪質和犯罪情節。 也就是說行刑過程中犯罪情節包括是不是累犯這一情節已經不在重要了,而更重要的是犯罪人的人身危險程度的消長變化。看來97刑法中,在行刑過程中因存在是累犯這一不重要的情節而就規定罪犯不得假釋這一規定與罪刑相適應原則也是沖突的。
可見,97刑法中“累犯不得假釋”這一規定違背了我國刑法的基本原則。
累犯發展態勢需要擴大假釋的適用率。我國幅員遼闊,經濟教育等各方面發展不平衡,導致了各地區累犯率也不相同。廣東的刑事案件占全國的四分之一,所以我們以番禺為例看一組數據:番禺法院在1999至2003年審判的刑事案件中累犯所占比例由99年的2.45%上升到2003年的5.82%,并且累犯中35歲以下的占93.3%,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95.1%,重新犯罪前有相對固定職業的僅占12.2%,貪財型累犯占80.9%。 由上例可見累犯所表現出的發展特點有:青年人犯罪的比例大,累犯低齡化; 文化程度偏低,法律意識淡薄;無業人員多,有固定正當職業人員少;盜竊、搶劫、搶奪、詐騙等貪財型犯罪比例高。近兩年來累犯比例仍為上升趨勢,其中關于貪污受賄、職務侵占、虛開增值稅發票、知識產權、網絡等經濟金融類刑事案件比例有明顯上升,也就是說關于人身危險性的案件比例相對下降。
由于弱勢群體處于不利地位,所以需要采取傾斜行的特別司法保護。 那么,對于大多數累犯處于的這樣一個相對弱勢的狀態,如果在符合條件的情況下可以假釋,將對于他們的監內改造進步及日后在社會中的健康生活都是是有積極的推動作用的。首先,美國心理學家弗魯姆提出了“期望理論”:人們從事某行動的動力,等于該行動的預期價值和可能達到該預期目標的概率之乘積。 假釋是在押犯中一種普遍、基本的心理需求和愿望,假釋制度正是通過昭示罪犯只要自覺服刑,積極改造,就有早日出獄的希望,從而把他們可能獲假釋的愿望轉化為積極改造的壓力和動力并付諸實際行動。因此,假釋制度對于促進罪犯改造具有明顯的積極效果。累犯與初犯一樣,也希望能獲得假釋提前獲釋,由于他們刑期因從重處罰相對往往更長,所以他們對假釋的愿望比初犯應該是更加迫切。其次,如果累犯已經獲得了假釋,即在不致危害社會的情況下盡早回歸社會,可有更多的機會和范圍學習進步,避免減少因在獄中過長時間而導致與現實社會更大脫離,盡早承擔起自己的家庭社會責任,對于穩定家庭、促進社會和諧都是有積極意義的。最后,從另一角度說,如果累犯可以假釋也就適當的減輕了監獄的負擔,把有限的經濟資源用在監獄的教育改造質量上更為合理經濟。
據美國的統計,1993年美國聯邦和州矯正機構的罪犯總數為913739人,假釋的成年罪犯有658601人,假釋率為72%;日本成人的假釋率大體在55%左右,而青少年的假釋率則超過了95%。 據我國有關統計資料,全國監獄每年假釋比例平均為1%--2%,不僅大大低于其他國家,而且也低于國內司法部門規定的3%的指標。 ,雖然上面的數據有點老,但我們很容易看出:我國假釋的絕對數量和比例都非常低。假釋設置的初衷是激勵罪犯積極改造,早日回歸社會。然而適用假釋條件的過分狹小,使本不高的假釋率更低,就會讓對獲得假釋充滿了渴望的罪犯望而卻步,從而影響了他們改造的信心和決心。還使本來經濟負擔沉重的監獄雪上加霜,不堪重負。另外,隨著社會經濟文明的進步發展,入獄罪犯的素質也在整體漸漸提高,如06年廣東8669名在押犯人大轉移所體現。 這些大環境因素也都為擴大假釋適用率奠定了良好健康的基礎。
未成年人累犯改造責任的特別之處。未成年人的人生觀、世界觀尚未形成,易受不良思想行為的影響而誤入歧途,未成年犯罪一般是由于不良的社會環境和特定時期生理的特征引起的,帶有盲目性和沖動性,可塑性很大。因此,對于未成年人累犯的改造責任特別之處就在于要著重從未成年人的心理上進行教育矯正。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規定:對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實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這一規定就是根據未成年人犯罪的特點而規定了對其改造責任的特別方法之處“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從刑事立法精神看,也是對未成年人予以了特殊保護,如刑法中的未成年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以及對未成年人不適用死刑等規定,都體現了對未成年人的特殊保護原則。而未成年人作為累犯主體時,卻要承受從重處罰,不適用緩刑和假釋等一系列嚴厲的法律后果,這顯然是以懲罰為主了的規定,與上述立法精神背道而馳。
