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鑰匙,打開滿足我們求知欲的大門;歷史是大門,通向祖先輝煌文化的境界;歷史是境界,讓我們在其中自由的遨游。
歷史學科是任何一個國家或民族教育事業中都不可或缺的一項內容,是有其它學科不能包容和代替的功能和作用。試想,如果沒有我們先輩史學家留下的浩如煙海的史籍和史學著作,今天的中國人就不知道三皇五帝、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唐詩宋詞等等,也就不知道我們為什么是中國人而不是美國人、新西蘭人,世界上更沒有所謂中華文化和中華文明。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明確指出,“歷史教師是最重要的人力課程資源。”從課程實現的角度看,作為課程實施者的教師的作用舉足輕重,教師對課程內容的呈現、學習過程的參與、思維靈感的分享、情感態度的表達等,無不對學生產生深刻長遠的影響。新課程改革賦予教師的課程實施權利和個性揮灑空間,使教師擁有了更廣闊的舞臺。
對歷史教師,抑或對所有“講”、“編”、“寫”、“演”、“研”歷史學者而言,“史德”都應該是第一位的。重視“史德”是我國悠久的史學傳統。史德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治史的動機,二是對待歷史的態度。歷史教師出于教育的動機講授歷史,教師的史德主要體現在對待歷史的態度以及由此決定的教學方式方法上。
首先,對歷史要懷敬畏之心和尊重之情。歷史是過去的客觀存在,人們只能根據相關史料和文物對歷史作一管之窺,尊重歷史老人是對人的基本要求,也是治史的首要原則。
其次,要盡量去展示歷史的真實。盡管沒有人可以再現歷史的真實,但總有我們所公認的史實,并且要引導學生去探求歷史的真實。歷史作為一門科學,必然是不斷發展和日益精準的,對歷史的認識也是不斷深化的,對歷史結論的修正不僅是應該的,更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和要求。歷史就是歷史,它既不是一堆故紙,也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人只能在遵循規則的前提下,實現歷史與現實的有效“對話”。
“知識淵博,見解獨到”是對一名優秀歷史教師特點的精要概括,也是學生的期望和要求。由此可知,歷史教師不僅要有豐富的“史學”,還要在工作、學習和生活實踐中不斷豐富“史識”。史識,就是識見、義理和判斷力,就是觀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總結表述等能力,就是對歷史問題的真知灼見。
在教學中,中學歷史教師的“史識”主要表現為對歷史資料的理解、對歷史現象的辨識、對歷史規律的覺悟和對歷史與現實聯系的認識等方面。首先應該是在教學中能夠于平淡之中見神奇,平常之中看風景。史識體現的是教師的特色和風采,反映的是教師的功底和思維,決定著教學的立意和境界。當然,史識的修煉是漫長的、艱苦的,也是必需的。
素質教育觀認為:歷史素質涵該蓋了知識、能力、思想方法以及科學精神、科學價值觀等方面的內容。實施歷史素質教育,就是要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提高人的基本素質,養成科學的思維方式,促進社會進步和個人的個性發展。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的歷史學習觀念、學習方法及學習質量、評價方法等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著與創新教育、素質教育不相適應的問題。
新課程標準帶著鮮活的理念,正向我們走來。在新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我們欣喜地看到傳統的接受式教學模式已被生動活潑的教學活動所取代。課堂活起來了,學生動起來了:敢想、敢問、敢說、敢做、敢爭論,充滿著求知欲和表現欲。
但作為歷史教師如何順應時代潮流,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實現角色轉變呢。我認為:①從師生的關系看,歷史教師應成為學習的合作者;②從教與學的關系看,歷史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它又表現在由重教師的“教”向重學生的“學”轉變和由重“結果”向重“過程”的轉變。);③從教學與課程的關系看,歷史教師應成為課程資源的開發者;④從教師的自身發展看,歷史教師應由“教書匠”向創新型教師轉變。
伴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育越來越呼喚符合新課程標準要求的高效率課堂教學。什么是高效率的課堂教學,那就是在有限的時間里使學生獲取更多的知識,技能得到充分訓練,還能學到一定的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得到更好的培養。一句話,就是使學生獲得更大更快的發展。提高課堂效率對于全面提高教學教育質量,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提升學生素質確實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現結合自己多年來的課堂教學實踐,談談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幾點思考。
課堂教學是教學活動的中心,應該與時俱進。目前,課堂教學應該以課程改革的新理念為先導,以傳統教學的成功經驗為基礎,在行動中研究,在實踐中反思。我摸索的結果是課堂教學“三大法寶”至關重要:
第一,課堂教學的前提——個人素質。不做教書匠,要當教育家,是每個教師人生價值追求的最高標準。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搞好課堂教學,首先必須具備良好的個人素質,而良好的個人素質是日積月累的,體現在教學的每個環節。
