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當前,實施素質教育已成為中小學教育教學改革的主旋律,而語文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基礎學科,語文課堂教學則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所以搞好語文課堂教學就顯得愈來愈重要。
關鍵詞: 初中語文;素質教育;實施
當前,實施素質教育已成為中小學教育教學改革的主旋律,而語文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基礎學科,語文課堂教學則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所以搞好語文課堂教學就顯得愈來愈重要。那么,如何才能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呢?
一、結合課文教學,培養學生辯證的思維能力
課本所選課文都是一些文質兼美的文章,從中體現了作者高層次的審美觀和正確的世界觀。通過對這些課文內容的分析和挖掘,逐步向學生滲透辯證的思維意識。例如講授《義理、考據和辭章》一文時,既分別闡明了義理、考據和辭章三者的內涵和要求,又注意分析了三者之間的聯系,全文貫穿著“這三個方面是密切地相互地關聯”的觀點,在這三者當中,義理是靈魂,是統帥,形式為內容服務,材料又是由觀點來統帥的,這又使學生樹立聯系的觀點。
再如學習《改造我們的學習》一文時,教師引導學生充分認識作者既肯定了成績,即“中國共產黨的20年,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日益結合的20年”,又同時指出存在的問題:“我們還是有缺點的,而且還有很大的缺點”,接著就指出在研究現狀、研究歷史、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等三方面存在的理論與實踐相脫離的毛病,這樣寫,既肯定了成績,鼓舞了士氣;又找出了不足,提高了認識。這又使學生樹立一分為二的觀點。
二、利用快樂的課堂教學使學生產生學習語文的樂趣
俗話說“興趣源于快樂”,“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快樂的學習,學生才是最感興趣的。學習原本應該是快樂的事情,只不過由于一些學校只看重分數,漠視對學生的能力培養,片面追求升學率,教師們也顧不上學生學習的快樂與否了。然而,我們應該明白:只要學生對學習感興趣。他們就有了長久的學習動力。這樣。學生們的語文素養就能不斷得到提高,我們的教學質量也會不斷上升。語文日常教學的三大板塊是基礎知識、閱讀理解和作文。這三大板塊的教學都可以讓學生體會到學習語文的樂趣。朗讀是基礎知識中的基本功,教師如能創設情境,讓學生讀得“搖頭晃腦”,全身心地投入到文學作品的朗誦之中,這是對學生語文基本功的培養,也能讓學生很有成就感地,在有感情的朗讀之中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寫作方面,為了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鼓勵他們把自己生活中覺得快樂有趣的事情寫下來。再選取幾篇優秀之作加以指導、全班點評,最后讓學生自讀品味。如此久而久之做下去,學生就能在寫作中體會到成就感,即使他們覺得很辛苦也會樂意去做。這樣,在不知不覺的有趣學習中,就已經培養起了學生們學習語文的興趣。
三、在生活中教育,實現新課程內容的生活化拓展
學習者原有的經驗是學習的基礎,知識或信息的獲得是學習者通過新舊知識經驗間的反復、雙向的互動作用過程而建構起來的。外部信息的輸入如果沒有主體已有的經驗作為基礎,這種信息是不能被學習主體真正所接受的。建構主義教學論原則明確指出:復雜的學習領域應針對學習者先前的經驗和興趣,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習者的學習積極性,學習才可能是主動的。讓學生通過自己的經驗來學習,使學生從自己的經驗中學會認識并建構自己的認識。由此我們應該明確認識到,學生是生活在現實世界中的,他們每時每刻都在與自然、社會、他人發生聯系,有著自己對自然、社會和他人的獨特認識。他們在學校從課本上所學習到的新知識需要借助原有的生活經驗,才容易被接受,變成自己的知識。因此語文學習中教師應該積極面向學生的現實世界,面向他們的自然環境、學校生活、家庭生活乃至社會生活,這樣才能有助于學生理解文本本身,建構起自己的認識,而不是被動的接受。不僅如此,課程內容還必須關注學生未來的生活,可能的生活,因為可能的生活更具有人生價值和意義,它關注的是人的生活質量、生命質量。語文學科蘊藏著豐富的人文內涵,要求語文學習要促進學生生活品味、生活格調、生命質量的提升。因此,如果在語文課程的實施中只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世界,只是簡單的復制生活,那么就無法提升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樣就失去了語文課改的真正意義了。
四、語文教學應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優化學生思維品質
思維是人腦對客觀現實的本質和事物內在規律自覺的、間接的、概括的反映,是心理活動的一種高級形式。一般認為,思維力是智力的核心。教學法要落實素質教育,發展學生的素質,也就是發展他們的思維力。思維的種類很多,結合語文教學法的特點,語文教師要重點培養學生的想象思維能力和創造思維能力。想象思維能力,也叫想象能力,想象力。創造思維能力包括發散思維和逆向思維。
①發散思維。它是一種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沿著不同方向去尋求事物的多樣性的能力。要求人們多方面、多角度、多途徑尋找多種方法,不拘泥于常識,善于求“異”,善于求“多”。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發散思維訓練方法、內容很多。②逆向思維。以對立的角度去考慮問題,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反過來想一想”。這種思維能力的培養要求擺脫思維定勢的影響,同樣可以滲透于初中語文教學中,像用《近墨者黑與近墨者未必黑》、《勤能補拙與勤未必能補拙》等題開展辯論賽、議論、寫作訓練等。學生思維一旦沖破習慣范圍,超越常規束縛時,創造性思維也就得到了初步培養。
總之,一個人的語文素質的優劣不看他語文知識掌握的多少,也不看他考試分數的高低。應主要看他運用語文素質去處理現實生活,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以及學習新的知識的能力如何。把語文實際應用能力引入中考,不能不說是對初中教學適應素質教育的成功嘗試。當然在平時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也應注意培養學生實際應用能力。此外,初中語文教學法應樹立“大語文”觀念,課內和課外相結合,使語文教學法走向社會,以期真正落實素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