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第六單元是古詩文單元。這個單元安排了一些篇幅短小,描寫山水景物,激發性靈,陶冶情操的古代散文和詩歌。其中,覽山川美景,悟景物意蘊,游覽“良多趣味”的三峽;走進“積水空明”的承天寺,去體驗蘇軾微妙復雜的心境;親臨“勢極雄豪”的錢塘海潮,感受吳中健兒的弄潮風采;來到“上下一白”的雪后湖心亭,領略西湖的奇景和雅趣;貼近以景傳情、膾炙人口的詩篇,明白“詩言志,歌傳情”的宗旨。學習這一單元,一方面可以更多地接觸、了解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提高對古典文學的鑒賞能力;另一方面,通過學習古詩文,進一步提高文言語感,逐步達到《語文課程標準》要求的“閱讀淺顯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的水平。
根據教材的安排,為了達到上述目的,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學習這個單元。
一、自主學習
課前認真預習,利用工具書吉課文中的注解正音、釋詞、翻譯課文,將不能理解的詞語、句子作上記號,等待課堂上同學討論或老師點撥。
二、反復朗讀,熟讀成誦,讀思結合
讀能積累語言材料,讀是學習文言文的一種主要的方法和手段?!笆熳x百遍,其義自見”。一篇好的課文,不經過讀是不能深刻體會到其內在涵義的。當然,讀要有層次、有目標。初讀時,要讀準字音。再讀時,要理解詞義,讀準節奏。最后讀,要在讀中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在讀中受到熏陶感染。讀《三峽》要悟到作者通過對三峽形貌和四季景色的描繪,展示了祖國山河的雄偉壯麗,抒發熱愛祖國河山的情感;讀《記承天寺夜游》要理解蘇軾欣喜愉悅,落寞孤寂又鄙視塵俗而自慰這一復雜微妙的心境;讀《湖心亭看雪》要體會作者在描述清新淡雅的雪景中傳達自己癡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以及癡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另外,朗讀時還要注意抓住關鍵語句,如《記承天寺夜游》中的“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歸園田居》(其三)中的“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薄抖汕G門送別》中的“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薄兜窃狸枠恰罚ㄆ湟唬┲械摹鞍最^吊古風霜里,老木滄波無限悲?!?/p>
三、在比較中學習
可把《三峽》和《答謝中書書》進行比較學習。因為兩篇文章描寫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聲有情。動靜結合,語言凝練,生動傳神。酈道元在《三峽》中描寫春冬二季的景象,以“素”“綠”繪色,以“湍”“懸”“涑”繪形。這些都與“清榮峻茂”相照應。而寫秋景,則重在繪聲,“長嘯”“凄異”“哀轉”渲染了肅殺的氣氛而作者的情感則蘊含其中,一個“趣”字,確切地表達了此時作者的愉悅之情,而末段的“凄”字,既是對猿聲的描述,也是為秋景所觸發的感情。文章一開始寫七百里山勢是靜景,“夏水襄陵”為動景;局部又以“素湍”“回清”寫動景,“綠潭”“倒影”寫靜景,動靜相間,奇妙無窮。全文僅一百多字,氣象萬千的三峽景觀卻盡收筆底。春夏秋冬四季齊全,山水草木面面俱到。語言凝練,令人嘆服。
陶弘景在《答謝中書書》中則從“形、色、聲”三方面寫景去體現動靜相襯之美。一是形體的動與靜:高峰為靜,流水為動;二是光色的動與靜:林青竹翠為靜,五色交輝為動;三是聲響的動與靜:日出霧歇為靜,猿鳥亂鳴為動;日落山暝為靜,游魚躍氺為動。以上各種景物,交相作用,互相影響,構成了一幅怡神悅性的生動畫卷。
四、學會質疑,積極探究
“學起于思,思起于疑。”有疑問才會進一步思考問題,才能有所發現,有所創新。在學習古詩文時,既要認真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又要善于自己提出問題和其他同學或老師共同探究。因為事物的答案是豐富多彩的,要敢于說出與別人不一樣的想法。只有這樣,才能形成良好的語文素質,奠定扎實的語文基礎知識,掌握過硬的聽說讀寫技能,培養語言感知能力,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讀酈道元的《三峽》時,可質疑,文中寫三峽四季之景,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順序依次來寫。二是首先寫夏季,最后寫秋季,并將春冬二季和在一起來寫。這是因為本文的重點是寫水,于是根據三峽江水的特點,依水勢的漲落來安排,夏天水最盛,最為迅猛,最具特點。春冬二季合在一起寫,是因為江水的狀況比較接近。最后寫秋天,是因為它是描寫三峽之秋的悲涼氣氛的,用三峽秋季的凄涼與前面不同季節的不同特征組成絢麗多彩的畫面,表現其凄清美。
讀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時,可質疑文中“閑人”的含義?!伴e人”即清閑的人,這里并非是指閑極無聊、無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著復雜的意味。首先,“閑人”指具有閑情雅致的人。月夜處處都有,有了人的欣賞才有美,所以此時此地的月夜是最幸運的,因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賞它。其次,“閑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涼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遠大抱負,但是被一貶再貶,流落黃州,在內心深處,他又何嘗愿意做一個“閑人”呢,賞月“閑人”的自得,只不過是被貶”閑人“的自慰罷了。
讀《湖心亭看雪》時,抓住“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展開質疑,這里采用手法,有什么作用?作者采用白描手法,向讀者展示了一幅水墨模糊的湖山夜雪圖,筆法樸素洗練,生動傳神地凸顯了被白雪覆蓋的廣袤世界。
讀《歸園田居》(其三)時,“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僅僅是寫詩人荷鋤晚歸時走在草木叢生的荒徑上被夕露沾濕衣褲嗎?這里還應該進行深入探究,理解為詩人認為朝廷荒穢,世路艱難,自己也難免要收到牽連。這樣下文中 “愿”字的特殊內涵就容易理解了:詩人要按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濁的現實中失去自我。表達了作者隱居躬耕,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懷。
學貴有法,學貴得法,只要掌握了科學的學習方法,就一定能學好這個單元的古詩文,進一步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 吳瓊,李創鑫。泰國華語及華語教育現狀[J];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2001(04)
[2] 張德鑫.漢語作為外語教學的認知理論研究.序[J].漢語學習,20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