第二,課堂教學的中心——知識體系。課堂教學的魅力,歸根結底是知識的魅力。衡量教師業務水平的基本標準,是駕馭教材的能力。教師業務鉆研進修的目的,一是如何深入淺出、出神入化地向學生傳道授業。這里涉及到對兩“度”的理解:一是關于教材知識的深度,通常這叫做挖掘教材的能力。由于受篇幅和編寫體例的限制,教材內容編排一般是單線索、單視角的,教師要讓學生深刻理解和把握知識,就要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重新整合,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揭示出來。二是關于教材知識的廣度。為了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目前的課程改革和中考、高考,都強調學科內部知識和跨學科知識的綜合。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上要注意拓寬知識面,多注意學科內外相關知識的滲透與整合。從教師的角度講,一方面要深練內功,提高駕馭本學科知識的能力,“把好自己的門,適當串串門”,同時要有意識地、適時地聯系一些跨學科知識;另一方面,要培養引導學生形成主動綜合所學知識的思維方式和習慣。
第三,課堂教學的關鍵——教學方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的道理地球人都知道,但如何貫徹實施卻是個常話常新的話題,而揚棄傳統,立足創新則是最基本的原則。就拿如何導入新課這一環節來說吧,不管你用哪種方法,關鍵都在于備課時的科學設計,前提是教師平時要做有心人,注意積累好相關素材,這樣,教學時才能運用自如,左右逢源。這倒不是為了應付比賽課和觀摩課的花拳秀腿,而是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揭示知識的內在矛盾與聯系的實際需要,是一個教師教學藝術的體現。
當然,提高課堂效率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要完成這項工程,首先是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斷學習新知識、接受新事物、涉足新領域、提高新能力。只有教師具備了較高的能力水平和知識儲備,才能對各類教材融會貫通,駕馭自如;才能把課講得生動活潑、深入淺出、富有吸引力,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整體效率的最終目的才能實現。
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時代發展的要求是教育的目標所在。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就必須使學生具有超前的目標和意圖,這是創新思維的出發點和原動力。所以要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動去探索、發現問題并用所學知識去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
除了課堂教學要得法,同時,還要善于進行教學后的反思,它是教師個人成長的催化劑。教師個人成長的快慢是因人而異的,在這個成長過程中是否具有反思意識和能力至關重要。我們這里的反思主要是指教師以自己的教學活動過程為思考對象,對自己所作出的行為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分析思考的過程,通過思考來促進能力發展的途徑。反思是一種理性智慧,通過反思,教師能對自己的教育觀念、教學方法、教育效果進行客觀理性全面的認識、判斷和評價,并進行有效的調節,最終改進不合理的部分。通過反思,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才能夠逐漸得到提高。可以說,反思是新教師走向成熟的催化劑,更是教師不斷進步、超越自我的法寶。
因此成為反思型教師對于在教學一線中的老師特別新老師來說,尤為顯得重要。總之,教師想要在復雜、發展變化的教育實踐中應付自如,不但要具有淵博精深的專業基礎知識,還要對整個教育教學過程進行不斷的反思。反思應該成為教師職業的基本生活方式,這是教師教學能力不斷提高和可持續發展的永久動力。有了教學反思,教師的生命活力將得到無限釋放。
歷史學科是一門綜合程度極高的人文學科,它要求歷史教師具有豐富的歷史知識和相關學科的知識,在專業素養方面成為“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要提高歷史學科教師的素質,內容是相當廣泛的,綜合來看簡單地可歸納為以下幾點:①明確“一桶水”與“一杯水”的關系,不斷增加和提高“一桶水”的容量和質量。②不斷提高教師系統理論修養. ③提高教育教學能力。④盡快從單一向復合型轉變。⑤教育思想要端正,要有崇高的敬業精神和職業道德素養。
既然新課程對歷史教師的知識結構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教師就只有通過不斷地學習來充實和完善自己。
作為一名歷史教師如果能夠將古老的文明、智慧傳承于后世,那將是一種值得尊敬的修為,也是作為教師的道德責任所在。
參考文獻
[1] 《中學歷史教學參考》.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8—2001.3各期
[2]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簡明讀本》.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
[3] 《湖北教育》.湖北教育報刊社,2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