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體育教育的改革也在不斷加深。我國的教育事業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中,體育教育改革面臨著新的機遇和發展動力,出現了蒸蒸日上的發展趨勢。隨著體育的不斷發展,體育的功能也在不斷擴大,體育在促進人們的社會化方面的作用顯得更加重要的。為此,我們在新教學形勢下要適當的對大學體育教學體育社會化教學進行改革以此來增強學生的身體健康。
關鍵詞: 大學體育;體育社會化;改革
體育教學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它與社會的發展同樣有著密切的聯系,既要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又要從發展的社會中吸收有利于改革的條件和資源。再就是體育的組織過程具有較強的社會化功能,為體育教學社會化改革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因此說,從社會化的視角去研究和探討體育教學改革的有關問題,對滿足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進而落實創新教育,提高教學質量,既具有現實意義,也具有可行性。
一、大學體育教學的新理念
大學體育教學是我國高等院校的一門公共必修課堂,其為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以及身心健康發展具有積極意義。在我國傳統大學體育教學中過于重視學生理論知識、技能和體力方面的發展,而忽視了培養學生體育興趣以及個性的發揚,體育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產生脫節現象,導致大學體育教學逐漸脫離體育教學目標。針對上述出現的問題,將體育社會化教學引入到大學體育教學中無疑為一種有效措施。體育社會化就是將大學體育教學融入到社會當中,將傳統的說教式教學轉變為學生參與式教學,理論與實踐教學完美結合,將終身體育的思想注入到每個大學生的思想中。在對體育教學改革的過程中要充分體現出社會的特色和文化特色,由傳統的理論學習逐漸向體育文化方向發展。有關學者認為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和個性愛好,要將學生與社會體育緊密的聯系起來,將體育社會化教學引入到大學體育教學中。在學生選取體育課程時,可根據自身的愛好興趣來選擇合適的體育課程,同時部分學生在課余時間參加一些體育俱樂部,可進一步的與社會進行接觸,將學校中學習到的體育理論知識靈活的應用到實踐中,對體育社會化教學在大學體育教學過程中的發展。
二、大學體育教學改革的實踐
在將體育社會化教學引入到大學體育教學之后,各個院校都針對自身體育教學模式進行了改革,其中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較為合適。①充分體現出學校的個性特點。在以學生為本的新教育制度思想的影響下,部分高校采取了課內外一體化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在轉變體育教學觀念、教學手段以及教學內容方面發揮著特殊影響,重視學生課內外體育的延伸,同時參加一些體育俱樂部。對于教學方法方面,要從傳統的講說式教學逐漸轉變為討論參與式教學模式,將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轉變為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以培養學生的個性特點、突出健身性、娛樂性、終身性、全面性、實用性的“健康教育”觀念。重視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探索意識與交流能力的提高,全面的提高學生的素質,以利于學生終身體育觀念的養成。我國高校有各自的特色教學,其體育教學形式各不相同,體育俱樂部應當將各個高校的特色教學充分的展現出來。在一個著名大學中舉辦的一些體育活動成為了各個大學的體育象征,我國高校也要有針對性的組織一些特色的體育活動。②大學體育社會化教學的改革。其一確認學生的主體地位。一切教育都是以學生為核心,大學體育教學也要以學生為主體。現階段我國高校體育教學已經從傳統的講述式教學逐漸向參與式教學轉變。學校中興起的各種俱樂部為學生培養興趣和專長的發展具有積極作用,學生對體育充滿熱情和喜愛,就會從被動的接受體育教學轉變為主動的參與到體育活動中。其二學生體育能力的提高與終身體育觀念的養成。在體育教學的過程中,體育教師只是對學生的體育成績進行簡單的評價,這是對學生體育能力的提高極不負責任的行為。而學生進行體育社會化教學中,是根據學生的興趣來選擇體育項目,是過程性的評價方式,通過學生積極參與到體育活動中,利于學生終身體育觀念的培養。
三、體育課程社會化取向可以根據如下的內涵來設計
第一,體育性課程內容:運動會激發學生對真善美的認識,保持積極的態度。課程因努力幫助學生在學習中探索實現自我精神追求的方式,與人分享精神體驗的方式,以及盡情地進入和諧狀態的方式。第二,價值性課程內容:身體是生活的基礎,健康的身體給學習和生活帶來了活力,也造就了人的自信。課程應幫助學生建立興趣與體育運動的聯系,增加學習過程中的樂趣,可以是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益。考慮到未來生活復雜性和變化中的社會環境,應幫助學生在運動中獲得價值,找到人生的意義。雖然運動中獲得的價值不能直接在工作、學習中體現出來,但是獲得價值時,被激發的潛在能力會被發揮出來,幫助你找到自己的位置,會在未來的發展中得到益處。第三,情緒性課程內容:在運動中勝敗乃常事,經常的經歷成功與失敗的考驗,可以使人保持一種健康的情緒狀態。教學是為了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教師就是要創造性的開發有效的學習方法和手段,通過喚醒學生的人格、去化解焦慮,憤怒、緊張、抑郁、驚恐等不良的情緒,使之經常處于愉悅的身心狀態。第四,識、技術。培養技能。使其在學習中不斷的提高運動能力。體育運動中的隨心所欲實在嚴格的規范下實現的,如動作的完成要符合力學的原理,集體性的對抗要遵循規則,相互的協作配合需要搞清自己的角色及職責。只有真正帶著理智去行動,才能體悟身心的自由和超越。持之以恒、循序漸進的鍛煉,是超越性課程的核心,是健康生活必不可少的過程。第五,人際性課程內容:體育是促進人社會化的途徑,人在不同的運動情境下,所扮演的角色是不一樣的,學會不同的角色扮演,有助于設身處地的處理問題。
總之,開展體育社會化教學在對學生培養體育愛好與興趣方面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加大體育社會化教學在大學體育教學事業中的應用力度,是高校體育教學的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1] 黃力生.以終身體育為主導深化大學體育改革.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增刊)
[2] 王則剛.學校體育理論與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