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標準要求我們在教學中不但要重視學生的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更要關注學生學習情感態度的發展。所以,我們應把賞識教育帶入語文課堂,以情入手,以情換情,讓賞識教育走進語文教學,不僅可以提高教學的質量,而且能讓學生愛上語文,愛學語文。我是從以下這幾個方面入手的:
一、加強學生自信心的培養,奠定良好心理素質的基礎
自信心是人最寶貴的一種心理品質,唐朝人史青就很有自信,他說:“曹植七步成詩,尚為遲澀,請五步成之。”他果然五步成詩。而縱觀歷史上有成就的人,他們的成功幾乎都來源于自信。
那么,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呢?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讓每一個學生都抬起頭來走路。”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對學生要多表揚、多鼓勵,要運用羅森塔爾效應。這樣,學生就會受到鼓舞。實際上,學生往往特別注重老師對自已的評價,老師有時一句不在意的話或許就會影響學生的一生。所以我們教師應提倡“賞識”教育,對學生多肯定多鼓勵,多發現每一個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如果我們在課堂提問時多說兩句:“不錯,很好,有進步。”之類的話;如果我們在學生的成績有了一點進步時多說兩句:“你很有潛力”之類的話;如果我們在學生考試前多說兩句:“你能行,你一定會成功。”之類的話,學生就會因此產生信心,自信就是力量,學生有了信心,就會爆發出局大的能量,最終就能后進變先進,失敗變成功。
二、要相信每個學生都能成功
“作為成功的學習者”,這是每個學生都有的共同愿望。也是一種樂觀向上,體現強烈主體意識的積極心態,它不僅為學生積極主動的行為提供了強的動機,而且促進學生良好的態度,穩定的情緒、情感、理想和信念的形成、以及人格的養成。因此,在語文教學中,不僅要強調學生的積極主動參與,而且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以往教學,更多的是以教師的視點為核心,忽視了學生的個人感受以及情感體驗。反復的頻繁的考試壓力,不少學生積累的是學生失敗的體驗,這種“失敗者”的心態導致他們厭學和棄學。
蘇霍姆林斯基早就提出:“讓每個學生都能抬起頭來走路”。因此,教師應讓每個學生——不同水平、不同層次、不同個性的學生都能體驗成功,要為他們提供機會和條件體驗成功,相信自己能學習、會學習、“我能行!”,使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都能得到理想的發展。
在課堂上,教師要把說的機會,問的權力還給學生,讓學生有充裕的自主活動,充分體驗,為全體學生提供“傾吐”、“展示”的舞臺,讓他們活躍在課堂教學的全過程。
三、學會賞識,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心理實驗證明,只要周圍的人相信、確信你是優秀的,你就會真的變優秀。可見,來自他人的信任也很重要。馬克·吐溫曾說:“一句贊美可以支撐我活兩個月。”因此,作為語文教師,要善于賞識學生,學會贊美學生,從而挖掘學生內在的潛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情緒。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學生一個正確的回答,一種巧妙的解題方法,一個新穎的提問,都值得我們用心去欣賞。我們可以通過肯定的、賞識性的評價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敢于參與探討、敢于爭論、敢于質疑。在作業批閱、談心、輔導等方面我們也應該用欣賞的眼光來看待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教師應熱愛學生,及時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我們應把賞識教育落實到每一個細微的行為之上,對自我效能感較低的學生要多肯定、多表揚。教師的肯定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情緒,繼而轉化為學習的動力,從而使他們能夠積極地面對學習與生活。
四、激勵評價,生發學生的主人意識
新課程指出:“對學習的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學習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評價的出發點與歸宿點就是——促進學生的進步和發展。美國課程理論學家斯塔弗爾比姆說:“評價的最終目的不是為了證明而是為了改進。”因此,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應倡導激勵評價,既有老師對學生的評價,又有學生對學生的評價,也有學生對自我的評價,更有學生對老師的評價,還有學生對文本的評價。多元評價可以讓學生積極參與,主動加入,激勵評價可以讓學生體會到學習帶來的成功喜悅,從而產生學習沖動,并全面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美國心理學家詹姆士說:“人最本質的需要是被肯定。”我們要學會欣賞學生,要舍得給學生激勵,對學生的活動多做肯定性評價,那么,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意識與需求就會更強烈。
五、與聽說教學相結合,讓學生在快樂中進行寫作
把作文教學與聽說教學相結合,才能讓學生感到作文學習不是那么難學,達到化難為易的目的,促進學生在快樂中進行寫作。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每冊都設計有“聽說訓練”,為全面發展學生的語文能力,以說為寫打基礎提供了有利條件。我們在每節課前三分鐘請一名學生敘述或評論昨日新聞,平時可隨機舉行故事會、小型辯論會。學生在聽說訓練中如果能夠達到不用態勢語,單憑有聲語言表情達意,思維邏輯嚴密,而且語言運用規范準確,那么作文幾乎不再是困難了。再之,聽說訓練師生面對面地進行,便于老師啟發引導,糾正表達,學生作文就可以把可能出現的毛病防患于未然。學生通過“聽說”這個中介橋梁作用,渡過了寫作難關,提高了寫作能力。
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以“語文與生活”的關系為編導思想,把課外活動正式列入教學內容之中,這是語文教學貫徹素質教育的重大舉措。這一舉措尤其為作文教學開辟了恢宏大道,因為只有與語文活動課結合,學生才能獲得第一手材料從事寫作。如初中語文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作文訓練,寫新聞報道。寫這個作文前搞一次活動,讓學生以新聞記者的身份去確定新聞主旨,選擇調查對象,設計采訪方式等,學生自然會興致勃勃地全身心投入。寫作只有在這樣的情境中,才能成為自覺自愿的樂事,才能促進學生在快樂中進行寫作。
參考文獻
[1] 楊麗,唐峰.多一點賞識,多一份收獲[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