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文對阜蒙縣農村基層水利服務體系建設的現狀、發揮的作用、存在的問題進行了詳細分析,明確提出提出加強農村基層水利服務體系建設的政策與措施,明確水利站經費來源,理順水利站隸屬關系,完善人員隊伍管理制度,努力提高人員素質,建設符合農村水利發展要求的基層服務組織。
1 目前水利服務體系建設現狀
鄉鎮水利站的基本情況。阜新蒙古族自治縣(以下簡稱“阜蒙縣”)位于遼寧西部,屬于經濟困難地區。現有農村基層水利服務組織38個,其中:鄉鎮水利站35個、城區水利站1個、農場水利站1個、繞陽河堤防管理所1個。現有農村基層水利職工167人,其中:在編在崗有人員143人,超編人員24人。在編在崗人員年齡情況:50歲以上43人,40—49歲有54人,30—39歲有35人,30歲以下有15人。在崗人員中沒有高級技術職稱人員,中級職稱17人,占11.56%;初級職稱51人占34.69%;無職稱人員79人,占53.75%。
鄉鎮水利站履行職能情況。鄉鎮水利站是水利事業的基礎,水利站職工是水利工作的主力軍。多年來,阜蒙縣鄉鎮水利站廣大職工克服經費緊張、人員短缺、工作條件艱苦、任務繁重等困難,立足基層、立足本職、艱苦奮斗,認真履行職責,為阜蒙縣農村防洪保安和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穩定立下汗馬功勞,作出了顯著成績。概括起來,主要履行了以下六個方面的職能:一是提出鄉鎮水利建設中長期規劃和年度計劃,負責全鄉鎮水利工程建設項目申報、歲修計劃編報、灌溉工程建設、河道治理方案制定;二是認真組織實施各類水利工程建設。鄉鎮水利站是阜蒙縣面廣量大的農村水利工程建設的具體組織者和實施者。每年按照政府批準年度計劃,抓好工程建設,堅持跟班作業,把好工程質量關、進度關;三是當好鄉鎮政府、鄉鎮防汛防旱工作的參謀和助手,編制抗旱預案,掌握旱情并及時指導農民抗旱工作。負責防汛預案的編制修訂,具體組織汛前水利工程檢查、機泵維修、試機試水和防汛預演,抓好各類險工隱患的除險加固,認真收集整理雨情、水情、工情并及時上報,抓好工程調度運行,按照鄉鎮防汛防旱指揮部的決定,參與搶險救災工作;四是負責水利工程管理,抓好水利工程日常維修保養、機泵整修等服務工作,確保工程正常運行;五是負責水資源管理工作,積極參與鄉鎮供水、農村飲水、防氟改水及丘陵山區水源工程建設和管理工作發揮了重要作用;六是參與水政執法。積極配合縣水政監察大隊做好水事違法案件的查處工作,認真貫徹執行水法律法規,并向群眾進行宣傳教育。
鄉鎮水利站管理體制情況。目前,阜蒙縣所有鄉鎮水利站均為事業單位,體制存在管理權限不清問題,國務院國函[1992]49號通知全國各地,再次明確鄉鎮水利站應作為縣(市、區)水行政主管部門的派出機構進行管理,鄉鎮水利站實行“條塊結合,以條為主”的管理體制,人財物統一由縣(市、區)水利局管理。2004年下半年至2005年上半年實行的鄉鎮事業單位改革,鄉鎮水利站隸屬于縣水利局、還是鄉鎮管理含糊不清,大多數鄉鎮事業單位改革實行不分行業的選舉式上崗,大部分水利技術人員和所學專業人員改行。不僅水利站如此,其他各站也存在同樣問題。改革后的管理體制、人員編制、人員檔案、站長任免均未經縣水行政主管部門同意。
鄉鎮水利站生存環境。鄉鎮水利站從誕生之日起,就一直面臨著生存環境問題:一是經費不足。有編制無經費,一直延續上世紀七十年代末由“小型農田水利費開支”的局面,每人每年1500—3000元,不足的要自己去創收,這種財政支付政策,基層水利服務組織生存不但得不到保證而且嚴重的影響著農村水利事業的發展;二是人員超編情況嚴重。鄉鎮水利站是水利最基層的管理機構,一些鄉鎮政府一直把它作為安排富余人員的地方,有的鄉鎮不顧編制控制,致使小小的水利站成倍超編;三是按照國務院最早作出的規定,對鄉鎮水利站實行的是“條塊結合、以條為主”的雙重管理體制,經費列入地方財政預算。鄉鎮政府一直想獨管這塊陣地,特別是對發展多種經營后資產比較殷實的水利站,更是想統攬這一領域的人財物資源配置權。而經濟條件差、生存確實困難的水利站鄉鎮并不管,采取分流、自己打食等甩包袱措施。
2 水利服務體系發揮的作用
農村水利建設的需要。當前正處于社會體制轉型和經濟快速發展的新時期,治水思路正由工程水利向資源水利轉變,由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可持續發展水利轉變,農村水利工作正由傳統的農田水利向城鄉統籌、工農并重轉變,農村水利是率先實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基礎,迫切要求加強農村防洪保安,飲水安全,水資源管理保護及優化配置,水土流失綜合防治與生態環境建設,水環境治理和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等。做好為“三農”服務工作,需要充分發揮農村水利服務體系的作用,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