監獄改造責任和社會矯正功能的發揮。監獄這一犯罪矯正環境,是監禁人犯的處所,其擔負有報應、威懾、隔離與矯正多重功能。幾乎每一個監獄的統計數字和有關犯罪學工作都會提到累犯問題。 可見要想減少累犯就不得不重視監獄的改造責任。監獄改造責任不但要做好正面的教育讓罪犯悔改自新,樹立正確地人生觀價值觀;而且另一方面還要控制打擊負面的監獄化問題。監獄化是指受刑罰人入監服刑后對監獄社會風俗習慣(即監獄次級文化,包括特殊黑話、江湖規矩、團體組織甚至幫會同性戀等形式。)獨特價值觀的適應與同化的情形,其極易促使受刑人在無形中改變原有的思想與行為方式。 只有消除負面的影響,正面的教育才能順水推舟的達到理想的效果,提高監獄的改造能力。
國外的研究普遍認為監獄環境是不適合進行心理治療活動的,最好的矯治措施可能是將犯罪人安置在家庭或者在社會工作中進行矯治。 在社會的自我保護工作中,正義也要求社會盡可能少的干預其成員的自由生活。。。不僅是正義而且經濟也要求在社會自我保護工作中使用科學的方法。對于社會來說,滿足于目前的司法和刑罰-矯正制度的持續是一種浪費,因為累犯的巨大數量表明目前的方法不可能防止罪犯重復其反社會行為。之所以說它不經濟,是因為復仇的態度遠沒有產生社會所希望的結果,它也完全不能抵當累犯的大潮。
王越飛(石家莊市中級人民法院副院長):犯罪分子對社會的危害包括精神的物質的,特別是在物質財產方面,有的造成幾百萬的損失,幾十萬的損失,甚至造成千百萬的損失,從國內發生的案件來看,這個有目共睹,而我們石家莊市政府每年投資一百萬,到現在我們先后培訓了250個刑釋解教人員,無一重新犯罪。如果說我們懲治一個犯罪所需要的代價是一的話,恐怕我們預防犯罪所投入的成本恐怕是它的百分之一或者千分之一。 石家莊市政府通過開辦藍天培訓中心對釋放人員進行特別關注和幫助的這一行為充分體現了社會矯正功能的強大,值得我國各地區推廣。
三、完善累犯制度的建議
取消對累犯不得假釋的限制。刑法和刑事訴訟法在開始量刑功能階段具有或者應當具有通常所說的“行政法”中的一些印記。其中它包含一種“預防性司法”的要素,在預防性司法中對于成效來說,所要求的是以預防累犯為目的進行連續性的努力。目前我國刑法中“累犯不得假釋”這一規定只是程序機械地從刑罰機構中釋放罪犯,而并不過多的考慮對他們繼續監禁是否可以防止出獄后進一步的犯罪,是一種麻木不科學不負責并且不公正的態度。加之前述說明我們有理由有條件擴大假釋的適用率,那么建議我國刑法再盡快修訂-取消對累犯不得假釋的限制。
對未成年人不以累犯論處。從保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出發,依照我國對未成年人犯罪從寬處理的立法精神,我國刑法應取消未成年人構成累犯的規定。從國外立法情況來看,未成年人不構成累犯作為一項原則,實際上已經為許多國家所實際采納。例如埃及刑法規定不滿15周歲的人不構成累犯、英國刑法規定不滿22周歲的人不構成累犯等。總之,從完善我國累犯制度考慮,如刑法增設未成年人不構成累犯的規定,既可以強化對未成年人特殊保護的宗旨,也符合輕刑化的國際潮流,從而使刑法保護未成年人利益的整體精神得以統一、充分地實現。
寬嚴相濟政策對累犯的適用。肖揚在06年中國人民法院的工作報告中兩次提到了一個詞:寬嚴相濟。可見寬嚴相濟對我們司法工作中的指導意義是很深遠的。落實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就是對不同犯罪區別對待,依法做到該嚴則嚴、當寬則寬。一方面,司法各部門應緊密配合,依法從嚴處罰嚴重破壞社會治安、危害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重大惡性犯罪,特別應重視“打黑除惡”專項斗爭,并依法從嚴查辦為黑惡勢力充當“保護傘”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職務犯罪,有力地震懾犯罪。另一方面,對普通輕微刑事案件,依法做到從寬處理,努力減少社會對立面。累犯當然也是分輕分重的,對于犯罪情節輕微的累犯從寬處理,使司法機關騰出力量對付重罪,即從寬處理也是為了更好地實現對重罪的嚴懲。在實踐中應該正確運用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努力實現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相統一。尤其是對待累犯不能因為被扣了累犯的帽子就一律從重從嚴的處罰,而不去理會實際情況,否則就違背了正義。某些法律和制度,不管它們如何有效率和有條理,只要它們不正義就必須加以改進獲廢除。 所以說寬嚴相濟政策在累犯的適用過程中一定不能大滿貫的全部從重極嚴,盡量的做到體現正義實現公平的裁量。
