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水環境污染問題備受關注,本小組通過對錢塘江蕭山段水流域的實地調研,以公眾參與角度出發點進行分析歸納,發現該流域的污染較為嚴重,僅有部分公眾擁有保護水環境態度和社會責任感認知,并且幾乎所有公眾認為自己無法參與或者無需參與水環境污染治理。對此,我們認為政府應該深入探尋其真正原因,加大宣傳力度,構建親民易行的匿名平臺,大力支持社會中自發保護水環境組織的活動等。
隨著我國工業化發展不斷深入,我國的經濟迅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工業源、農業源、城鎮生活源的廢水排放量均呈現持續增長態勢,致使我國水環境面臨的形勢日益嚴峻。對此相關政府也開始重視,出臺各種政策治理污水。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小組以錢塘江蕭山段水環境污染為例,從公眾參與角度出發展開實地調查研究。
一、流域水環境污染及公眾意識的現狀
根據我們調查得知,蕭山區部分河段的水環境嚴重受到污染,有一些重要的外部客觀因素:
蕭山段流域部分河段位于長江—錢塘江流域的下流,容易受到上中河段富春江流域和中河段地區郊區工業和輕重工業不同程度的污染,處于活水區域,易受到污染源的影響。
處在平原地區,地勢低平,河水的流動性較慢,并不能使得污染物迅速擴散,而且自我恢復能力和凈化能力弱,河流自凈能力的減弱。
生活用水、工業污水等的注入,使水體出現臭味,危害水生生物的生存。經過調查我們發現嚴重遭受污染區域,水體發黑,還有垃圾漂浮,幾乎看不到生物的生長,甚至河流邊上也是寸草不生。
公眾意識現狀,根據調查問卷和訪問對象中得知:
公眾意識淡薄,22%的民眾認為水環境保護工作是政府部門的工作安排,無關己任,78%的民眾認為這個保護工作應該貫徹“保護環境,從我做起”的態度和社會責任感認知,因此這是每一個公民的職責所在。而在這22%的調查民眾中,大部分認為水環境污染主要由工業污染造成,公眾本身則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個體,因此主要依靠政府的監督與管理。可以看出不少公民還是推卸了自身的責任,把原因歸咎與政府或者其他組織,在水環境保護方面的意識仍較為淡薄。
公眾對水環境治理關注度不高,數據分析得出約有64%的民眾認為自身時不時地會關注生態環保方面的相關新聞和政策,而21.3%難得會關注。針對其中“時不時會關注”的64%公民我們另作討論和分析,經過詢問得知,實質上這部分民眾也是在不確定性上進行的答復,生態環保類的新聞和政策基本會在報刊雜志或是其他的新聞當中播出,人們看到這些新聞基本是屬于偶然性觀看(例如新聞類節目的曝光),數據調查顯示并沒有多少的公眾會去尋找這方面的新聞。
公眾參與度低。通過調查分析,64%的民眾想參加到保護水環境水資源一類的活動當中,但是感慨沒有一個合適的機會,僅有17%的民眾對此類事件并無想法從未想過,以及僅有的19%曾經參加過類似的活動。可以看出,很多人在日常參與保護方面始終停留在思想上,落實到行動上確實比較比較少。
二、公眾較難參與流域水環境污染治理的原因
面對水環境的污染,在公眾方面,許多民眾卻表現除了冷淡或是事不關己的態度。對此,本小組經過進一步的問卷分析,從公眾角度,主要得到三點原因:
公眾的專業知識水平有限。從問卷的調查對象的角度來看,調查的對象基本無專業知識,都是普通的民眾,僅有0.01%的調查對象中認為自身具備了相關的環境保護的專業知識。例如,從問卷第五題看來:您在買洗衣粉的過程中是否會考慮其的磷含量多少,90%多的民眾選擇了沒有考慮過,由此可見,公眾在這方面的知識處于一種比較欠缺的狀態。
自身的參與和治理能力有限。由于在治理公共問題上存在著人質困境,客觀事實告訴我們在處理一些公共的問題中,在個人的利益計算下,往往首先站出來去有所作為的人都是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的。在錢塘江水污染的問題上面,一個人的參與往往是杯水車薪,那么就需要我們聯合公眾來一起努力,但是因為社會各級公眾想要聚集起來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對于個人,他們在個人的利益上所得的是收益甚至是虧損的。這就深刻的解釋了為什么個體公眾對于錢塘江水環境治理內心積極而行動觀望的態度了。
公民與政府溝通存在鴻溝。在問卷中的一個問題“村里面打算普及水環境保護措施之前有咨詢過大家的意見嗎?”有79.17%表示沒有。從兩個角度分析該結果:1、村里基本沒有實施水環境保護措施,導致其詢問意見比例較低。2、有關部門并未意識到調動公眾積極參與水環境治理的意義及重要性。綜合來講,社會公眾與環境管理部門之間的聯系是缺乏的。
三、結論與建議
綜合我們的調研分析歸結出以下四點結論:
錢塘江蕭山段流域水環境情況較差,亟待政府與民眾的努力前去治理。
根據公民本身所有的知識得出大多數公民是專業性低社會性高的公民,公民有心參與卻不知道從何做起,在蕭山段周邊的居民都認為水環境已受到污染,需要我們去保護,可是許多想法都停留在思想上,并沒有被操作起來。
公民與政府之間交流存在著大量的問題,并不是十分的通暢,很多行動政府并沒有聯系公眾或者是對公眾進行知識上的普及,導致雙方之間如真空般,無法切實有效的聯接雙方的力量。
很多民眾認為,網絡監督,媒體報道等大規模擴散的渠道,是監督水環境治理的利群之一。
即使是在民眾為主導的環境保護體制下,政府的引導也必須是這項活動的先行者,政府為渠,我們引水。我們所能夠做的就是提出一點建議幫助政府去怎么改變,從而起到引導民眾的作用。
政府加強宣傳力度,所謂的宣傳并不是足不出戶的宣傳,立足高校,社區,商場。在各個高校開辦宣講,主題外場,而不是簡單地文件下發,直接交給社區等,必須進行大規模的知識普及,幫助民眾成長為高社會性高專業性的人群。
匿名平臺的構建,短信舉報,類似大樹網的匿名網站平臺構建,當然我們并不是只是需要學術性的官網,我們更愿意看到的是在我們網名日常瀏覽的網站當中有政府調查的影子,例如在新浪或者地方新聞臺開啟匿名保護舉報平臺等。
更多的支持社會中自發保護水環境組織的活動,盡可能給一些關于實質性的支持,當然不僅僅是指資金,更多是他們活動審批上面的精簡或者行動上的指導。例如,派出水環境治理專家前去知道民眾的公益活動。
(作者單位:浙江工商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