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閱讀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是學好語文的基礎,而且是學好各門功課的基礎。因此,如何搞好閱讀教學,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是事關語文教學及各科教學,乃至整個中學階段教育質量的重要問題,值得每一位中學語文教師認真研究。結合自己的教學體會,來和大家一起探討一下新課標下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
關鍵詞: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探討
閱讀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是學好語文的基礎,而且是學好各門功課的基礎。因此,如何搞好閱讀教學,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是事關語文教學及各科教學,乃至整個中學階段教育質量的重要問題,值得每一位中學語文教師認真研究。結合自己的教學體會,來和大家一起探討一下新課標下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
1、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是學習的創造者,學生的變化是學習的主要目的,因此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要引導學生明確語文學習的目的。學生們只有把語文學習的目的與自己全部生活的目標聯系起來,才能把語文學習真正作為自己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也才能真正增強自己的主體意識。有了強大的語文學習動力,才主動地投入到語文學習當中去。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要鼓勵學生大膽地對文章提出問題或是對內容質疑,學生提出的疑問可能僅是一些簡單膚淺的問題,老師要鼓勵學生把自己的問題寫下來,讓同學們大家分組討論合作探究解決,教師及時給予支持鼓勵,以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
2、較好的效果。現將我們在教學中常用的幾種方法介紹如下,以期拋磚引玉,和同行共同探討。
一、創設良好的情感氛圍
閱讀情感是作者滲透在作品中的感情和學生的閱讀體驗的雙向交流,彼此碰撞而產生的閱讀“內動力”。為學生閱讀創設良好的情感氛圍,是閱讀教學的有效方法之一。學生有了情感的參與,就能與作者達到情感交融,并能體會得精妙入微。例如:教朱自清的《春》時,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用多媒體展示我自己根據課文內容制作的一幅幅“春風、春草、桃花、杏花、梨花、賽跑、踢球”等內容的“春景圖”,配上悅耳動聽的音樂,在如詩如畫的意境中,引導學生朗讀、背誦文,“閉了眼”,想象“桃兒、杏兒、梨兒”。這樣學生就進入了作者的情感氛圍,體會到了文章的精妙入微,學生也就水到渠成的喊出了“春領著我們上前去。”
二、鼓勵學生與教材平等“對話”
語文課是要讀書的。學好語文的關鍵就是要善讀書。語文課要引導學生走進“文字”的世界,讓學生在文字釀造的美好中真正學“語文”。在語文閱讀課中,應注意以下對話:①與文本對話:如“文章寫了什么?是怎么寫的?文章的主旨是什么?文中有哪些語言含義深刻?我是這樣理解文章的;我理解的理由有這些”等等;②與作者對話:如“為什么要這樣寫?寫作意圖是什么?寫作意圖是否體現得很清楚?”等等;③與編者對話:如“為什么將這一篇課文組織在這一單元?為什么要涉及這道題?‘研討與練習’與‘讀一讀,寫一寫’有什么區別?編者的意圖是什么”等等。
課堂教學的順序上,應遵循“先學后講”的原則。課堂教學最理想的狀態應該是學生帶著在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中對課文的初步理解與自己的感受走向教師,向教師求教,而不應該是教師帶著已經準備好的、對課文的理解和感受走向學生,把結果講給學生聽。
三、在閱讀教學中,應倡導“自主閱讀-合作研討-個性創新”式學習
這一方式的理念和做法是:學生閱讀是學習的起點和基礎,是個人獨立研讀、理解、把握文章的過程。要讓學生反復閱讀原文,要邊讀邊想,要圈點勾畫,并在閱讀筆記上寫出感受、欣賞、評價之類的內容。研討要在自讀的基礎上進行,通過相互交流,質疑啟發,深化理解。在研討過程中,教師不但要起好組織、指導的作用,而且還要適時、適度地參與研討,不能把學生的思路往既定的框子和結論上“靠”,而要鼓勵思維的多向性和結論的多樣性,培養學生多元的思維品質和思維習慣。“創新”是在自讀研討的基礎上,各人把文章內容或形式的某方面和自己的某些生活經驗、文化內存、思想情感等聯系起來思考,通過比較延伸、聯想和推測,提煉出某種和“教參”不盡相同的內容,并用簡要的文字表達出來的過程。這個環節的關鍵是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還要運用發散思維、求異思維、逆向思維等。這一環節作為高層次的目標要求,教學中可視教材和學生實際靈活運用。
四、注重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
想象本身就是一種創造性的行為,它是人類創造發明活動中最重要的心智活動。人類的許多發明創造都是經過想象而產生的。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在學生的腦力勞動中,擺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書,不是記住別人的思想,而是讓學生本人進行思考,也就是說進行生動的創造。”培養學生的豐富的想象力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詹姆斯?懷特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想象能力,也叫思維能力,它是在知覺材料的基礎上創造出新的形象。在語文教學中想象既是閱讀的橋梁,又是作文的翅膀,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想象力的訓練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有重要作用。例如,我在《窗》教學中利用課文的結尾,因勢利導,啟發學生進行想象寫作,在學完《窗》這一課后,我用“當不靠窗戶的病人看到窗外只是光禿禿的一堵墻后,他會怎么想怎么做”作為想象力訓練的材料,指導學生進行續想,讓學生自由地發言,各人說出自己的看法,竟發現學生能想象出多達幾十種不同結尾,著實讓人贊嘆。吳敬梓的《范進中舉》這篇課文,作為小說雖然對范進這一形象作了詳細的描述,但是具體的一些細節如人物的內心活動、神態以及細微的動作則需要學生自己體會。如果單憑講述課文來引導學生把握人物形象是遠遠不夠的。所以當講到范進中舉后喜極而瘋的場面時,我要求學生們想象當時的情景并表演出來。立刻學生們根據自己的理解,加入自己創造性的想象,在課堂上“演出”了范進發瘋后的種種樣子,有的學生還利用手中的學習用具當作簡單的道具,把范進的形象、神態表演的淋漓盡致。
參考文獻
[1] 王石桂.新課程標準下的高中英語閱讀教學[A].校園文學編輯部寫作教學年會論文集[C],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