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語文閱讀教學容易陷入枯燥的文本解讀或者單純的知識灌輸,而忽略了文本自身的“美”。因此,針對這一問題,本文主要討論語文閱讀教學中的“美”主要體現(xiàn)在那些方面。其目的是,能幫助學生更好的從閱讀中汲取知識,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
關鍵詞: 語文;閱讀教學;美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明確指出:“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因此語文課堂教學對美的追求是新課改對語文課堂教學的必然要求。閱讀作為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作為閱讀教學的大量文本大多又是文質兼美的文學作品,無論是議論文、記敘文、說明文,還是小說等文學作品,其顯著的特點之一就在一個“美”字。因此在閱讀教學中就有必要來表現(xiàn)這個“美”。
一、美見之于形象
德國美學家黑格爾說過:“美是形象的顯現(xiàn)”。文學藝術離不開文學形象,文學以形象感人。那么,什么是文學形象呢?文學形象是以現(xiàn)實生活為源泉,經(jīng)過作家的構思、提煉、創(chuàng)造,以具體、生動、可感的形式,飽含著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審美觀點,而再現(xiàn)于作者筆下的具有美學意義的生活圖畫。文學形象大多都來源于現(xiàn)實生活,反映現(xiàn)實社會。因此,人物形象是文學形象的核心,是構成文學作品藝術魅力的主要因素。沒有人物美的魅力,作品的魅力也就無從談起。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無不是以人物美的藝術魅力來取勝的。
以《紅樓夢》里的林黛玉為例。林黛玉多愁善感、好哭、愛使小性兒,如果說這個是美,也只是一種畸形的病態(tài)美。然而,在人們的心目中,林黛玉的確又是美的。那么她美在哪里呢?我認為她的美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方面:①林黛玉的美在于她的“真”。她孤高自許,目下無塵,愛惱就惱,愛說就說,我行我素,一往純真,毫無矯飾。即便在賈母和王夫人面前也從不說一句言不由衷、阿諛奉承的話。我們都深知在中國封建社會,歷來是“諂人高漲、貞士無名”。所以,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林黛玉的率真就顯得尤為可貴。②林黛玉的美還在于她才學橫溢和濃郁的詩人氣質。林黛玉作詩才思敏捷,她善于把她的感情寄托于景物中。即使一花一木,一山一石極平凡的的事物,只要她一觸到就立即產(chǎn)生豐富的想象和獨特的感受。③林黛玉的美還在于她的飄逸。林黛玉就像不食人間煙火的仙子,她的飄逸之美是無人能比的。
二、美交融于景色
文章的“美”,交融在景色中。它通過對具體真實的客觀景色描寫,著力表現(xiàn)出客觀景物的美。或者通過自己的想象和構思精心的描寫一段自然美景圖。當你讀到這樣的自然景物描寫時,會讓你心馳神往,帶給你“如見其形,如臨奇境”的藝術美感。
以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里的景色描寫為例。《春江花月夜》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一千多年來使無數(shù)讀者為之傾倒。我認為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全詩的景物描寫。全詩緊扣春、江、花、月、夜五字鋪寫,全詩處處是景,有處處是情。春、江、花、月、夜這五種事物集中體現(xiàn)了人生最動人的良辰美景,構成了誘探尋的奇妙的藝術境界。詩人一開篇為我們勾勒出了一幅春江月夜的壯麗畫面:江潮連海,月共潮升。江潮浩瀚無垠,仿佛和大海連在一起,氣勢宏偉。這時一輪明月隨潮涌生,景象壯觀。月光閃耀千萬里之遙,那一處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彎彎的繞過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瀉在花樹上,像撒上了一層潔白的雪。詩人用他的丹青妙筆,輕輕揮灑一下他的筆,便為我們創(chuàng)造了一個神話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顯的格外幽美恬靜。
三、美見之于語言
高爾基說過,語言是文學的第一要素。古今中外,許多偉大的作家都是運用語言的巧匠。許多傳世的佳作,都是以精湛的語言著稱。當我們讀到一篇語言優(yōu)美的文章的時侯,也許會讓你產(chǎn)生一種“如在畫中”的感受。
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里的語言為例。這篇不足一千六百字的短文,沒有驚人的結構,沒有華美的辭藻,只是沿著作者的情緒和思路的自然發(fā)展,用樸素的普通白話,委婉寫來,景色逼真。這正是作者運用語言技巧的杰作。它用各種藝術手段把讀者的聽覺、視覺、嗅覺等溝通起來,共同參與對散文的藝術欣賞。
四、美發(fā)之于節(jié)奏韻律
節(jié)奏本是音樂中交替出現(xiàn)的有規(guī)則的強弱長短現(xiàn)象。韻律是指押韻規(guī)則和古詩詞中的平仄格式,是詩歌審美價值的決定因素之一。鮮明的節(jié)奏和韻律,往往能使作品音調和諧、鏗鏘悅耳、和諧動聽,富有音樂美。因此,能激發(fā)讀者的情感,給我們留下美的享受和深刻的印象。
再一次以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為例。韻律節(jié)奏方面這首詩也饒有特色。詩人灌注在全詩中的感情旋律極其悲慨激蕩,但那旋律既不是哀絲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而是像小提琴湊出的小夜曲或夢幻曲,含蓄而雋永。詩的內在感情是那樣的熱烈深沉,看來卻是自然平和的,猶如脈搏跳動,那樣有規(guī)律,有節(jié)奏,而詩歌的韻律也相應的揚抑回旋。全詩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換韻,共換九韻。又平聲仄韻起首。全詩隨著韻腳的轉換變化,平仄的交錯運用,一唱三嘆,前后呼應,既回環(huán)反復,又層出不窮,音樂節(jié)奏強烈而優(yōu)美。這種語言與韻律的變化,又是切合詩情的起伏,可謂聲情與文情絲絲入扣,婉轉諧美。
總之,我們應該利用語文中的“美”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欲望和熱情,在語文教學中應該著力表現(xiàn)美,讓“美”充滿語文課堂。我們應該讓學生享受語文中的美,享受語文參與的樂趣。我們更應該讓學生感受到學習語文本身就是愉快的精神旅游,讓他們熱愛語文,更好的學習語文。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