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各門課程都經歷了一定的改革,這對相關課程的教學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語文在學生的學習、發展中都有著較為重大的意義,教師的教學方式以及課堂教學的效率,對學生對相關知識的學習與掌握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課堂時間,讓學生掌握好相關的知識,學有所獲,是每個語文教師都應重視的問題。
關鍵詞: 高中語文;課堂教學
一、“語”“文”兼備
新課標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而且新課標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出發設計課程目標。很明顯,這一表述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放在了教學目標的顯著位置,把語文教學中人文精神的地位凸顯出來,這無疑是件好事。
在課堂教學中落實這一新的提法,很可能會產生一些偏離,那就是片面強調“文”——人文精神的培養,而忽視、削弱“語”——語文教學的工具性。人文教育充實飽滿,語文知識、語文能力不見蹤影或成為陪襯。這將嚴重導致語文學科性的缺失和語文知識性的缺失。很可能會出現課堂上熱鬧好看而課后空虛無著落,學生說起來口若懸河頭頭是道,而用起來卻搜腸刮肚捉襟見肘的尷尬局面。這違背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原則。因而,在課堂教學中應該“語”“文”兼備。應該在重視人文精神培養的同時,扎扎實實進行語言知識的積累和語言能力的培養。
正如新課標的“教學建議”所說:針對語文課程的特點實施教學,“應該讓學生在廣泛的語文實踐中學語文、用語文,逐步掌握運用語言文字的規律。語文教學應該注意漢語言文字的特點,重視培養語感和整體把握能力”。這樣,才能體現語文的學科性。新課標強調要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全方位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這三個目標是并重的互為聯系依存的,人文精神的培養應該重視,但絕不能獨霸天下,須知沒有閱讀能力、寫作技巧等的提高,人文素養的提高也就沒有了可能。只有“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兩個目標得以落實,“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一目標才有實現的可能。因而在課堂教學中,語言知識的積累和語言能力的培養更應該重視,語文知識性才能發揮出應有的作用而不至于缺失。
二、據學生需要傳授知識技能
“只有當人們認為某一任務本身是值得去從事的,他們才能真正把它視為己任。”學生的學習動力的來源也是如此,只有當學生認識到他要學的東西值得學,對他將來的發展有用,他才把這一學習的任務當做己任。作為語文教師要從學生將來走上社會受用的角度來傳授知識和技能,學生認為這對他今后實現自己的理想有價值,他就會努力去學,就會積極主動地去學。舉這樣一個例子,在學習文言文時,由于文中的語言離現實太久遠,學生學起來感到難學且乏味。我是把文中內容和內涵與現實社會生活聯系起來,引導學生理解和挖掘其現實的指導意義,這樣學道理就深了、意義就大了。
三、生動的原則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語文教學中要讓學生通理,首先需讓其動情。語文教師只有在課堂上注入生動的教學語言,才能撥動學生的心弦,營造出良好的教學氛圍,才能引導學生進入課文的情境,去領略其中或豐富多彩的自然美,或深刻感人的社會生活美。達到對學生思維的引導和啟發的目的。因此,生動的語言是對語文教師課堂教學語言的要求。
同樣是語文課,有的教師上得平平淡淡、枯燥乏味,學生索然寡味,如同嚼蠟;有的教師上得妙趣如生,學生也學得主動積極、興趣盎然。教學效果自然也就不相同。究其原因,是因為有的教師語言平淡無味,僵化呆板,有的教師的教學語言優美生動,抑揚頓挫,聲情并茂。著名特級教師于漪老師的教學語言獨具魅力,在語文界享有很高的聲譽,她認為:“語言不是蜜”,但可以“粘”東西。她正是用自己優美生動富有魅力的語言去粘住學生的。在她的課堂上,學生往往聽得如癡如醉,久久回味。于老師以其優美生動的語言,飽滿的激情,引起學生感情的共鳴,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境界,產生“一人激起千層浪”的效果。
四、靈活處理教材內容,使學生提高語文素養
教材是《課標》的載體,是課程目標實現的手段。因此,教材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有效途徑,應用活教材這個例子,而不是把它當做死材料。
用活教材內容,關鍵在于教師,教師應與時俱進,不斷學習,提高自己駕馭教材的能力。在教《咬文嚼字》一文時,學生們根據賈島的詩作《題李凝幽居》,經過想像推理,對朱光潛“推敲之說”的質疑聲更是“沸反盈天”。有的認為用無聲的“推”動作怎么能知道“鳥宿池遍樹”,原詩中的“門”該是李凝家門,而不是寺院院門;有的認為“敲”不會打破“岑寂”,反能襯托幽靜;還有的認為“推”的動作有些粗魯,不該發生在講究禮節的文人雅士身上——顯然,第一位學生通過想像把賈島的《題李凝幽居》還原成生活畫面,由生活畫面先聽到“敲”門聲,然后看到樹上驚起的宿鳥,從而推斷出朱光潛所說的意境不合原詩。第三位學生由詩作聯想到古人的禮節,并由此推論出“敲”字比較符合當時意境。只要有適宜的情境,學生所爆發出的想像力、創造力是教師始料不及的。新教材中選入許多文質兼美的文章,不少文章蘊含著豐富的辯證思維的內容。若能對文中涉及矛盾關系細加品味,深挖本質,觸類旁通,改變視角,聯系生活實際談談對這些矛盾關系的看法。不僅使課堂活躍,而且有利于培養辯證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 張現敏.試論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提高的策略[J].時代報告(學術版),2012,(8)
[2] 冒建華.如何提高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質量[J].成功(教育),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