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幾年里,“中等收入陷阱”這一概念被人們提出,并且受到關注。“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個國家由原來的低收入國家過渡到中等收入國家以后,因為不能順利的轉變原來的經濟方式,造成沒有足夠的動力支撐經濟的增長,無法使經濟保持高速增長的態勢,最終導致經濟的增長率停滯不前甚至是回落。在這種情況下,國家失調的經濟會帶來很多社會問題。而人口紅利能夠促進經濟的增長,對于國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具有一定的幫助。
1中等收入陷阱中存在的經濟風險
企業沒有足夠的創新能力,缺少核心競爭力。當前,我國的很多企業是建立在技術模仿的基礎上才擁有了龐大的生產力,但我國的生產技術在國際分工中普遍處在產業鏈的低端位置,龐大的經濟規模得不到足夠創新能力的支持。這種情況已經變成了我國提高自身國際競爭地位的瓶頸。深陷在“中等收入陷阱”的發展中國家的例子同樣也說明,如果一個國家的創新能力不足,且對于外部的資源有過度的依賴性,企業的經濟就會缺乏核心的競爭力。
一直以來,進行全球研發投入中有90%的國家是發達國家,其中的主體是美國、歐盟以及日本。這些國家不僅是科研投入的主體,同樣也是產出科技成果的主體,這就會使這些國家形成一種科技優勢。已一躍成為世界上的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如果拿自己的過去與現在進行比較,的確可以算得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為世界上的第二大經濟體。但是中國必須準確地將自己在世界中的地位進行評估。中國的經濟總量雖然表現出非常可觀的數值,但是中國的綜合實力與其它發達國家相比還差距甚大。在中國,創新能力不足的這一問題越來越凸顯。缺少創新型的人才,最終會導致中國核心競爭力的下降,不利于經濟的發展。
勞動成本的上漲導致人口紅利的消失。 結合世界不同國家的不同發展過程來看,經濟發展最快的不是發達國家就是低收入國家,而發展速度相對比較緩慢的是處在這兩者之間的擁有中等收入的國家。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發達國家不管在技術、知識還是資本上都是走在全球的最前端,他們擁有絕對的優勢來獲得最高的收益;而收入低的國家之所以能夠非常快速地發展本國經濟,是因為它們擁有非常廉價的勞動力。全球化的市場不管在生產需要方面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廉價的勞動力都會是它們樂意雇傭的對象。原因便是廉價的勞動力可以讓其獲得更多的利潤。中國在經濟剛剛起飛的階段,與發達國家相比就有勞動密集型的相對優勢。可是,隨著中國社會的不斷發展,這種勞動密集型的優勢已經越減越弱,勞動成本上漲的現象對中國企業而言已不再新鮮[1]。根據國際勞工組織的相關顯示可知,中國勞動者的工資上漲速度在過去的十年中持續高于亞洲其它地區。相關數據顯示,從2003年到2013年這十年中,中國勞動力的實際工資年增長率在14.2%左右。然而印尼勞動力的實際工資年增長率只有1.8%左右,泰國勞動力的實際工資幾乎沒有年增率。特別是近幾年里,中國勞動力的工資依然處于上漲趨勢,從2010年開始,上海、廣東、北京等27個省市區連續上調了工人的最低工資標準。
另一方面,人口紅利的持續減弱會導致中國經濟進入緩慢的發展階段,甚至會使經濟發展進入一種停滯的狀態,最終導致經濟發展進入“中等收入陷阱”。中國的勞動力并不是能夠無限的被供給,當人口紅利慢慢消失或是出現人口負債的現象時,就會出現勞動力短缺,隨之而來的就是勞動力成本的增加,其結果便是企業獲得利潤的減少。換言之,該現象的出現會直接造成中國勞動力低成本的比較優勢逐漸降低。有投資銀行調查研究表明:假如提高20%的勞動成本,就會極大地削減各個國家企業的利潤率,在這種競爭的行業中,企業的利潤將會受到25%到60%的影響[2]。但對于基礎設施項目產生的影響比較弱。所以說,在競爭行業中,如果勞動成本提高,就會導致企業的競爭力下降。中國跨過中等國家這一門檻的時間還不久,在技術方面并沒有走在世界的前列隊伍,但是,勞動密集型的比較優勢已經開始漸漸喪失,毫無疑問,這種現象將會給中國的經濟帶來一種不可忽視的挑戰與風險。
