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物理學是一門以觀察、實驗和物理思維相結合的學科,如果說人的創造意識需要一定的教育環境啟發、喚醒,人的創造性思維需要在某些特殊的實踐活動中訓練、提高,那么物理教學無疑是實現兩者完美結合的最好的實踐活動。在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發展學生創新精神,筆者試從教與學兩方面探討一下。
關鍵詞:物理教學;創造性思維;培養
創造性思維是未來的高科技信息社會中,能適應世界新技術革命需要,具有開拓、創新意識的開創性人才所必有的思維品質。因此在目前以及今后的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發展學生創新精神,是一個非常值得探討的問題。筆者試從教與學兩方面探討一下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基本途徑與方法。
一、恰當選取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教學方法
不同的教學形式和方法會產生不同的教學效果。因此,在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選取恰當的教學方法是至關重要的。中學物理教學內容的核心是基本概念和規律所構成的物理基礎知識。這些知識大都是從觀察生活與生產實例、自然現象、物理實驗等總結概括出來的,即所謂的本源性知識。這類知識內容的教學,運用發現法、啟研法、學導法、實驗探究法等較為適宜。因此在教學中應該根據教學實際,恰當選取運用這些有利于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方法進行教學。
二、精心構思、設計創造性思維的教學方案
一堂課的教學效果如何,教學質量高低,首先取決于教者課前教學設計質量的優劣。我的體會是:必須依靠教者課前的創造性勞動——備課、課堂教學設計,因此教者必須深入研究教材,結合各種教法的特點,創造性地組織教材,精心地科學地設計教案的整體結構,認真推敲每一教學細節,確定組織形式和具體處理方法,使靜態教材內容變為具有探究價值的研究問題,誘發學生探索,使學生在老師的啟發引導下,在研究探索的過程中,獲取、發現新的知識,提高思維的深刻性、靈活性、創造性。
三、創設物理情境,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
1.創設問題情境。首先要善于質疑問難。“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見無疑則不思,疑為思的動力。上課伊始恰當質疑,創設懸念,會使學生產生迫切探究的認知心理,激發求知欲望。例如,由電功率公式“P=I2R和P=U2/R”,導體消耗的功率究竟與電阻成正比還是成反比?再如,物體重20N,在10N水平拉力作用下沿地面向右做勻速直線運動,請根據已知條件提出問題并解答;若拉力增大到30N,物體還能做勻速直線運動嗎?此時摩擦力是多少?為什么?這樣創設物理情境,定會使學生探究的欲望油然而生,促使他們集中精力,開動腦筋,嘗試探尋各種可能的解決方法與途徑,創造的靈感和頓悟很可能由此產生。其次要善于抓住契機,問到“點”上。例如,在“慣性”的教學中,若以地球上的人豎直跳起后,落地點與起跳點位置關系為例來研究慣性,學生則會感到索然無味,但若以人站在高速水平行駛的火車車尾邊沿處或大海中勻速航行的船尾上,人豎直起跳后的下落情況來研究,其教學效果比前者好得多。
2.創設實驗情境。首先,改進實驗方法,探尋新的途徑,培養創新意識。如測圓柱體的周長和直徑的實驗、測物質密度的實驗、測導體電阻的實驗等,除書中的實驗方法外,都還有七、八種其它方法。在教學中教者如能為學生創設、提供探究其它方法的機會和條件,有意引導學生探究,尋求不同方法,則學生就能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發現探索出新的途徑及方法。其次,讓學生親自設計實驗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好途徑。讓學生根據問題要求自行設計實驗,不但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與聰明才智,嘗試科學實驗探究的方法,增強科學研究的創造意識。而且,學生學過的知識可以在實驗設計中得到綜合應用,實現理論聯系實際和提高創造性思維的目的。
3.創設議論情境。教學中適當組織學生討論。學生通過討論,彼此交流。啟發,會使研究的問題更深入,重點更突出,容易突破難點、疑點,使易混點得到澄清,易疏忽點得到強化,使獲得的知識更扎實。通過議論亦可充分暴露學生對知識理解認識上的偏差,教者在傳授上的不足,能有效的獲得反饋信息,從而進行有針對性的補救。
四、加強習題的變式訓練,培養創造性思維
一題多解,培養學生求異創新的發散性思維。通過一題多解的訓練,學生可以從多角度、多途徑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開拓解題思路。使不同的知識得以綜合運用,并能從多種解法的對比中優選最佳解法,總結解題規律,使分析問題的能力提高,使思維的發散性和創造性增強。
一題多變,培養學生思維的應變性。把習題通過條件變換、因果變換等,使之變為更多的有價值、有新意的新問題,使更多的知識得到應用,從而獲得“一題多練”、“一題多得”的效果。使學生的思維能力隨問題的不斷變換、不斷解決而得到不斷提高,有效地促進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和應變性,使創造性思維得到培養和發展。
多題歸一,培養思維的收斂性。任何一個創造過程,都是發散性思維與收斂性思維的優秀結合。因此,收斂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誠然,加強對學生收斂性思維能力的培養也是非常必要的,而多題歸一的訓練,則是培養收斂性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很多物理習題,雖然題型各異,研究對象不同,但問題實質相同,如能對這些“型異質同”或“型近質同”的問題,歸類分析,抓住共同本質特征,掌握解答此類問題的規律,就能弄通一題,旁通一批,達到舉一反三的教學效果,從而擺脫“題海”的束縛。
參考文獻
[1] 閻金鐸.物理課程論[M].廣西教育出版社, 1996.12(1):39~55
[2] 馮曉林.中學教學研究.3+X中學成功教學法體系[M].第一版.內蒙古大學出版社, 2000.9:181~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