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由此可見,閱讀是語文學習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語文教學中的難點之一。在語文教學中,閱讀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只有閱讀能力提高了才能把語文成績提高上去;只有學會了如何閱讀學生才能在大量的閱讀中汲取營養,從各方面提高語文能力。閱讀能力也是一個現代人最基本的素質。
一、營造良好的閱讀環境
現在不少學生對名家名著知道的不多,有的只知其書名,不了解其內容;有的甚至連書名都不知道,但對一些漫畫故事、港臺小說卻如數家珍。為此,語文教師很有必要向他們介紹中外名著,要使學生知道這些書的內容是健康的,語言是美的,情節也不遜于言情武打小說與漫畫故事,使他們對這些書產生閱讀興趣,主動去讀。有些課文本身就是名著的節選。我們在指導學好課文的同時,介紹前后相關情節,使學生由被動地聽到自覺地去讀。提高閱讀生活氣息濃厚的名著的興趣。一個良好的閱讀環境對閱讀興趣的培養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閱讀環境大到校園文化建設,小到班級文化布置,給予學生的閱讀欲望是肯定的。教師在培養學生閱讀興趣時可以通過校園文化建設,培養良好的閱讀氛圍,通過閱讀課、午閱課等多種形式的活動,給予學生熏陶。班級則可以通過圖書角、宣傳欄、讀書展臺等形式,讓學生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借已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此外,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導作用,努力營造寬松和諧的教學環境,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去閱讀感知文本,充分調動學生的多重感官。讀出自我體會,讀出智慧的火花。教師不應刻意去追求整齊劃一的標準答案,而忽略學生閱讀中的自我體會。
二、讓學生摘錄好句好段
在大信息量的現代,摘錄更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古今中外,典籍經文,名著大作,精深博大,浩如煙海,另一方面任何一部書、一本雜志、一篇文章都不可能是字字珠磯、句句精彩。因此,如果每一次閱讀都能有側重點地把握一些重點內容,摘錄出其中的精華,可以幫助學生篩選出有意義內容,以備反復閱讀揣摩,而不被大量的非重要的信息所干擾而影響閱讀的深入。具體而言,它有以下好處:有利于記憶,抄寫時,手眼腦并用,注意力高度集中,對所抄的東西印象深刻,正如人們常說的“眼過千遍,不如手抄一遍”,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有利于理解,好文章立意高,構思巧妙,布局嚴謹,但浮光掠影,難以體會其中的真意,如果進行摘錄,便于逐字逐句玩味,便于深刻領會作者的匠心獨運之處;有利于積累資料,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圍繞目標進行積累”,如果每一次閱讀都能摘錄出其中的精華,那么,日積月累下來,我們就擁有了一筆可貴的財富,可以說是一座座沒有雜質的、精華薈萃的寶藏,這對學生以后的學習有莫大的幫助。
三、對好的內容做批注
在閱讀中進行批注,自古以來便有,謂之評點。像張竹坡評《金瓶梅》、金圣嘆評《水滸》、毛宗崗父子評《三國演義》、脂硯齋評《紅樓夢》,這些批注的先驅們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千古妙語,可謂珠璣燦爛,魅力四射。在現當代,毛主席也熱衷于批注。一部二十四史,他從頭到尾都讀過,書本之上遍布勾劃、圈點、書寫的痕跡。他也酷愛文學作品,唐詩、宋詞、元曲以及李白、白居易、李賀、李商隱等著名詩人的作品中,都留下他在不同時期、反復多次圈閱過的筆跡。毛主席讀的書可謂難以計數,但他卻能活讀、活用,這與他一貫喜愛的批注的閱讀方式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那么什么是批注呢?批注是指在指導學生進行閱讀時,對文章的語言進行感知,對文章的內容、層次、思想感情、表現手法、語言特點、精彩片段、重點語句,在思考、分析、比較歸納的基礎上,用線條符號或簡潔的文字加以標記。它的好處在于在形式上它能隨讀隨寫,不受約束,往往迸發出思想的火花。在作用上,它能夠在每個人的經歷、知識水平、感知理解能力、悟性各不相同的基礎上,把文體信息與閱讀者的信息貯存結合起來,有效的激發其個性思維。傳統語文教學中強調接受學習、機械訓練、死記硬背,這抹殺了學生的個性,使得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得不到最大程度的釋放。正在進行的新課程改革,不管是強調提高學生素質,還是強調主體的發展,都充分體現了對學生本身、對學生個體的關注。因而要求學生在閱讀時寫批注,有意識地去引導其結合語言環境和生活實際進行閱讀,強調表達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貫徹“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促使學生的個性得以極大的張揚。
四、學寫讀后感
由一篇篇讀后感而匯聚成一部著作,由點滴的想法漫延成思想的汪洋,這是對閱讀的進一步深入。如果說摘錄是篩選信息,批注是點評信息,那么寫讀后感則是閱讀者以文體信息為圓心,馳騁思維,或縱向漫溯于時間長河,尋找與文本信息有著絲絲聯系的人、事、文,或橫向跨越空間地域,將文本放在更為廣闊的世界背景下賞讀,或者深入內心,用自己的思維舞動思想的雙翼,生發出具有個性色彩的感嘆和議論。它一方面要求閱讀者全面正確地理解文章所表達的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而不能斷章取義脫離材料,這可以培養學生深入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讓學生寫有感而發,寫有針對性的、言之有物的文章,也有利于讀寫結合。閱讀,應該是一種主動的思維過程,但大多數學生習慣于被動接受,因此在閱讀的過程很難形成自己的思想。而以上三種習慣如果可以結合起來,則可以把感覺、知覺、記憶、想象、思維等結合起來,使大腦接受的信息,經過頭腦的加工處理,轉換成內在的心理活動,再進而支配人的行為,使閱讀成為有效閱讀,而非走馬觀花式的瀏覽。
參考文獻
[1] 程金娥.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J].山西教育,1998
[2] 姜桂芳.如何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