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文通過吳中區舉辦的兩屆青年歌手大獎賽,所獲得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好評,對公共大眾文化的思索與實踐。為國家新青年搭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群眾文化平臺,探索群眾文化的新突破尋求新發展,弘揚和建立社會主義核心的價值觀和提升大眾文化人格。青歌賽的舉辦展現了吳中區青年的精神風貌,滿足了吳中區群眾精神生活需求,為群文事業注入新的人才,推動吳中區精神文明建設的繁榮與發展。
我們知道最早提出公共大眾文化理念的是美國著名的哲學家奧爾特加,公共大眾文化主要指的是一地區、一社團、一個國家中新近涌現的,被大眾所信奉、接受的文化。著名學者羅森貝格認為大眾文化的不足之處是單調、平淡、庸俗,以及容易在富裕生活中產生的誘惑和孤獨感。如何敞開自己的思想視野,擁有一種開放的、寬容的胸襟與情懷,對大眾文化進行理性透視和價值把脈,進而在“道德迷失”、“存在迷失”、“形上迷失”的意義危機中重建終極關懷,使人們真正擁有一片自由、自覺、自主的生活世界,成為智者之思。大眾文化往往通過大眾化媒體(網絡、電視、報紙、雜志等)來傳播和表現,盡管這種文化暫時克服了人們在現實中的茫然和孤獨感以及生存的危機感,但它也很可能大大降低了人類文化的真正標準,從而在長遠的歷史中加深人們的異化。中國的大眾體育文化崛起于20世紀后半葉。其發展方向:人文化發展方向、科學化發展方向、國際化發展方向、民族化發展方向。[2]大眾文化在本質上是一種以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存、享受、發展需要為出發點、歸宿點和最高價值目標的人文文化形態。體現和反映21世紀中國大眾文化人文化發展方向的基本內容和要求就是:人類精神文化的發展必須貼近大眾文化生活、滿足大眾文化需要、尊重大眾文化權利、反映大眾文化理想和提升大眾文化人格。
青歌賽的舉辦及吳中區群文事業現狀
2012年11月16日,為喜慶十八大召開,展現吳中兒女精神風采,由共青團蘇州市吳中區委員會、吳中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吳中區文化體育局主辦的“聲動太湖 唱響吳中”吳中區體彩杯青年歌手大獎賽決賽在木瀆鎮文體中心拉開帷幕。此次青歌賽深入區七個鄉鎮八個街道、各直屬單位,經過預賽、復賽及決賽層層角逐,20位選手身著盛裝,精神飽滿的站在了決賽的舞臺。絢麗舞臺給了他們風采,熱情的觀眾給了他們自信,在吳中區這片熱土上,他們唱出了青春的風貌與音樂的才華。時隔一年,由吳中區委組織部、吳中區文體局主辦,吳中區文化館承辦的“紅色引航,青歌飛揚”—2013吳中區非公企業青年歌手大獎賽決賽再次在木瀆文體中心隆重上演。來自吳中區各家非公企業的一百多名選手在比賽海選賽中脫穎而出,進入復賽。復賽經過激烈角逐,最終決出了25名入圍選手進入青歌賽決賽。兩次青歌賽的舉辦,在展現吳中區青年精神風貌的同時,極大的豐富了我區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為他們參與群文活動提供新的平臺,更為吳中區群文事業發現和推出聲樂人才,增添新的血液和活力。
擁有2000多年歷史的吳中區,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是“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文化形式多種多樣。如甪直鎮的打連廂,與水鄉婦女服飾相結合,成為水鄉民俗表演的亮點,《甪直連廂名氣響》在吳中區多臺群文節目上大放異彩,已然成為甪直乃至吳中區的文化品牌;越溪街道的江南船拳,每逢端午、中秋等中國傳統佳節,船師們紛紛登船獻藝技。裝飾著刀槍棍棒的拳船船桅上飄揚著武術團體的標識。各個村的拳船匯聚而來,船邊吭高歌的漢子鼓舞士氣,船內的江南絲竹潤人心脾,船頭拳師們爭相競技。經過千百年的傳承和發展,越溪船拳日益豐富多彩,給吳中文化增添動感活力。除了傳統文化表演形式的傳承,吳中區各鄉鎮街道經過多年發展,也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臨湖鎮抓住自己的地域特色和資源優勢,原創歌曲《臨湖之歌》、《太湖水,臨湖泉》等作品來宣傳贊美臨湖。