基層水利服務體系的作用。加快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創建農村良好的水環境,建立健全農村防洪抗旱保障體系、水資源優化配置體系、水環境和水土保持保護體系、水行政執政執法體系、水利隊伍科學服務體系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礎。首先是用一流的科學技術,以一流的服務理念,建設一支科技過硬的服務隊伍。其次是這支隊伍為防汛抗旱、資源配置、農業灌溉、鄉村供水、規劃設計、工程建設、水務管理、行政執法提供技術管理服務。第三為發揮水利設施的基礎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公益效益、水資源保護效益提供技術支持保障。四是以科學的態度和先進的技術,開展涉水的熱點、難點、重點問題專題研究,重點解決水資源安全、農村飲水安全、防洪安全、水生態環境安全等問題。農村水利任務繁重,農村水利基層組織作用突出,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不可少的力量。
3 水利服務體系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生存條件沒有保證。阜蒙縣各鄉鎮水利站自上世紀七十年代末以來還不是財政全額撥款事業單位,經費無固定來源,影響水利隊伍穩定。水利站雖是全民事業單位,但不是全額撥款,僅有少量財政補貼,不能確保水利站所需正常經費。因此,不少水利站在擔負繁重工作任務的同時,還要依靠自行創收來維持單位的正常運轉;偏遠鄉鎮水利站沒有多種經營條件,只能靠微薄的經費維持辦公;有的鄉鎮為了甩包袱,將水利站分流出去,一分經費都沒有。職工的收入沒有保障,影響隊伍穩定。
技術力量相對薄弱。農村水利服務組織職工文化程度低,專業技術人員少,影響水利站全面建設。一方面由于多年來水利站經費一直處于較緊張的狀況,人員培訓不夠;另一方面專業學校畢業的技術人員少,有的站沒有專業學校畢業生,相當一部分職工文化程度較低,多是高中文化程度以下人員。有的鎮政府派進水利站的人員多是非水利專業,文化程度偏低,適應不了工作需要。
管理體制影響發展。國務院早就作出規定,鄉鎮水利站實行“條塊結合、以條為主”的雙重管理體制,執行的并不好。有些鄉鎮地方觀念嚴重,壟斷鄉鎮水利站管理權,特別是多種經營好的水利站,成為鄉鎮的一塊經濟實體;困難鄉鎮為了保機關和教師開支,給農村“五站”極少人員工資,嚴重的達不到工資總額的10%,個別的一分錢不給;由于一些鄉鎮地方保護主義嚴重,水行政執法和收繳水規費阻力較大,加上水行政執法人員多是兼職,又無專項經費,程度不同地影響了水規費的收繳和執法力度。
4 加強水利服務體系建設應落實的措施
明確水利站經費來源。鄉鎮水利站無論是作為縣水利局的派出機構,還是歸鄉鎮管理,其性質均應為全額撥款事業單位,經費應列入同級財政預算。盼望省政府能從政策上對此加以明確,便于地方政府操作。
理順水利站隸屬關系。按國務院要求繼續對鄉鎮水利站實行“條塊結合、以條為主”的管理體制,這種管理體制適合縣情和鄉鎮實際,也適合水利發展和管理的需要。以條為主,就是把鄉鎮水利站作為縣水行政主管部門的派出機構,實行人、財、物統一管理,便于農村水利的發展。條塊結合,就是鄉鎮水利站工作人員中黨員由鄉鎮黨委管理,所有的工作人員也應參加所在鄉鎮的相關中心工作,但必須以水利業務為主;對鄉鎮水利站的工作人員考核考察實行雙重互動,這樣有利于監督機制的實施,也有利于為鄉鎮水利站的發展運行創造良好的地方環境。
完善隊伍建設和人員管理。鄉鎮水利站既然是全民事業單位,人員的錄用、上崗、交流、辭職、辭退、考核、獎勵、職務任免等,就應按照全民事業單位的有關政策規定執行,新增人員必須嚴格控制在核定編制內,盡量錄用水利專業的大中專畢業生。水利站領導的調整、提拔應由縣水利局按干部管理權限管理,優先考慮在崗在編專業技術人員。
努力提高人員素質。加強對水利站職工的業務培訓,不斷提高水利站職工的素質是一項經常性、長期性的工作。建議省水利廳委托有關高等院校,側重對水利站站長和水利工程技術人員進行有計劃的輪訓。市、縣水利局也將立足現有條件,繼續抓好水利站職工的業務學習和培訓。各鄉鎮水利站也要努力為提高在職人員的文化水平和業務能力提供方便,創造條件。通過上下共同努力,不斷提高水利站人員的整體素質。
(作者單位:遼寧省阜新蒙古族自治縣水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