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分層教學采取了集體教學和個別教學相結合的原則,充分照顧學生的差異性、讓每個學生都能達到自己理想的目標,培養這些學生成為合格的人才,充分發揮其導向功能和激勵功能,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學標準。
關鍵詞: 分層教學;理科;課堂教學
近幾年農村學校生源的素質普遍較低,部分學生學習目的性不明確、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理科基礎較差,這給理科教學工作帶來了一定的難度,若采取“一刀切”的傳統教學模式,對所有學生統一要求,這就會使大批基礎薄弱的學生“望數生畏”,游離于理科學習之外。一部分有潛力的學生也未能達到充分有效的發展,長期下來只能形成惡性循環,兩極分化越來越嚴重,這就違背了素質教育的要求。初中學生在理科學習中,特別是對理科基礎知識和重要方法的理解水平及在解題過程中反映的認知結構特征等方面存在的個體差異較大,師生精力的投入與全體學生理科成績的提高不成正比。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必須探索行之與有效的教學方法,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自身得到充分的發展,個人素質得到普遍提高,才能承擔起時代賦予我們教師的神圣使命。而我校將“洋思”模式的“先學后教,當堂訓練”與“分層教學”相結合正是針對這一現狀,采取了集體教學和個別教學相結合的原則,充分照顧學生的差異性、讓每個學生都能達到自己理想的目標,培養這些學生成為合格的人才。因此在初中理科教學中實施“分層教學”就顯得尤為重要、而且勢在必行。下面我就談談如何進行分層教學。
一、備課分層
分層次備課是搞好分層教學的關鍵。教師在吃透教材、課程標準的情況下,按照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好分層次教學的全過程,確定具體可行的教學目標。目標的設定要有適度性、層次性、階段性。適度性的意義是:目標要符合學生的情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及接受能力,有利于發展他們的“最近發展區”。層次性的意義是:在基本統一目標的前提下,還可以設計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分目標,加強針對性,以分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階段性的意義是:指各個階段應有具體目標,通過具體目標的達成,不斷調整目標的適度性,動態管理各類目標,促進整體目標的提升,推進學生的綜合發展。如對A層的學生應多給予指導,設計的問題可簡單些,梯度緩一點,能掌握主要的知識,學習基本的方法,培養基本的能力;對B層的學生設計的問題應有點難度,要求學生能熟練掌握基本知識,靈活運用基本方法,發展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對C層的學生要設計些靈活性和難度較大的問題,要求學生能深刻理解基礎知識,靈活運用知識,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創新精神,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
二、授課分層
授課分層是課堂教學中最難操作的部分,也是教師最富創造性的部分。課堂教學應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水平和教學目標,對課本內容作相應的調整和組合,注意內容的難度和坡度,以適應各層次學生的水平。課堂提問更應該分層次,為了能鼓勵全體學生都能參與課堂活動,使課堂充滿生機,教師將有思維難度的問題讓C層的學生回答,簡單的問題優待A層的學生,適中問題回答的機會讓給B層學生,這樣,每個層次的學生均等參與課堂活動,便于激活課堂。如在講授“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內容時,設計三個提問:①判定命題“如果三角形的兩條邊相等,那么它們所對的兩個角相等”的真假;②說出命題的逆命題;③判定逆命題的真假。第一個問題是針對A層次學生設計的,而第二三個問題是對B、C層次學生而設計的,目的是要發揮他們思維活躍的優勢,通過大膽的猜想和類比,主動地發現和解決問題。在課堂矯正時,對A、B層的學生深入了解他們存在的問題和困難,幫助他們答疑解難,激發他們主動學習的熱情,讓他們始終保持強烈的求知欲,增強自信心,變要我學又不知道怎么學為我要學,主動地學,會學學會。對于C層的學生在教學中注意啟發思考探索,領悟基礎知識、基本方法,并歸納出一般的規律與結論,再引導學生變更問題幫助學生進行變式探求,進行自主探究式學習。總之,以“扶”為主,“扶”中有“放”,重在帶領他們學習。
三、練習分層
分層練習是分層教學的核心環節,其意義在于強化各層學生的學習成果,及時反饋、矯正,檢測學習目標的完成情況,把所理解的知識通過分層練習轉化成技能,反饋教學信息,對各層學生進行補償評價和發展訓練,達到逐層落實目標的作用。因此,教師在備課時,針對學生實際和教材內容精心設計編排課堂練習,或重組,或重新選編不同層次的練習,在選編三個不同層次的練習時,必須遵守基本要求一致,鼓勵個體發展的原則。
四、評價分層
分層評價是實施分層教學的保證。要充分發揮評價的導向功能和激勵功能,就要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采取不同的評價標準。如對A層學生采用表揚評價,尋找其閃光點,及時肯定他們的每一點進步,培養他們對理科的興趣,喚起他們對學習理科的自信心,對B層學生采取激勵性評價,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促使他們積極向上,對C層學生采用競爭性評價,堅持高標準,嚴要求,促使他們更加嚴謹、謙虛,不斷超越自已。每學期通過自評、互評、家長評、老師評調整層的情況,進行層的人員變動。期中、期未總結發獎按層評出學習標兵和進步學生,還通過開展“讀書之星”、“進步之星”、“勞動之星”、“守紀之星”、“體育之星”、“藝術之星”、“科技之星”、“尊師之星”、“孝敬之星”和“愛校之星”這“十大名星”評比活動,對學生進行多層次、全方位、立體式評價。總之,通過對課堂、考試、過程、教育、綜合等評價,充分調動各層次學生的情感、意志、興趣、愛好等多方面積極因素,促進智商和情商的協調發展,大面積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全面落實素質教育。
總之,我們要通過對課堂、考試、過程、教育、綜合等評價,充分調動各層次學生的情感、意志、興趣、愛好等多方面積極因素,這樣才能促進學生智商和情商的協調發展,大面積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全面落實素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