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過去的高中語文教學,一味地注重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的教學,完全淡化對學生的德育教育。而新課程標準指出:“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點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創設情境、營造氛圍。激發學生的情感。
關鍵詞: 高中語文教學;德育滲透;方法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師表現出來的鮮明的愛憎情緒,會深深地影響學生。使他們的思想感情和教師產生共鳴。除此之外,運用各種教學手段,把握各種教學環節,創設情境,營造氛圍,水到渠成的進行德育滲透,從而激發出學生的情感,以情感人,這也是教育成功的關鍵。
一、故事吸引,情境感染
中學生好奇心強,求知欲旺盛,他們愛聽愛看有趣的故事。教師可以抓住青少年這一特點,針對教學內容,從與課題有關的趣聞軼事出發導入新課,能夠激發學生對所學新課產生濃厚興趣。同時,授新課前,花極短時間,用繪聲繪色的語言,講述一則引人入勝的故事,顯得親切自然,縮短了師生間的心理距離,可以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進入學習。如教學《阿長與〈山海經〉》時,可先聯系《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給學生講講長媽媽所講的美女蛇的故事,再講講阿長本人的故事,這樣,使學生在特定的氛圍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進入作品的意境。
二、背景感染
要使作者的情感內化為學生的情感體驗.首先要縮短學生和作者的心理差距,要讓學生了解作者的生平經歷和創作背景,使他們置身于作者所處的時代之中。去感受作者寫作時的特殊心態。如教蘇軾的《赤壁賦》一課時,教師介紹作者遭受貶謫的寫作背景,讓學生從中可以了解到人雖處逆境仍能坦蕩樂觀的面對生活中挫折的人生態度,從而培養學生積極的人生觀,有利于塑造當前學生健康的心理。
三、開門見山,先入為主
語文課教學之初,教師可用模型、標本、圖片、幻燈、錄音、錄像等形式創設一種生動感人的教學情境,使學生為之所動,為之所感產生共鳴,激勵他們快速進入課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如教學朱自清的《春》,教師可先放一段有關春天風光的錄像帶,花塢春曉、桃紅李白等春景激起學生對春天的喜愛之情。
四、人物形象感染
豐滿鮮明的人物形象最能打動人,也最能感染人。通過從細節、語言、動作、主要事跡等方面分析人物形象,使鮮活的人物再現于學生腦海中。能幫助學生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從而使學生的精神世界得到升華。比如。在《紀念劉和珍君》一文的教學中,我通過對劉和珍預定《莽原》雜志,擔任“風潮”領袖,憂慮母校前途,以至最后在段府門前喋血,危難中相互救助這一系列事跡的描寫。塑造了劉和珍追求真理,勇于斗爭,對祖國有高度責任感這一革命青年的形象,使學生感受到其高尚的道德品質,教育學生學習革命青年的愛國精神和高度的責任感。
五、重點語句誦讀滲透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有感情地反復誦讀作品能加深對其的理解,尤其對一些重點語句的誦讀,如對名言名句的誦讀,更能使學生受到熏陶,從而加深對作品的理解。
在高中教材中,有許多古今中外、歷久不衰的格言名句。有著豐富的思想內容和出類拔萃的文學特色,不少是文情并茂、短小精悍、意味雋永的名言名句。有些課文的思想內容.有時就是通過其中的一段話來體現的。對于這些閃爍著思想光芒的句子,我們應緊緊抓住,指導學生反復誦讀。
六、情境滲透
多媒體以其豐富多彩的教學資源,生動逼真的教學情境,獨特的交互性、趣味性,極佧的表現力、感染力,成為語文教學的一個有效手段。運用多媒體創造特殊的情境,讓學生置身于情境渲染之中。在課文特殊而強烈的氛嗣的影響下,去感受課文的內容,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在自居易《琵琶行》的教學中,我向學生展示多媒體動畫配樂朗讀,通過音樂的熏陶、聲情并茂的朗讀、形象逼真的畫面的感染,把學生帶人自居易《琵琶行》的氛圍之中,讓學生體會到詩巾沉郁悲涼的感情基調。這就為學生鑒賞詩歌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能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作者“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感傷。
七、語文實踐活動滲透
教師可以利用課堂或課余時間組織學生開展各種語文活動,如分角色表演。詩歌朗誦比賽,成語故事比賽,收集剪報,做手抄報,開討論會、演講等。語文活動中的學習比賽既能激發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又能讓學生感受到集體協作的重要性:開展古典詩歌朗誦、講成語故事等,既能讓學生們掌握朗誦、演講的技巧。義能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的精煉形象,祖國燦爛文化的源遠流長。從而激發他們的愛國情感。組織學生分角色表演,創設情景,學生扮演作品中的主要角色,揣摩人物的性格特點和外貌特征。理解性格形成的時代背景,能得到思想的啟迪和教育。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語文教學德育滲透的方法多種多樣。但最為關鍵的是。傳達的主體語文教師這“源頭”必須“活水”常流。也就是說。語文教師應該具備敏銳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力。能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靈活運用;另外,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也不是一朝一夕和一蹴而就的事,而是要貫穿于語文教學的始終。這不僅是德育的要求,而且是語文綜合素質提高的必要條件。在常規的語文教學中,應把德育作為語文教學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教學內容中尋找合適的切入點。不失時機地、自然地把學生引入到清新、和諧的情感氛圍中。讓他們去感受語文殿堂里閃耀著人性光輝的精神財富。從而得到道德情感上的滋養。
參考文獻
[1] 劉驚鐸.王磊.生態德育及其跨世紀意義.教育評論,1998(5).36-37
[2] 張亮.邢福等.論大學本科教學中生態觀教育之必要性與實施途徑[J].東北師范大學草地科學研究所.中國科技論文在線, 2005.12.21
[3] 陳正汝.中小學語文教學與生態觀的教育.山東師范大學,2007.8.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