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新《破產法》確立了撤銷權制度。破產撤銷權作為體現破產法公平原則的一項關鍵制度,在保障破產立法宗旨實現、維護市場經濟公正秩序、糾正債務人損害債權人利益的行為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企業破產法中破產撤銷權制度是中國的基本制度價值的重要體現,其主要體現在貫徹了破產法中的誠信原則,為破產企業債權人的合法權益提供保障,實現了破產法中的公平受償原則及有效地規避了破產企業的欺詐行為等幾個方面,我國破產企業撤銷權制度雖然實現了中國企業長期在破產企業撤銷權制度建設方面的空白及缺陷,但是該制度在經驗及技術方面還不夠完善,有待進一步發展與提高。
一、破產撤銷權概述
破產撤銷權的概念。破產撤銷權,通常指破產管理人對破產人在破產程序開始前的法定期間內(或稱臨界期間)與他人進行的、損害債權人利益的行為,有否認其效力,并申請法院予以撤銷該行為并將因該行為產生的財產利益回歸破產財團的權利。 管理人撤銷權的行使可以帶來兩個法律后果:一是破產企業所實施的行為歸于無效;二是因破產企業可撤銷的行為而被轉讓的財產被依法追回,依法納入債務人財產的范圍。世界上大部分國家的企業破產法中的撤銷權的行使范圍主要分“詐害行為”與“偏頗行為”兩個方面。“詐害行為”是指損害全體債權者利益的有償或無償行為。而“偏頗行為”則是指債務人違反債務平等原則,對相關債權人進行清償的行為。破產撤銷權的設立目的是為了有效保護債權人的利益。在破產程序的啟動前,企業財產的處置權掌握在債務人手中,且具有廣泛的處分權,而當企業瀕臨破產的情況下,惡意處置財產的行為非常普遍,這對債權人造成很大的損失。因此,企業破產法的撤銷權制度就是因此而設立的,同時為了維護破產清算行為的公正和公平,世界各國都普遍設立一個破產管理人這一中立性的組織來實行對企業財產的有效管理。通過破產撤銷權的行使,能夠遏制破產債務人與個別債權人在破產程序開始前的臨界期間肆意攫取破產財產的行為,進而增加破產財團的價值,為債權人在最大程度上獲得債務清償提供保障。
二、我國破產撤銷權制度的完善
破產撤銷權的制度價值
誠實信用。誠實信用原則要求破產債務人在瀕臨破產時不得實施故意轉移財產等對全體債權人不利的詐害行為或對個別債權人進行清償的不公平行為,否則就違背了誠實信用原則,不能產生相應效力。對債權人來說,誠實信用原則要求無擔保的債權人應共同公平受償,個別債權人不能為了自己的利益而要求債務人提前清償債務或提供擔保,從而損害其他債權人利益,否則其行為會歸為無效\"
平等。如果債務人對未到期的債權提前清償(對無擔保的債務提供擔保,都將有悖于平等清償原則,破壞了無擔保債權人法律地位平等,應平等對待的平等原則,其行為在權利人行使撤銷權后歸于無效,而個別債權人獲得的特殊利益也不會得到破產法的保護。
意思自治及其限制。為了區分正當自治與權利濫用行為,破產法規定了可撤銷行為的要件,比如存在詐害行為和偏頗行為,行為發生在破產程序開始前的臨界期間等法律構成要件。 對于這些行為,可予以撤銷,以示法律對社會正常秩序的維護和對私法自治的限制。
(二)完善我國破產撤銷權制度的建議
我國《破產法》確立了撤銷權制度,無疑具有重大的立法意義,但仔細分析,我們發現這些規定未免有些粗陋,仍有必要進一步完善。
我國《破產法》上關于可撤銷行為采取的是列舉式規定,這種立法模式明確了可撤銷行為的類型,但同時未免有掛一漏萬的嫌疑。綜觀各國立法,今各國法對詐欺性轉移行為規定的立法例大致有兩種:一為列舉主義;二為概括主義與列舉主義相結合。我國破產法所采取的是列舉主義。然而單純采取概括主義立法例的國家已為少數,第二種立法例乃是多數國家的選擇,如德國及日本。采取概括主義與列舉主義立法例的好處在于,既規定了一般詐欺轉移行為的抽象內涵,又克服了列舉主義掛一漏萬的不完全性。因此,我國立法應當在列舉了詐欺性轉移行為的典型表現形式后,增加兜底條款,賦予法院一定程度的自由裁量權,當或留待以后做更為詳實的司法解釋。
關于破產可撤銷行為的一般構成要件。比較認可的有兩點:行為損害了債權人的利益,行為應當發生在法律規定的臨界期間內。爭議比較大的是:是否要求主觀惡意?有人認為惡意的欺詐性行為應當將主觀要件作為構成要件 ,有人認為不應當將行為人的主觀惡意作為構成要件 ;有人認為:對于無償行為不要求主觀惡意,但對于有償行為,債務人與受益人都有惡意時,方可撤銷。也有的提出美國破產法區分不同行為類型要求不同,對于欺詐性轉讓行為要考慮行為人的主觀惡意,但對主觀惡意的證明法律采取了客觀化的規定,對于偏頗性清償主要采用的是客觀性標準,主觀惡意不是構成要件之一。
我國采納單一的臨界期間的做法是否合適?綜觀各國破產法,各國區分可撤銷行為的種類、危害性大小、交易或行為對象不同,規定了不同的臨界期間。例如,美國《破產法》第547條規定的偏頗性清償臨界期為破產中請前9O日內,第548條規定欺詐性轉讓臨界期為破產申請前1年內;德國《支付不能法》對危害性極大的故意有害于債權人的行為和無償性給付行為,規定臨界期為申請開始支付不能程序前10年和4年(第133條和第l34條),而對于危害性較小的同等償付和不同等償付行為,規定臨界期為中請開始前的3個月或1個月(第13O條和第131條);反觀我國立法,我們第31條和第32條規定了不同的臨界期間,但第3l條將幾種行為混合在一起,并來加以區分。有必要借鑒國外立法,區分不同可撤銷行為規定不同的臨界期間,以使撤銷權制度較好地平衡債權人和債務人的利益。
對于關聯人的范圍其他國家的破產法多有規定,例如《日本破產法》第161條、《德國破產法》第l38條、《美國破產法》第lO1條(31)項。我國破產法中既沒有對關聯人的范圍做出規定,也沒有對涉及關聯人的交易做出較為嚴格的規定。僅在《公司法》的第二百一十七條,對與公司具有關聯關系的主體做了有限的規定。基于我國目前的立法現狀,應當增加交易相對人為關聯人的特殊情況,對關聯人間的交易規定較長的臨界期。同時,在《公司法》現有規定的基礎上,借鑒國外破產法上對關聯人范圍的限定,界定出破產法上關聯人的范圍。
(作者單位:江蘇省宜興市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