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農民負擔維持在較低水平是新時期“三農”工作的重要內容,農村基層政府是完成減輕農民負擔工作總要求和總目標的主力軍。農民負擔制約著對農村經濟的發展,稅費改革后,農民負擔直接承擔的費用總額總體下降了,但由于物價上漲等因素造成的農民負擔仍然存在,
必須從綜合角度來分析農民負擔問題,以求得農村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農民負擔問題一直以來都是大家密切關注的熱點問題,為維護廣大農民群眾的合法權益,促進農村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各級政府多年來一直將解決農民負擔問題、降低農民負擔作為其主要工作內容之一。農民負擔制約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地方政府在處理起這個問題來往往也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筆者作為一名基層財政工作人員,參與到了鄉鎮農民負擔落實工作中,現就工作中的所觀所想表達一下自己的一些淺見。
一、農民負擔的含義與構成
農民負擔的狹義與廣義。狹義的農民負擔是指農民在物質方面的負擔,指農民在生產經營活動和收益分配過程中所承擔的向國家、集體及社會有關部門繳納的資金、勞務。在新時期還更多的體現了服務性收費理念,政府作為公共事務的管理者和公共服務的提供者,向農民收取補償成本所必須的行政性和經營性費用。
廣義的農民負擔還包括了精神層面的負擔,農民精神層面的負擔通常都是因為物質方面負擔過重而引起的,所以,解決農民物質層面的負擔也尤為重要。
現階段農民負擔的構成。農村稅費改革后,農業稅、村提留、鄉統籌以及專門面向農民的行政事業性收費取消了,但“零稅付”并不等于“零負擔”,農民仍然存在一些合理的直接負擔,主要包括以下幾項:一事一議籌資及以資代勞款;上交集體各種款項(土地承包費、共同生產、建房收費);各種社會負擔(罰款、集資攤派、行政事業性收費)。
二、減輕農民負擔工作的落實現狀——以湖北省松滋市新江口鎮為例
2014年,新江口鎮嚴格依照黨中央要求,深入貫徹落實國辦發[2012]22號文件精神和六部委下發的《關于做好2014年減輕農民負擔工作的意見》,進一步做好減輕農民負擔工作。根據市農民負擔監督管理辦公室(市減負辦)批復的2014年農民負擔落實方案,新江口鎮2014年農業人口為24130人、勞力14255個、二輪延包面積24926.9畝,農民負擔落實數為1007440元,其中“一事一議籌資”按人平15元收取計361950元,“一事一議籌勞”收取折資497344元(勞平4.36個工日,每工日8元),灌溉水費收取148146元,畝平5.94元。負擔總水平人平41.75元,畝平40.41元。
現就減輕農民負擔工作落實情況作如下總結:
農民負擔監督管理機構健全,并有專人負責,減負惠農政策宣傳到位。嚴格履行了包村干部深入田間地頭測算面積——村組公示——無異議逐級上報——市集中打卡的程序,資金落實到位,采取”惠民一卡通“的方式逐戶入卡,既方便了群眾,又堵塞了漏洞,群眾對鄉村干部減負惠農政策落實滿意。
支農惠農補貼嚴格按照全市要求:做到五統一、五到戶、五不準,三月底前打卡發放到位, 無截留、挪用現象;農民負擔監督卡填寫規范,發放及時到位。
村內公益事業籌資籌勞嚴格按照“一事一議”人平收取15元、集體項目出工每勞力出工不超過 10日(每工日可折資8元),本級政府積極爭取資金以獎代補,籌集的資金能??顚S茫瑹o跑冒滴漏和截留現象。
貫徹落實涉農政策和收費情況,鄉農業生產性用水按批復預算據實收取,多退少補,結余下轉,中小學教育、婚姻登記、殯葬服務、農民建房審批等行政事業性項目都嚴格按照上級政策免收費用或僅收取一定數額的工本費。
審慎化解村級債務,有效避免將鄉村和政策債務轉嫁給農民負擔,堅決制止了新債的發生。
三、對減輕農民負擔問題的一些思考
問題:稅費改革是否真正減輕了農民負擔,推動了農業經濟的發展?
稅費改革后,農民直接承擔的費用總額整體下降了,國家各項惠農政策補貼在彌補農民承擔費用后往往可能還存在結余,是否農民因此就不存在負擔了呢?也不盡然。社會發展中出現的新形勢,給農民負擔帶來了新的問題。由于物價成本的上漲,種地成本隨之增加,不少農民抱怨種一季農作物僅能掙下個口糧,無錢可賺,還白費了一個生產季節的力氣。農業生產效益不好,直接導致一部分農民對農業生產缺少積極性,進而轉向進城打工而使農田拋荒,推動農業經濟的發展也就更無從談起了。
解決對策思考:土地對于農民的價值與意義顯然不同于國家對土地的價值與意義的期望,稅費改革后,國家不再從土地上象征性地收取任何勞動成果時,土地對農民的約束作用就相應地削弱了,在這種對土地的價值差異中間,僅依靠給農民一些補貼實惠就想保證提高農民種地的積極性、推動農業經濟的發展,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在繼續調整和完善現行惠農補貼政策的同時還應做到以下幾項:
完善農村土地流轉機制。大力推進農村土地使用權流轉,有利于實現農業規模經營,為現代農業的發展開辟道路。各級黨委、政府及集體經濟組織可充分發揮在農村土地流轉中的引導和管理作用,積極制定和完善土地流轉的有關政策,建立健全土地流轉機制,為土地流轉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認真做好余田調劑工作,對農村拋荒耕地,可發包給勞動力富余的農戶或村組組織,從而做到切實控制耕地拋荒。
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切實搞好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經營規模水平,增加勞動者收入,減輕勞動強度。同時,還要做好自然災害的防御,提高對自然災害的監測,做好防災、抗災、救災。通過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創造良好的農業生產環境,為提高農業綜合生產力,降低生產成本,增強農業的穩定性提供良好的基礎。
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結合本地實際,大力引導農民更新觀念,提高素質,積極調整和優化農業結構,改變傳統的種植模式和粗放的生產經營模式。發揮本地資源優勢發展特色農業,以市場為導向,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增強市場競爭力,提高農產品商品率,把農業和農村經濟增長轉到以質量和效益為中心的軌道上來。
總之,農民負擔問題不能單純追求經濟學意義上減輕,還必須從社會學、政治學、人類學等諸多學科視角進行多元和深入的分析與計劃,采取健康而穩妥的方式推進改革與發展。
(作者單位:湖北省松滋市新江口鎮財政管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