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文總結了西吉縣多年集雨工程建設中取得的成效和經驗,同時為今后發展集雨工程提出了建設性意見。
1自然地理情況
西吉縣位于寧夏南部山區,屬黃土丘陵溝壑地區,自然條件差,干旱少雨,多年平均降水量427.9mm,而且集中在7-9三個月內,蒸發強烈,年平均蒸發量890mm,境內水資源貧乏,無境外水可調節利用,嚴重的干旱缺水不僅制約著當地農業的發展,而且給群眾的生產、生活飲用水帶來極大困難。
2 集雨工程發展歷程及效益
1995年至1999年,西吉縣為了從根本上解決干旱山區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根據現有的水資源條件,本著因地制宜、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實施興水治旱的戰略部署,努力擴大節水增產型水澆地面積,實現穩定脫貧的偉大目標,將雨水集蓄工程作為“改土興水”和發展集雨節灌改善農業基礎條件的主要措施來抓。通過抓典型、樹樣板,積極引導廣大群眾發展小塊面積經濟作物和糧食作物種植,配以地膜覆蓋技術、節水增產灌溉技術,取得了一定的實踐經驗,建成節水微灌的土圓井1.52萬眼,水窖1.16萬眼,配套單相潛水泵1.52萬臺(套),手壓泵1.16萬臺(套),塑料管道398.22km,發展井窖節灌面積3573.3萬hm2。
從2000年開始,隨著國家“農村飲水解因項目”的啟動實施,西吉縣集雨工程建設主要用于解決嚴重干旱缺水區的人畜飲水困難,共建成人飲水窖1.48萬眼,配套砼集水場77.39萬m2,建水源塘壩3座,共解決了3.08萬人、0.59萬頭大家畜和1.34萬只羊的飲水困難。
截止目前,全縣共建成集雨水窖2.64萬眼,配套砼集水場77.39萬m2,這些工程的建成,為西吉縣發展節水灌溉農業和解決人畜飲水困難起到了巨大的現實作用。
3 主要做法和措施
領導重視,保障得力。集雨工程是國家投資扶持到村到戶的扶貧工程,西吉縣委、縣政府十分重視該項工程的開展。在工程建設之初,縣人民政府成立了由主管農業的副縣長任組長,政辦、水利、財政、農業、計經、審計等部門組成的項目實施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負責全縣集雨工程的規劃、設計、施工、質量監督、驗收、實施方案的制定和驗收等工作,并協調解決各方面存在的問題。同時,縣上還專門成立了西吉縣集雨工程督促檢查組和技術指導組,各小組把集雨工程建設做為發展干旱山區節灌農業和解決嚴重缺水區群眾飲水困難的主要措施來抓,做到思想上高度重視,認識上統一到位,措施上嚴格標準。年初,領導小組將自治區下達的任務細化分解,按照“安排要早,措施要新、行動要快、質量要高”的原則落實建設任務,并與各項目鄉鎮簽訂目標責任書,明確建設任務,投資及職責,做到人人身上有任務,個個身上有擔子。由于機構健全,責任明確,在全縣形成了從上到下精心組織、狠抓落實的良好工作局面,確保了工程建一處,合格一處,有效管理一處,發揮效益一處。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縣委、政府的主要領導和區、縣項目領導小組的成員也多次深入到項目區進行現場辦公,對工程建設進行督促檢查,協調解決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意見和建議,從而使集雨工程建設從組織上得到加強和保證,從領導上得到了重視和支持。
調查摸底,合理規劃。為了確保集雨工程的順利實施,西吉縣一開始就從項目前期工作抓起,組織技術人員根據雨水節灌工程和人畜飲水解困工程編寫大綱,按照“總體規劃,分年實施,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重點突破,整體推進”的工作思路,結合當地自然條件,群眾的經濟條件,人口素質和管理水平,提出科學合理的工程建設方案。隨后,組織水利、農業技術人員深入到工程規劃建設地點,對集雨工程進行調查摸底,核實情況,逐一落實到村到戶,并建卡立檔,編制工程規劃實施名冊,嚴格按卡實施。由于規劃合理,布局科學,使工程在技術上可靠,經濟上合理,從而確保了工程的順利實施。