2加強人口紅利,有效促進促進經濟的發展
實現人口紅利的關鍵是充分利用勞動力資源。假如不能夠對中國的勞動力資源進行充分有效地利用,就難以兌現人口紅利。同時,社會也將承受巨大的就業壓力。因此,充分就業是有效實現人口紅利以及經濟高速增長的關鍵。假如勞動力難以充分地就業,那么,其與老年人口或未成年人口之間就不存在區別:不但不能有效地發揮勞動力的優勢,反而還會給社會增加不必要的人口負擔。所以,在人口轉變帶來的人口紅利視窗關閉之前,應該以就業最大化為根本目的,對我國相對充裕的勞動力資源進行高效的開發與利用[3]。目前的中國社會存在的問題不僅是就業崗位過少。王文軍認為,中國目前正處在追趕發達國家的階段,所以,產業的現代化以及技術的創新對于現階段的中國而言是非常重要的,這樣的狀態下的中國社會急需高人力資本,但是鑒于中國的本土產業在國際產業中所處的位置,中國社會又需要實用性與技能型的相關人才。雖然我國農村地區有龐大的剩余勞動力,但是這些勞動力的結構過于單一,它們不符合市場中對于多樣化人才的需求,這就造成大量的勞動力資源很難發揮自身的作用,最終導致人口紅利泡沫的出現[4]。所以,要避免人口紅利浪費的現象就必須促進勞動力就業。
提供有效的勞動力配置制度能有保證對人口紅利進行有效利用。王豐認為,轉變只能夠為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創造機會,但是政策制度的支持才是抓住這個機會的前提條件。布魯姆等人認為,東亞這些地區之所以能夠充分利用人口紅利并且實現經濟的崛起是因為他們制定了充分利用人口紅利的政策制度。中國是典型的城鄉二元經濟體系,中國的這種結構體系決定了它能否充分利用自身的勞動力資源存在著兩個問題:首先是順利轉移勞動力的問題;其次是充分利用勞動力的問題[5]。假如不能將農村豐富的勞動力資源進行轉移,最終就很難充分利用這些勞動力資源,人口紅利就很難得到兌現。所以,盡快實施促進就業的政策有助于我國對于人口紅利的利用。沈君麗認為,農村地區目前還是缺乏實現就業的經濟環境,所以,有效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問題是關系到人口紅利能否對經濟增長做出貢獻的重要因素。如果希望通過人口紅利有效地促進經濟發展,就急需建立一元戶籍制度、就業培訓制度、城鄉統一勞動力市場制度、一體化社會保障制度、農民退出農村制度和農地流轉配置制度等一系列制度構成的綜合制度體系。
促使人口紅利實現最大化的重要舉措是進行勞動力質量投資。人口紅利并不是持續的,它會跟隨者人口的持續轉變而逐漸消失。因此中國應該對當前的人口紅利機遇期進行充分有效的利用,以此來促進經濟的增長[6]。人口紅利時期一般可以被分成兩個階段。在人口紅利的前期,占絕對優勢的是勞動力的數量,比較便宜的勞動力成本以及就業比較充分的勞動力資源能夠有效地推動經濟的發展;在人口紅利的后期階段,勞動力的數量優勢會慢慢減弱,在這次階段就必須提高勞動力資源的質量來取代以往的數量優勢,提高勞動力就能夠推動經濟繼續朝前發展。所以,勞動力資源的健康素質以及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所形成的人口質量紅利可以對慢慢消失的人口數量紅利進行有效的補償,并且能夠為將來經濟的持續發展提供不竭的動力。可是第二階段的勞動力資源的質量取代戰略需要依靠第一階段積累的經濟成果才能實現。所以,加大對國民健康及教育的投資,從而提高人力資本積累以及全民素質,對于人口紅利的兌現具有重大的意義。
綜上所述,我國的人口紅利將會呈現出多角度以及多層面的發展趨勢,數量型的人口紅利在不久的將來可能會減少甚至是消失,但這正可以促使我國經濟發展的轉型。在這種現實條件下,應該將就業結構調整型的人口紅利以及就業素質提高型的人口紅利積極挖掘出來,將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著力點放在人力資源建設上以及城鄉就業結構的調整之上,注重通過開發利用人力資源以及調整城鄉就業結構來促進經濟的增長。通過一系列的舉措創造出新型的人口紅利,這種新型的人口紅利能夠加速人力資本的形成、優化產業結構、加快技術進步以及加快社會建設的速度等,還能夠有效地促使我國的經濟向內涵的方向增長、轉變創新機制,最終能夠有效地破解中等收入陷阱。
(工作單位:浙江珍琦護理用品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