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理論體系,中醫中藥臨床診療的范圍和療效已被廣大患者所公認,并深受患者喜愛,很多西醫大夫及廣大的群眾對中醫診療、養生等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掀起了學習中醫的熱潮;辨證論治是中醫的靈魂,要熟練地運用辨證論治既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能生搬硬套;但也不是高深莫測,只要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用心研讀,仔細體會,相信也能悟出其中奧妙。下面談點個人學習的粗淺體會,以與中醫愛好者共勉。
1推廣西醫學中醫的好處
倡導“西學中”有利于促進醫務人員醫術水平的提高,增強綜合實力 很多西醫大夫也喜歡給病人開中藥,但主要局限于中成藥,因為中成藥的組方、劑量都是一定的,而病人的個體體質以及所患病癥的證候類型千差萬別,所以中成藥不能很好地針對病情,療效自然不能使人滿意;即使有些醫生也記了幾張治療某些病的處方,但是不會靈活變通,千篇一律,即使祖傳秘方也不能靈驗,也就是說他拿的是一張死方子;中醫學方劑制定要一句病人的體質、病情所處的階段、辨證分型的不同而隨證加減、靈活運用。所以,西醫工作者在業余時間可以循序漸進地學習掌握一些中醫診治疾病的方法,在臨床上逐漸地做到中、西醫結合,必定能提高診治疾病的能力。
有利于改善醫患關系 由于科技的迅猛發展,西醫有很多先進的診療手段,分科越來越細,醫療分工也更加明確,醫患關系由原來的人—人模式,變化成現在的人—機—人模式,并且不同的醫生只針對了病人身體的某一個不同器官,而不是整個病人,沒有把病人當一個整體看待。所以常常給病人一個影響就是大夫敷衍他,好不容易才掛個某專家的號,結果三言兩語就把他打發到另一個大夫那里去了,體會到了醫生態度冷漠和對他病情的不夠重視,也深切地感到看病很費時、費力、費錢;不利于醫患關系的和諧。就像趙本山小品“看牙”所諷刺的那樣,患者因為牙病就醫,依次從口腔科、消化科、肛腸科,經過一系列排隊、交費、檢查后,又重新被遣回口腔科。中醫診療疾病重視對病人整體的診查和調整,例如“四診合參”、“司外揣內”、“知常達變”等診斷原則,不僅重視軀體上的不適,而且還關心病人的精神心理變化;從病因學上說,中醫學將病因分為三類:外感病因、內傷七情、其他病因如飲食、勞逸損傷等,通過對各種病因的問詢、排查,至少使病人感到了醫生對他的病情很重視、很關心他,感到了醫生工作的很認真,富有人情味,從而有利于醫患關系的和諧。
有利于降低醫療費用,節約資源 雖然說醫療體制改革的力度很大,新農合政策非常得人心,人人享有醫療保險,老百姓都能看得起病了,證明我們的國家還是強大了。但畢竟我國人口眾多且已步入老齡化,慢性病癥增加,資源就很有限,中醫中藥相對地更經濟實惠,中草藥可以通過人工種植,投資比較小;尤其是一些慢性疾病,由于病程較長,病變常表現為虛實、寒熱的錯雜和多臟器的病癥,只要辨證準確,通過辨證求因、審因論治,治病求本,諸多問題都能迎刃而解。也就是說只要主要矛盾一旦解決,由此而產生的各種次要矛盾都會隨之消失,所以既省時省力,又節約費用,利國又利民。
2對“西學中”同仁們學習的點滴建議
