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呼喚著國民人文素質的全面提高。中學階段是學生長身體,長知識,人格形成的時期,又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階段,可塑性極強,是進行人文素質教育的最佳切合點。要求教師向學生傳授文化知識的同時,不斷挖掘學科中的人文因素,有計劃地對學生實施人文素養的培養。下面就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談一談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 教學方式;語文素養
一、引導課外閱讀,提升人文素養
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不是靠訓練、說教就能完成的,而是通過教育熏陶漸染。因此,除了語文課堂閱讀教學這一主陣地外,我們還應重視對學生課外閱讀的引領,以填補人文素養提升的空白時間段。更何況當今社會充斥了太多的物質誘惑和混亂的價值取向,八卦新聞、網絡游戲、快餐文化等各種功利化、低俗化的東西滲透到校園,致使當今高中學生心靈脆弱、自私偏狹、不懂感恩……所以,如果不重視在課外時間引導學生的閱讀,我們在課堂上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的努力可能就會前功盡棄。
要讓學生拒絕各種功利化、低俗化的事物,就要讓他們的靈魂高貴,閱讀經典是行之有效的一個方法。我比較多地讓學生在課后去閱讀中國傳統文化經典,尤其是儒家經典。儒家經典,最突出的特點就是人性、人文的色彩濃厚,直指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給人以真善美的啟迪。有一年,我任教的一個班級有不少學生由于文化基礎差,產生厭學心理,對前途比較悲觀。我布置學生讀了《論語》《孟子》和《岳陽樓記》,學生很快就認識到,一個既有人格修養又對社會有用的賢人就應該具有:積極入世的態度,天下為公的理念,位卑不敢忘憂國的精神,“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風骨,榮辱不驚殺身成仁的正氣……隨后,學生的精神狀態大為改觀。
二、提高審美素養
未來的社會更需要美,需要對美的發現、追求和創造。審美教育有助于促進人的知情意全面發展。文學藝術的欣賞和創作是重要的審美活動,語文具有重要的審美教育功能,高中語文課程應關注學生情感的豐富和發展,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培養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感知和審美創造的能力。早在“五四”時期,蔡元培就指出了美育的重要性。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具有重要的審美教育功能,高中語文課程應關注學生情感的豐富和發展,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培養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感知和審美創造的能力。”以往,我們的教材選文偏離了美育的價值取向,文學教育迷失在功利性中,學生無法進入審美的境界。
語文教學在教育學生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掌握正確的審美標準、樹立高尚的審美理想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許多文學作品都具有豐富的審美要素:陶淵明對秋菊的鐘愛,陸游對純潔的梅花的贊美,王安石對挺拔的青松的歌詠,鄭板橋對竹子的偏愛,他們的文學作品無不體現出這樣高尚的審美情趣。
新編高中語文教材選用的幾乎都是文質兼美的作品,幾乎每一篇課文都能給人以美的享受,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應該站在美育的高度,深入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增強學生對美的理解與感悟,引導學生在閱讀中體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發熱愛生活、珍愛自然的感情;感受藝術和科學中的美,提升審美的境界,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三、對學生道德教育
我國是一個有優良道德傳統的民族和國家,從文本中挖掘其本質內涵,教育學生從中吸取精華,講社會公德,誠實守信,同情并幫助弱者,是一個不斷走向完美的必然。讓學生知道,追求高尚你就會成為一個高尚的人,追求低俗你就會成為一個低俗的人;高尚的人時刻受到別人的敬仰和愛戴,低俗的人則會被別人和社會唾棄。
1、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精神。從學生人學開始,就教育他們熱愛自己的國家,愛它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為它的富強盡心盡力;教育他們了解我們這個民族悠久的歷史,為人類及社會進步做出的貢獻,讓孩子們感到作為一個中國人的驕傲和自豪。有自豪感的人一生是無比高興的,是充滿信心的,這樣的人生才會有許多創造奇跡的可能。周恩來“為中華崛起而讀書”是民族的楷模,詹天佑、錢學森為祖國和民族創造了奇跡,神五、神六、神七的六位航天英雄,沒有對祖國的愛,沒有錚錚鐵骨為民族獻身的精神,何以圓中國人的飛天夢想。教學中,應緊扣教材,結合現實,積極培養學生這方面的情感。
2、對學生進行愛心教育。愛的教育是主導,樹立理想,擁有科學精神。人世間的一切作為都應該源于愛,一個有愛心的人是幸福的,也是快樂的,更是會有所作為的。我們對學生應進行廣博的愛心教育,讓他們愛惜生命,愛自己、愛家人、愛親朋、愛自然、愛生活,用愛心去對待一切,才會甄別真善美與假丑惡,有了愛心才會對社會做出更大貢獻。
四、從細節做起,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細節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往往被忽視,一種良好習慣的形成也往往不被人們重視。好的習慣是人生存發展的基礎,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對一個人的一生有著重要的作用。“教是為了不教”,這是葉圣陶老先生對語文教學的精辟論述,“不教”講的就是良好的學習習慣對語文學習的重要性。教育就是培養良好的習慣,良好的習慣是逐漸養成的。要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就得從點滴抓起,在細枝末節處著眼,在細微處落實。作為一位語文教師,既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細節,更要善于糾正學生錯誤的學習習慣,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種習慣具有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影響著學生一生的發展。
一個好習慣的養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須經過長期的訓練逐步養成。學校靠教師,家庭靠家長,社會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學校、教師、家長、社會多方面的通力合作、相互促進,才能使學生形成良好的習慣,而不至于使不良習慣滋生蔓延。
總之,高中階段的語文教學應該重視加強人文教育,徹底改變過去那種重工具、輕人文的教學觀念,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以適應新時期社會對語文教育的更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