設立前科消滅制度。前科消滅制度,又稱刑事污點取消、犯罪記錄銷毀,是指當曾經受過有罪宣告或者被判處刑法的人具備法定條件時,由法定機關注銷其有罪宣告或者被處刑記錄的制度,也就是將該人曾被國家審判機關依法宣告有罪或者判處刑法的法律視為不再存在,即被視為未曾犯罪,將原定罪記載歸零,成為“零犯罪”記錄。
社會與法律制度都能實施制裁,社會與法人所能實施的最強有力的制裁是使之名譽掃地或留下恥辱的烙印。對于個人來說,名譽喪失暗含個人的羞辱感及他人將來與此人進行交易的不情愿。 前科制度就是這樣一種最強有力的繼法律制裁后,社會帶給曾經罪犯的永遠的制裁。人是會改變的,有前科就會終生喪失某種資格,未免過于殘酷,會給犯罪人罩上永遠揮之不去的陰影,使之看不到前途,不利于犯罪分子的改造。前科消滅伴隨著刑罰事后效果的消滅,可以促使犯罪分子改善更新,復歸社會,完全融入社會生活。據06年1月18日《華商報》報道,為曾淪為法律嚴懲對象的“歸正人員”從戶口簿上抹去污點記錄,是西安市公安局當月開始推出的一項新舉措。該局規定,公安機關在辦理刑釋、解教人員落戶時,戶口簿上不會再出現“刑滿釋放、解除勞教、少管”等字樣。顯然,在具有身份證明性質的戶籍簿上記載相關懲處記錄,會在某種程度上導致歸正人員權益的喪失、資格的限制。其中,勞動權、受教育權和隱私權是歸正人員最容易受到侵犯的幾項權利。權利不平等、社會的漠視、人們的排斥、沒有生活來源等等,這一切都已經成為歸正人員重新融入社會的巨大障礙,一部分自制力不強的人甚至再次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那么,從抹去戶籍簿上的污點記錄開始進而設立前科消滅制度,是讓歸正人員走出“歧視困境”的第一步,也是社會走向和諧的重要一步。
注重深化監內教育。累犯率的高居不下讓我們不同程度的否定和疑問,累犯在刑罰期間的獄內生活是失敗的,不具有價值的。說明我們必須深化監內教育,提高監內改造教育的質量。首先,因為管理的最佳原則是“情、理、法”。 所以我們監內管理教育的原則也可以是“情、理、法”,表現在實踐中就是以情感人,比如:安排與犯人有相對較深情感的人與其多會面交談,讓犯人感受他人對自己的關懷以觸及其內心深處的情感并使其有所感悟;以理服人,監內工作人員做到公平對待罪犯,以正面健康的實例加之理論原理對犯人耐心的傳導正確人生價值理念;以法治人,就是監管人員做到規范執法,有利于監內的文明建設。其次,監內的管理教育不應該將累犯與其他犯人分監,這樣是不科學的,容易造成服刑人員拉幫結派,互相毒染。從眾行為的本質是個體在一定的群體壓力之下,使自己的行為符合群體期望,避免偏離懲罰的的一種行為。 既然是這樣我們就應該在劃分監獄時下點功夫,爭取做到科學合理的人員搭配,執行一幫一等模式,讓相對覺悟高的帶動影響差的甚至整個監獄;最后,根據我國累犯特點應注重起他們的文化理論課的學習,隨著學習使罪犯產生強烈的競爭機制,增加自信,提高了本身的素養,不但使監內刑罰期間管理順暢,而且為以后步入社會提早吃了顆定心丸,覺得自己能力在提升就減少了對外界壓力的恐懼,有利于健康主動的積極改造。
創建社會健康環境。社會的文明與進步,不僅體現在減少犯罪更體現在社會公民對那些重獲公民身份的刑滿釋放人員的包容與接納。我們常常用走向新生來形容那些真誠悔過立志圖新的服刑人員,而重返社會的他們能否真正走向新生,其實取決于我們每一個人。首先,社會上應該倡導對歸正人員的幫助,也可以試圖聯系落實到一對一的個人或家庭中;其次,特別關注歸正人員的再就業問題,制定相關法規比如在勞動法中加入:不得以就業人員曾經受過刑罰為由而拒絕雇傭等;再次,政府適當投入資金給歸正人員以就業前的技術培訓或者貸款給剛剛重踏社會的人度過難關,用社會的溫情鼓勵他們自立自強。
最高人民法院院長肖揚在第七次全國民事審判工作會議上,首次提出了“司法和諧”的理念,并要求全國各級人民法院努力創建和諧的訴訟秩序,著力維護和諧的司法環境。表明締造和諧的司法環境正在成為構建和諧社會背景下司法機關的努力方向。 創建健康和諧的司法環境應該說是創建社會健康環境中重要組成部分。
由于社會轉型期的復雜性、變易性和立法者認識能力的非至上性,刑法典在運行中進行調整是應該的事。累犯制度中的不完善和改革應盡早調整,以推動法治進程,構建和諧社會。
(作者單位:中國國際期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