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護理人員要求在掌握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的基礎上,對病人進行診斷和處理,這就要求我們的高職護生要掌握臨床疾病的進展,疾病的發生發展具有可變性,學生應用知識的靈活性及其能力的培養就顯得非常重要。創新教學模式、高職護生能力培養、提高護理教學質量,是現代護理發展、培養創新護理人才的需要。
現代護理人員要求在掌握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的基礎上,對病人進行診斷和處理,這就要求我們的高職護生要掌握臨床疾病的進展,疾病的發生發展具有可變性,學生應用知識的靈活性及其能力的培養就顯得非常重要。傳統式教學以教師為中心,以課本教材為中心。以老師全程講解的“填塞”方式將有關內容傳授給學生從。這就使得學生缺乏主動學習的動力,知識的掌握就不深刻。同時由于內科護理學涉及解剖、醫用化學、生理、病理及藥理等各種醫學基礎知識,如果基礎知識沒學懂,就會影響內科護理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創新教學模式、高職護生能力培養、提高護理教學質量,是現代護理發展、培養創新護理人才的需要。筆者在護理專業《內科護理學》教學實踐中,嘗試以培養學生能力為主,運用多種教學方式開展教學,以求達到學生應用知識能更靈活有效,能適應臨床病人瞬息變化的病情變化,給予最佳的臨床反應。
1自學能力培養
自學能力是個人知識不斷補充、豐富更新和發展的基本能力,也是實現終身教育的一項基本能力。高職學生是初中起點的五年制大專,由于年齡及認知等方面的特點,自學能力相對較差。為提高自學能力培養的可操作性,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做了如下處理:①學生的自學過程即課前自學。首先,教師將與下次課自學內容相關的基礎學科理論及一些情境或案例,于前一次課堂教學時作為預習作業交給學生課下完成。課堂上由學生講出,教師再根據學生回答補充完善,實施過程中教師應注意考評學生自學結果并及時向學生反饋。②針對教學內容及其特點,提出不同形式的自學任務,提高自學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提出多種形式的學習任務,嘗試以任務為導向引導學生自學,如在“肺結核病人護理”的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自學后列出肺結核的流行病學特征,治療原則等;在“消化性潰瘍病人護理”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自學后寫一篇關于消化性潰瘍的預防、治療或護理及飲食健康指導的宣傳文章;在“心絞痛病人護理”教學過程中,設定情境,要求自學后給某位心絞痛病人設定一份運動指導;在“水腫病人護理”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自學后為自己身邊的某一位水腫病人根據病史特點做一份飲食及如何記錄出入量的指導。
2溝通交流能力培養
溝通是護士必須掌握的重要技能之一,是臨床護理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心理學認為,能力與活動是緊密聯系的,個人的能力總是在活動中形成與發展起來的。現在是醫學社會心理模式,越來越注重心理護理,了解病人的心理就需要醫護人員善于利用語言、肢體等方式來溝通,獲得病人的信任,促進病人康復,進而提高服務對象的健康水平。還有就是《內科護理學》教學過程中,有關“各種疾病病人護理”內容均以該疾病病人的“健康教育”為結尾。“健康教育”是醫護人員在臨床實踐中對服務對象實施的健康相關知識指導及健康相關行為的干預,以期促進病人康復,進而提高服務對象的健康水平。心理護理及健康教育的實施需要多種角色互動,具有明顯的情境要求。因此,本部分內容通過安排學生分組進行角色扮演練習完成教學任務。具體做法是:教師根據所學疾病特點設置病例情境,并提出健康教育角色扮演要求,尤其要注意心理的變化過程,讓學生自由結合,選擇扮演角色。學生利用課余時間以組為單位自編、自導、自演小品;下次課堂教學前進行演示,演示后先由學生代表進行點評,評出優勝組,給予表揚或適當獎勵;然后教師進行補充完善,指出學生溝通交流中的優點和不足。通過角色扮演練習,使學生掌握了所學知識,達到了驗證、評價教學效果的目的,同時學生經過親身體驗臨床護理實踐的具體情境,及換位在患者的角度思索問題,提高了溝通交流能力,也提高了學習興趣,同時還能更好的體會患者所希望的護理服務要求。
3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培養
設置情境,啟發學生思維。在“發熱病人護理”課堂教學中,除教材所列課堂目標以外,向同學補充展示課堂教學目標,“如果你是夜班值班護士,遇有病人突然寒戰高熱,應如何護理?”通過設置情境,引起學生注意,激發學生對“發熱”相關內容產生興趣,進而引起學生進一步思考。如:“什么是發熱?” “發熱原因是什么?”“病人發熱是哪些臨床疾病的臨床表現?”“發熱時,應如何護理?”“發熱后又伴發劇烈嘔吐,應如何護理?”學生帶著問題進入學習過程,可以提高他們學習知識的積極性。在學習過程中,經過教師的啟發誘導,激發學生積極思維,掌握學習內容。最后教師就課堂重點知識反饋評價,使學生對自己的思維過程進行再現。這樣既有利于所學知識的鞏固,也培養和鍛煉學生的臨床應變能力。
病例分析討論,解決實際問題。《內科護理學》教學目的就是以后應用于臨床實踐,所以病例分析討論教學法在各臨床學科都是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的有效途徑。病例討論教學法還可以突出以病人為中心的護理模式,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及有針對性地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此,在高職《內科護理學》各系統疾病教學過程中,當每個系統教學結束后,均針對所學重點疾病安排一次相關病例討論課。病例討論課分組進行,以班級自然組或自由結合分組,5~6人一組。首先教師通過投影展示病例,提出討論要求及需要學生解決的實際問題,討論題的提出以護理程序各環節為導向,以培養學生應用護理程序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能力。小組討論完畢,各組就討論結果向全班同學展示,教師講評,補充完善。在這過程中,由于課堂病例討論法的病例來源并非實際病人,而是經過教師引用臨床中的病例資料加工而成,病人資料就可能不全面,這就又可以引導學生采取查漏補缺的方法,向老師提問,通過聽取學生詢問的問題,教師可以分析學生是否彌補了資料不全的缺憾,同時通過查漏補缺,也培養了學生全面考察問題的能力。在學生討論過程中,教師除認真指導,答疑解惑外,還要善于啟發誘導學生去思考、發現問題,大膽發表不同看法,營造一個活躍的課堂氣氛。通過課堂病例討論,既強化了課堂所學理論知識,又培養了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能力培養時要充分考慮高職護生初中起點的認知特點,采用多種教學方式,因材施教。
通過上述手法增加高職護生對內科護理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其正確應用臨床知識指導病人,靈活運用,盡早適應臨床復雜多變的病例,以適應市場需求,增加高職護生的競爭力和就業率。
(作者單位:宜春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