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一直以來,在課堂上學生或埋頭品讀、或奮筆疾書、或掩卷沉思;而教師或循循善誘、或春風化雨、或激揚文字。學生求知的眼睛,盯著講臺上侃侃而談的教師。這似乎成了一種理想的課堂模式。然而,通過對新課程理念的學習和教學過程中的體會,我逐漸明白:語文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不是一個僵化的模式,需要不斷探索和創新,使我們的語文課堂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源頭活水。
關鍵詞: 中學語文;課堂教學
一、“隨意”及其表現
隨意,即憑自己的意愿來教,來做,這是語文課堂教學的一種嶄新的境界。過去,我們認識評價教學工作一貫只注重了教學的常規性特點。領導檢查備課,要看教學步驟的設計是否齊全,聽教師講課,要看是否緊扣教學的各個環節;教師在處理教材時,只看重了教材各方面的知識點(字詞、結構、主題、特點等),面面俱到;在練習、考試中,只注重了題目的標準答案。總之,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太強調了條條框框,而忽略了最能體現教師智慧和能力以及最能考查學生智力水平的“隨意性”問題。這是對語文教學的片面理解,是不符合語文學科的獨特教學規律的。
其實,認真分析語文教師的教學過程,就不難看出,他們在注意教學常規要求的同時,都有很多“隨意性”的閃光處。每個語文教師的閱歷、知識水平以及對教材的認識不同,這就決定了他們的教學過程多具有“隨意性”的特點。
1、首先,教學語言的“隨意性”。有的教師沉著老練,四平八穩;有的教師富于激情,豪爽正直;有的教師處事圓滿,兼及各個方面。他們選擇的教學語言,當然也就風格邊異。上海的于漪老師閱歷豐富,知識面廣,教學語言風趣幽默,有力度;原泰安一中宋遂良老師,教學語言極富感染力,聽他講《出師表》,每一個人都為之動容流淚;魏書生老師上課緊扣教材,語言簡潔明快,極為凝煉。
他們在“傳道、授業、解惑”時,所運用的教學語言隨意而為,各有機智,令人贊嘆不已。
2、處理教材的“隨意性”。因為每個教師對教材的認識不同,面對的學生情況不同,對教材重點、難點的把握不同,在處理教材時,也就各有側重。同樣講朱自清的《春》,有的老師側重于思想內容的分析,有的老師側重于藝術特點的探討,有的老師注重通過字詞的分析帶動課文的講析,各自都具有極強的“隨意性”。
二、課堂的展示藝術
有人說,課堂展示就是“擺樣子、花架子”。就是把學生課前尋找的冗長的資料,或提前畫好的畫,拿到課堂上學生針鋒相對,唇槍舌劍一番,而老師則毫無原則的一律稱“好”。根本收不到好的學習效果。而我卻認為課堂展示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能力,有利于教師改進教學方法,有利于創設寬松愉悅的學習環境,有利于構建師生之間的交往互動關系、學習伙伴關系。記得在《雷電頌》一課的課本劇表演時,學生們把我們在七年級時一次“綜合性學習”用過的“京劇臉譜面具”也派上了用場,使“東皇太一廟”大殿內的各路神仙粉墨登場,把演出推向了高潮。語文課是一門語言藝術的課,它能夠綜合許多研究領域的知識,同時也是其他學科所無法取代的。學生的大膽想象、適時展示,可以使語文課上得更加有聲有色。這就是藝術的所在。藝術就在我們身邊。要想激發學生的展示欲,教師就要有一整套科學、民主、獨具個性的語文展示藝術。課堂上,即使學生的展示膚淺,甚至可笑,教師也應當熱情地鼓勵、引導。這樣,教師不僅在教學生學,而且向學生展示了一種虛心誠懇、民主寬容的人格風范。這對學生的影響將是深遠的、終身的。
三、課堂教學中的語言要有啟發性
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激發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增強其學習的動力,引導學生質疑問難,多為學生制造懸念和創設意境,這樣就能激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求知欲望,從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使他們運用掌握的知識探究未知的知識領域。為此,教師課前要精心備課,準備好預習習題和課堂提問的習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看書,去聽課。例如初二語文上冊的《蘇州園林》,葉圣陶老先生通過優美的文筆,介紹了蘇州園林的美麗,第一節通過“我覺得蘇州園林是我國各地園林的標本”這句話,給人留下了總的印象。第二節通過“蘇州各個園林在不同之中有個共同點,似乎設計者和匠師們一致追求的是:務必使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這句話,交代了蘇州園林的總體特征。第三至第六節圍繞四個講究(他們講究亭臺軒榭的布局,講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講究花草樹木的映襯,講究近景遠景的層次。)謀篇布局。第七至第九節又從細節方面介紹了蘇州園林在每一個角落都注意圖畫美、高度的圖案美、色彩美。從而使文章結構思路清晰,語言優美。我們作為老師,在課堂教學中就是要循循善誘,深入淺出,多用疑問性提問,使學生在老師的指引下受到啟迪,探求新知識,掌握新內容。
四、精批精講作文,比賽誰的作文被老師當作范文來念
兩個班的語文教學工作對我來說,無疑有些累,特別是作文的批改,讓我很頭疼。可是我從不敷衍任何學生的任何一篇作文。第一次寫作文的時候,學生怨聲載道,不愿寫。第一次作文發到他們手上的時候,他們都睜大眼睛笑著看評語,因為我的評語讓他們驚嘆:“老師改得好認真啊!”更重要的是我的精批和肯定、鼓勵讓他們感覺到了自己寫作的價值。我把寫得好的作文拿出來作為范文,并讓本人或本人推薦一個人來朗誦自己的文章,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都很高興,作文被朗誦的學生高興是因為優越感,其他的學生則有的是單純地聽并享受好作品,有的是體會站在講臺上讀的快樂。每每作文還沒有改出來時,學生就來問:“老師,什么時候再講作文啊?”“老師,我的作文這次能不能拿出來念?”能讓他們如此焦急地等待作文課的到來不正是他們寫作興趣的體現嗎?正所謂“我學習,我快樂”!看到學生語文學習的熱情,我喜上心頭。興趣真的是最好的老師!
參考文獻
[1] 李紅霞.淺談如何提高高中語文的教學質量《才智》,2012(01)
[2] 新課程理念與教學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