首先要養成中醫正確的思維方法 中醫學具有獨特的理論體系,它的形成受到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陰陽五行學說的深刻影響,是以整體觀念為指導,以臟腑經絡學說為理論核心,以辨證論治為診療特點的醫學理論體系。中醫學在對人體生理、病理研究和疾病的診斷、治療、預防等方面始終貫穿著兩個最重要的基本特點: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整體觀念的涵義是指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并且人與外界環境相統一,其中的外界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這個觀點指導著中醫臨床診斷、治療、預防、養生各方面,也就是在臨床診治疾病時不僅要考慮到病變本身,還要考慮到病人的個體特點,如年齡、性別、性格、喜好、素有的體質特點、生活飲食習慣、患病前后的精神心理狀況等;以及病人所處的外界環境,自然氣候、地域特點、社會人際關系等來探求疾病發生可能的原因或誘因。辨證論治是中醫診斷和治療疾病的原則,辨證是論治的前提,只有在準確辨證的基礎上才能確立正確的治療方法,論治即治療疾病,通過論治的結果可以反證辨證的結論是否正確。要做到準確辨證,必須要熟練掌握中醫基礎理論和中醫的診斷辨證方法,并做到舉一反三、融會貫通。中醫著重在于辨證,無論什么病,只要證相同,就可以采取基本相同的治療方法,所以就有了同病異治和異病同治的原則。
要以整體觀念為指導,系統學習中醫的臟腑經絡理論 學習研究中醫藏象學說是入門者的首要課程,也是較難學習掌握的內容,中醫藏象學說中的臟腑雖然和西醫解剖生理中的名稱相同,但實質不全相同,它不僅是一個解剖學概念,而更重要的是代表了一個生理或病理學方面的概念,即以五臟為中心的五大系統,“五臟一體觀”。所以初學者要從每一個臟的生理功能著手,首先分別學會它的每個生理功能,包括每個功能正常時在人體一些特定部位的表現,和出現病變時的表現,兩者對照易學易記;然后要搞清楚本臟的幾大功能之間的相互關系,自然地就能推出某一功能失調時對其余功能所造成的具體影響;再次,還要學會分析本臟疾病最容易影響的臟腑、器官有哪些?都會造成哪些方面的影響?這樣在診斷和治療上才能做到胸有成竹,有預見性、有全局觀念。最后,不要把中醫藏象學說中的臟與西醫解剖學中的臟等同起來,應通過中醫與西醫的某些觀點的自然融合,逐漸的互相補充,把它有機的統一起來,才能更好地指導臨床實踐。
方藥理論更需要細嚼慢咽 記中藥就像記憶英語單詞一樣,需要重復了再重復,同類藥縱向比較著記,具有相同或相似功能的不同類藥物還要橫向比較聯系,記憶過程較為枯燥,我們需要有恒心,更需要有信心才能學好;學習方劑也不只是簡單的記幾個方,而是要善于抓住方劑的靈魂,深刻領會組藥配方的意義,方劑才能活學活用。可以先從經方學起,經方就是《傷寒論》中記載的方,不僅組方精煉、嚴謹、療效確切,而且附有具體的煎藥、服藥方法和調護法,易學易記更為實用,因為很多方劑都是在經方的基礎上演變來的。
既不要急于求成,也不要盲目排斥 由于對西醫學者而言學習中醫不是非常急需的,所以,不存在會影響工作或增加壓力的問題,不妨先從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入手,循序漸進逐漸深入,日積月累也能學到不少的東西,只要能把基礎理論掌握透徹,做到融會貫通,能準確辨證,內外婦兒各科都是一個理,所以說難其實也容易,只需要正確區分各科疾病的特點和治療用藥特點就行。但也不要自恃有嫻熟高超的西醫技術,而排斥否定中醫,兩條腿走路總比一條腿有優勢。《中醫藥條例》第三條規定:“國家保護、扶持、發展中醫藥事業,實行中西醫并重的方針,鼓勵中西醫相互學習、相互補充、共同提高,推動中醫、西醫兩種醫學體系的有機結合,全面發展我國的中醫藥事業。”所以學習中醫也是時代的要求,要促進中醫藥事業的發展和中西醫的有機結合,還需要我們改變觀念和不斷努力。
要勇于實踐 中醫學不僅有著獨特的理論體系,還有豐富的臨床經驗,所以要大膽實踐,通過反復實踐檢驗學到的理論,并從中受到啟發,獲得信心,將促進進一步的深入學習探討。
(作者單位:隴東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