橫涇街道以打擊樂演奏形式創編作品《橫涇鼓舞》。《橫涇鼓舞》參加多次比賽和匯演,經常以開場節目呈現,表演者身著紅裝,表演激情,舞臺效果熱烈紅火,變換的造型和激昂的鼓點把力與美結合的淋漓盡致。城南街道的女子說唱作品《沸騰的城南》,以女子青春靚麗的外形,華麗俊美的服裝,清晰押韻的唱詞,整齊劃一的隊形,歌頌城南的快速發展和人民幸福安樂的生活。蘇苑街道的“蘇苑之聲”民樂隊和吳中區文化館的老干部民樂隊是吳中區群文器樂文化的代表,兩只民樂隊多由退休文藝愛好者組成,他們有更多的時間投入排練,作品演奏成熟,大氣。在過去的吳中區“國慶文化周”暨吳中區第二屆全民體育運動會健身舞蹈大賽中,共有機關、鎮街道組19個參賽隊伍參加。各隊伍舞蹈種類繁多,多以廣場舞為基礎改編排練而成,吳中區廣場文化發展成熟,各個鄉鎮街道都有自己的舞蹈團體,他們自己編創舞蹈作品,充實業余生活的同時也為群眾文化增色添彩。吳中區大力發展群眾文化活動,積極引導群眾參與各項文化活動,群文活動發展夯實,群文團體種類繁多,讓群眾在群文活動中豐富精神文化生活,為群眾提供文化展示平臺。
調研結果及分析
舉辦的青歌賽也是在不斷實踐中國特色的公共群眾文化,是在引領和諧理念和倡導主流價值觀上的探索。青歌賽為群眾搭建了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隨著經濟水平的增長,群眾的文化需求也在不斷變化,在歌唱選秀節目日益紅火的今天,群眾接受喜歡這種形式的同時,逐漸會產生想參與其中的熱情。第一屆青歌賽的參賽選手有各鎮街道文體中心選送的職工、教師;吳中區團委選送的各機關事業單位的音樂愛好者。他們懷揣著對音樂的熱愛或青澀或激情的站上了這個舞臺。第二屆青歌賽在非公企業中展開,群眾熱情高漲,通過初賽的就有100多名選手。他們是來自吳中區非公企業的職工,多數是外來務工人員。他們帶著對吳中的熱愛,在這個舞臺上盡情的展現自己的風采。吳中區青年歌手大獎賽是群眾身邊的比賽,是群眾自己的比賽。為群眾搭建了廣闊的展現自我的舞臺,滿足了群眾的藝術生活需求,更加推動了吳中區精神文明建設。
吳中區群眾文化形式豐富多彩,歷史傳承的表演方式和現代發展的新娛樂形式讓群眾文化生活日益充實。但吳中區的群文活動仍存在一些缺陷。例如文化精英的缺失,特別是聲樂人才的短缺。在往年的“三下鄉”和各類群文匯演中,音樂表演歌手單一,除了在校教授聲樂的教師和個別聲樂人才,吳中區群文表演中缺少新面孔,新聲音。而兩屆青歌賽的舉辦正好是發現和推出聲樂人才的有效途徑,為區文化活動提供骨干隊伍和后備力量,更加豐富了吳中群文活動。在非公企業青歌賽中斬獲較好成績的選手楊宇航,在2013年蘇州市新蘇州人文藝匯演中以一曲“鴻雁”榮獲金獎,歌聲蒼茫,情感飽滿,容情于歌,用真摯動人的歌手表達了對蘇州、對吳中的熱愛。青歌賽選手劉路路,嗓音清亮,歌聲渾厚,在吳中區第二屆全民體育運動會閉幕式暨全民體育健身大會操運中配合武術表演獻唱“精忠報國”,氣勢恢宏,鏗鏘有力,獲得觀眾一致認可和好評。青歌賽參賽者戴媛群,楊宇航、蔣玲等參與錄制、演唱歌曲“吳中明天更美好”,在多臺群文匯演中精彩亮相,壓軸出場。吳中區文化館組建的“大拇指”男聲小合唱組在吳中區群文活動中建露頭角,在省市各項比賽中獲得不菲成績。”大拇指“男聲合唱小組也在青歌賽選手中吸納新成員,創作更好的音樂作品服務大眾。青歌賽選手們漸漸活躍在吳中區群文活動的舞臺上,為吳中群文活動又繪上一筆靚麗的色彩。
結論及意義
了解群眾文化的生態環境、形態分類、事業機構、社會作用,理解領會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群眾文化需求和消費的關系,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解決群眾文化工作中的實際問題。青歌賽為廣大群眾帶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視覺和聽覺盛宴。對青年來說,青歌賽是放飛音樂夢想與希望,展現自我才華和價值,提升個人聲樂水平和素養的重要平臺。對群眾來說,青歌賽豐富了群眾精神藝術生活,對應了群眾對文化生活的需求,增加了群眾參與意識。對群文事業來說,青歌賽將成為推動吳中群文事業發展繁榮的重要途徑,是為群文事業工作摸索實踐的新路子,也是選拔輸送聲樂人才的新方向。青歌賽推動了吳中區精神文明建設繁榮發展,為打造“山水蘇州,人文吳中”品牌填上了濃重的一筆。
(作者單位:蘇州市吳中區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