完善制度,保障了工程建設的順利實施。西吉縣項目實施領導小組在項目實施之初,就制定和完善了《西吉縣“生命工程”質量監督管理辦法》、《集雨節灌工程建設管理辦法》等規章制度,使工程項目從申報、下達、設計、實施、質量監督、驗收、物資的采購和發放等各個環節都有章可循,確保了項目建設的順利實施。
統籌資金,加強管理。集雨工程的建設資金,由國補投資、地方配套和群眾自籌三項組成,而大部分是國債資金,是財政預算內專項資金,因此領導小組特別重視資金的管理和使用。在資金管理上,嚴格按照資金管理規定和財務制度辦事,設立專用帳戶、專戶儲存、專款專用,嚴禁挪用或擠占。在工程建設中,業務部分根據水泥、砂石料的運距按鄉單獨進行核算,不同的項目鄉確定了不同的補助標準,防止了“一刀切”的現象,從而把有限的資金合理的調配到工程建設之中,確保了工程建設的順利進行。同時,嚴格執行財務管理制度,厲行節約,嚴格按預算、按進度撥付資金,超支不補,對不符合規定的開支一律不予報銷。各施工小組都配有技術員、材料員、出納員,帳、物、錢專人分管,做到帳物相符、帳表相符、帳帳相符,并對工程建設資金實行財務審計制度,邀請縣財政、審計等部門對工程建設資金進行定期審計,對資金使用情況進行跟蹤檢查,使有限的資金發揮了最大的效益。
精心施工,確保質量。工程建設質量決定著效益的發揮,在項目實施中,建設單位特別注重工程施工質量。
一是在工程建設中,對工程所需的主要材料采用招標采購制,通過招投標選擇材料供應商,確保施工所用材料質量優良,符合設計要求,把握住了影響工程質量建設的關鍵環節。
二是在工程質量管理方面,實施建設單位質量檢查、施工單位質量保證、質監部門質量監督的三級質量保證體系,積極推行技術責任制。施工單位按質量體系層層分解目標任務,責任落實到人,實行定人員,定制度、定任務、定目標、定資金、定質量、定時間、定合同的“八定”方案,嚴格考核,使質量、進度、安全、 成本核算等各項工作得到全部落實。
三是在加大集雨工程建設管理的同時,突出抓好建檔立卡和驗收工作。首先各鄉(鎮)完成的集雨工程要及時登記造冊,注明建設時間,編號、容積、材料用量、集水場面積和效益等內容。其次明確驗收依據和驗收內容,以《寧夏南部山區集雨節灌工程驗收辦法》和《寧夏南部山區“生命工程”建設管理辦法》實施細則為集雨工程驗收依據。驗收內容包括項目的執行情況、工程質量、資金的執行情況和工程管理等方面。同時還確定了由工技術人員經常自檢、各鄉項目領導小組自檢和縣項目領導小組不定期檢查;鄉項目領導小組初驗、縣項目實施領導小組中驗、自治區項目領導小組終驗的“三檢三驗制度”,做到責任到人,層層把關,確保工程建設質量。
突出效益,強化管理。在集雨工程建設中,業務部門努力克服以往“重建設、輕管理”的思想,做到建管并重,確保建設一處,使用一處,受益一處。農戶自用的集雨工程,包括水窖、土圓井、集水場等全部實行“自建、自有、自用、自管”,其產權歸個人所有,由于工程所有權明晰,工程建設和管護責任落實到位,使集雨工程建設取得了顯著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4意見和建議
縱觀西吉縣的集雨工程建設歷程,雖然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還應清醒地認識到工程建設中存在的不足之處,現就存在的問題提出如下幾點建議:
一是要進一步加強宣傳教育與科技培訓工作。西吉縣屬于干旱貧困地區,缺水極為嚴重,而群眾的節水意識很淡薄,農業科技知識很貧乏,為此,還需要采取多種措施加強節水意識和農業科技知識的宣傳教育及培訓工作,讓節水意識與農業節水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
二是要積極爭取國補資金的投入比例。西吉縣是一個國家級貧困縣,地方財力有限,群眾收入水平低下,難以籌措集雨工程建設所需的地方配套和自籌資金,從而影響了工程建設的進度和質量,建議在以后的工程建設中,適當加大國補資金的投入,減少地方配套和群眾自籌資金。
(作者單位:西吉縣水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