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新課標的基本理念是:提高生物科學素養,面向全體學生,倡導探究性學習,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選擇并處理信息的能力、創新能力、學習能力、合作能力;提高學生的實踐和探究能力。這要求教師也應轉變思想,反思自已的教學,摒棄原有教學模式,形成適合新課標的教學方法和思路。
關鍵詞: 新課標;高中生物;教學反思
一、備課的反思
1.對教材的預見。教材分析。首先要通覽教材,鳥瞰全局;其次,精讀教材,把握重點和難點;再次,泛讀教材,多涉獵。這樣才能對一些內容進行必要的刪減、調換和補充,才能分析教材中呈現的排列順序能否直接作為教學順序。在教學重、難點上教學目標與學生實際有否差異等。如在制定學期教學進度計劃時,就把教材中的排列順序做適當的調整。例如:在進行遺傳的分離定律,自由組合定律及性別決定和伴性遺傳的復習時,模塊二是按照發現史進行安排的,這有利于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在新課授課中我按照課本順序進行授課的,在復習本部分內容時,為了便于學生在知識上形成網絡,我先進行減數分裂的復習,然后講解基因在染色體的教學,在此基礎上再進一步講解和復習遺傳基本定律就容易了。既在新課授課內培養了學生的能力,又在復習中使知識形成了網絡。
2.教學對象的分析。學生是重要的教學人員之一,也是教學發展的基本對象。只有全面了解學生,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自我反思,才能科學地切合實際地確定教學的起點、深度和廣度。我們學校的情況是,由于中考不加試生物,學生在初中階段幾乎不學生物,有的初中學校根本就不開設生物課,升入高中后學生的生物基礎只是停留在小學的自然階段,有的甚至是空白。再加上我們學校師資嚴重不足,到了高二才開始開設生物課?;谶@種現狀,我在備課時就把初中應該掌握的內容添加進來。例如:在進行有性生殖的減數分裂教學時,我就預見到學生會問我植物是如何進行有性生殖的,因此在備課時我就把初中花的結構及花的各部分結構是如果發育成一個果實的個體發育內容添加到課堂中,使學生的知識形成一個體系。
二、課中反思
1.對學生知識學習的反思。生物知識的學習采用問題來激發互動,如在復習有關呼吸作用內容時,我和學生圍繞生物為什么要進行呼吸?呼吸需要哪些條件?有哪些類型?有氧呼吸的場所在哪里?過程如何進行?哪些類型生物能進行有氧呼吸等問題層層遞近展開互動交流。例如當有同學提出:“沒有氧氣生物是不是就沒有能量了,就不能生存了?”的問題時,互動的內容就更進一層,為下一步講解無氧呼吸打下了伏筆。
2.對學生能力培養的反思。教師在對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進行能力的培養是十分重要的,尤其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實驗觀察、探究、思維等能力。如在“觀察洋蔥根尖細胞有絲分裂”實驗時,可以在學生做完實驗的基礎上提出周圍可見的植物;像大蒜、馬鈴薯等植物的體細胞染色體數目的測定相關問題,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
3.對學生情感形成的反思。老師要用強烈情感語言創設情景,把情感傳給學生,觸動學生心靈,在生物知識構建中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如:模塊三“生態環境的保護”。課上我是這樣進行導入的說:“同學們,我們每天上學經過的小湯河,在我高考是河水的流量是現在的三倍左右,河里的魚兒有哪些。而現在什么樣?而現在同學們看看是什么樣?”然后把近幾年我出去旅游時拍攝的香港、日本等國家的生態環境情況給學生們展示。進而談到我們現在周圍的環境,講到這兒,學生因受老師情感的感染,內心充滿喜悅,那種對美好大自然的向往熱愛之情油然而生。接著我又心情沉重地說:“由于人們濫伐森林、濫墾草原、圍湖造田、環境污染等造成的不良后果,使生態系統受到了破壞,同學們,我們要有環保意識,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講到這里,師生情感產生共鳴,進而產生共振,教學的效果得到了優化。
三、課后反思
1.反思“敗筆”之處。即使是成功的課堂教學也難免有疏漏失誤之處,對它們進行回顧、梳理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多積累“病因”、“病例”,同時有的放矢尋找“辦法”,使之成為以后應汲取的教訓,教學就會逐漸趨于“完善”。例如講授“生長素”這個概念時,看起來學生都掌握了,但大部分學生都認為“只要有促進生長作用的物質都可以叫做生長素”。這說明學生沒有真正理解“必須是生物體本身產生的”而人工合成的就不是生長素,而應是生長調節劑,同時應把相關概念進行對比。例如:生長素是植物體內的,而生長激素是動物體內產生的調節物質。
2.反思課堂的成功之舉。主要包括教學過程中達到預設目標的做法和措施,教學思想、原理及方法的滲透、遷移和應用的過程,感觸與創新等。如在講解無性生殖時,我說:“無性生殖的特點是‘世上只有媽媽好’。”一句電影的名字就融入到了課堂。這就有助于學生記憶,深受學生歡迎。
3.反思學生的見解。學生總會有“創新的火花”閃爍,提出一些獨到的見解、思路和好的方法。如講授“運動性失語癥”和“聽覺性失語癥”等病癥時,學生經?;煜癝區和H區及W區、V區”,課堂上有一位學生說“Stop”的意思是“運動”,可與“運動性失語癥”聯系,即S區受損傷,造成的疾病為“運動性失語癥”。這使學生記得深刻,不易混淆,對于這些具有創新性的獨到見解加以反思有助于開闊我們的教學視野,督促我們更加認真備課,實現教學相長,這也可做為教學材料的養分及教學資源,使課堂教學得以補充和完善。
總之,高中生物課的教學,教師要不斷地進行反思,也就是能在課前對課堂教學發生的一切具有鮮明的預見性,在課后能將課中的教學行為和相關體驗上升為一種新的教學理念,在教學中能根據各種教育現象適時作出適當的反映,從而體現和實踐自己的教學風格與教學特色。進一步提高自已的教學水平,在反思的基礎上重新設計自已的教學,以達到教學相長,使教師每上完一節課自已在反思的基礎上都能進行一次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