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當前,如何打造高效課堂是廣大教師面臨的重大課題,本文作者結合自身工作實踐及本校課改實施中的心得體會,對高中生物有效課堂教學做如下探討。
關鍵詞: 高中生物;新課程;有效教學;探討
一、課題的提出
新學期以來在生物學習中存在一些現象,學生只會死記硬背知識點,而不能將其與實際生活相聯系。而這樣記住的知識沒多久就會忘記。教學過程的諸多要素影響著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影響著教學效率和質量,關系到教學目標是否實現,教學任務是否完成。在實踐中,我們注意到,高中生在生物學習中存在以下問題:①學生不夠重視生物學科。②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好動,坐不住。③做題時書寫經常忽視關鍵詞語或數據。④上課雖然有記筆記的習慣,但是課后不愿進行復習,所提問題層次低。⑤不愛閱讀或閱讀理解能力差。⑥做題馬虎,錯別字太多。⑦生物基礎太差,生活經驗少,不能將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
那么,在新課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新課程如何有效地開展課堂教學呢?以下結合學校開展的“有效教學,全效學習”的校本科研活動,我們高一生物組對高中生物新課程的有效教學模式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嘗試?,F歸納總結如下:
二、“新授課”的兩種有效教學模式實施方案
1.“自學+指導”為主的教學模式?!白詫W指導教學法”是在教師指導下,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經過自學、討論、再學習、再討論來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端正自己的學習態度,訓練自己的思維,擴展自己的視野,培養自己的能力,完成教學任務的師生互動的教學方法。
“自學指導教學法”就是先由教師為學生創設物理情境,提供材料指導學生提出問題,再出示本節所講知識的預習提綱,學生先自學看書,記下疑難問題,聽課時重點學習,然后由教師指導學生沿著自然規律找到解決問題的原型啟發,提出假設,設計實驗方案、修正假設,得出結論,發現規律,應用規律解決實際問題,最后再看書、勾書、印證本節的重點知識,在本節知識的基礎上再提出新的問題作為下節的預習提綱,使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模擬的再次發現、再次創造的同時,學到科學家發明創造的一般方法,體驗到知識再次發現者的甘苦,悟出科學家的偉大來自于平凡,來自于百思不解后的千思一解。以此來培養學生的探索心理、探索能力、創造精神和創造能力,為他們日后的獨立自學、獨立發現打下良好的基礎。
①組織示標,自學輔導。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可以提綱挈領,設置問題,并布置任務,小組分工合作,以學生自學為主,自己閱讀和查找資料來完成。例如,高中生物教材必修1《細胞中的糖類和脂質》的“糖的分類”教學中,教師只須提出問題——糖可以分為幾類?分別包括哪些?讓學生自主地在教材中找尋答案。在“二糖多糖及脂質的功能和生活的聯系等”教學中,組織學生閱讀教材,查閱相關網絡,結合實際生活,掌握它們在生物體中的作用。開展學生查閱資料、記錄,調查、分析等模式的教學活動。
②當堂檢測,及時反饋。下課前10分鐘下發訓練檢測題,檢查學習情況。
2.“教授——注入”式為主的教學模式?!敖淌凇⑷搿苯虒W,即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中心,是信息的來源,是教學的組織者和協調者。新課程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但并不意味著課堂教學中“教授—注入”的傳統教學模式就再不符合時代潮流,再不適應時代要求了。新課程并不排斥必要的“講授注入”,而是對講授注入的要求提高了,教師要在深刻理解教材教學目標、重難點知識、教學生成過程等相關學科基本要求后,深挖教材知識的內涵和外延,選擇關鍵性問題、重點問題,切中要害、一針見血地對學生進行必要的講授注入。例如,高中生物教材必修1《分子與細胞》教學中,教材對于《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的知識點敘述中,只提供了蛋白質的基本組成單位——氨基酸的結構特點、結構通式、脫水縮合反應、蛋白質的簡單結構、蛋白質的功能,而對于蛋白質的分子量計算公式及其推導過程、相關規律,卻只字未提。有關蛋白質的計算公式又是考試的重點、難點內容。由于學生從未接觸過此方面的知識內容,很難自己建構此方面的知識結果和系統,所以在此類章節知識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必要的“注入——教授”,將在有限的教學時空中,在提高教學時效發揮著其不可低估的作用。
實踐教學活動表明,“教授——注入”教學模式不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會是課堂教學模式中其他教學模式不能替代的。因此,在某種程度上說,教師也是課堂教學的“主角”。特別是使用了新版本的新課程教材后,高中生物實際教學已呈現出新教材的知識點在連貫性、系統性方面很薄弱。尤其是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空中,建構知識結構、理清知識脈絡、弄明重點和難點,使知識結構化和系統化,“教授——注入”教學是不可替代的。
綜上所述,所謂教學模式是在一定的時空中進行,并能夠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的一種教學方式。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教學課堂往往是多種教學模式的雜糅和交叉應用。也可以說,教學并無固定的模式。因此,在新課程背景下,在實際教學中,師生交往的方式、方法、地位、角色、關系、相互作用應因時、因地制宜地服務于教學,而不能一味地追求某種教學模式,而應追求有效的教學,務實教學,讓教學真正地服務于學生的學習。
參考文獻
[1] 施問華.淺議澳大利亞的生物課堂教學特色[J].中學生物學,2007(04)
[2] 新課程的理念與創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