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小學生而言,閱讀是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之一,因此,就得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而這種能力的提高,正是語文教學重要的基本任務之一。怎樣進行語文閱讀教學,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呢? 通過實踐與思考,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在閱讀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
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曾在《人民日報》發表文章感慨地寫到:“十年時間,兩千七百多課時,用來學習本國語文,卻大多數不過關,豈非咄咄怪事!”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是每個語文老師面臨的問題。教育家朱紹禹曾經指出:“從教育心理學角度看,學生是正在發展中具有無限潛能的人,他們是學習的主人,都有不同于他人的特性。閱讀教學只能依據他們的興趣、愛好、性格和需要去汲取知識,獲得體驗,增長知識。”新的《語文課程標準》也提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語文課程新理念,并特別強調“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因此,如何在閱讀教學中落實學生的自主性,既是語文教學研究的重要課題,又是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的重要途徑。
自主性閱讀是學生利用充足的時間,應用自己的生活經驗模式進行閱讀,從而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是學生個體從文字作品中獲取信息的獨立心智活動。自主閱讀教學強調學習過程的主動性、獨立性、發現性和開放性,是對傳統教學中重傳授知識、重知識輕能力等缺陷的矯正。這種閱讀方式不但可以使學生享受讀書的樂趣,還能是學生的語文讀寫能力、人文素養得到發展。學生是否能自主閱讀關系到語文課堂教學的質量,也關系到學生未來的可持續發展。
二、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英國教育家洛克說:“事實上,一切教育都歸結為養成兒童的良好習慣,往往自己的幸福都歸結于自己的習慣。”我國當代教育家葉圣陶說得更明確:“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習慣。”閱讀習慣的好壞對于學生的閱讀效果非常重要。如果不培養學生養成自覺、專心地思考習慣,閱讀就會毫無效果。所以,在閱讀教學中,應該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1、培養每天閱讀的習慣。每天閱讀,關鍵在于堅持,使學生的閱讀習慣自覺的養成。
2、培養專心閱讀的習慣。所謂專心,就是身心合一,聚精會神。要養成這一習慣,必須做到:姿勢要端正、環境要安靜、作息要定時、養成默讀的習慣等。
3、培養讀書動筆的習慣。徐特立先生說:“不動筆墨不讀書”。閱讀時邊思考邊動筆,可以抓住重點,深入理解;做摘錄,記筆記可以及時記下心得體會,對積累資料和活躍思想十分有利。當然,“動筆”的方法習慣因人而異,教師應該就如何記筆記用筆記對小學生進行定期個別指導。
4、培養邊讀書邊思考的習慣。閱讀是一項復雜的心智活動過程。從本質上講,閱讀過程就是思維過程。在閱讀教學中,必須培養學生閱讀思考的習慣,糾正那種“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的不良習慣,指導學生讀書時常問“為什么”和“為什么不”的習慣。針對文章的內容和寫法,問自己“為什么”,可以由表及里,深入思索。問自己“為什么不”,可以培養逆向思維,克服思維定勢的影響,培養創造性思維。
5、培養帶工具書閱讀的習慣。閱讀時碰上生字或不理解字詞意思的時候,手頭有本工具書該會是多么恰意啊!因此,語文教師要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著重培養小學生帶工具書閱讀的習慣。小學生學完漢語拼音后,能夠而且有時需要利用工具書進行閱讀,語文教師適當的加以指導,并且身體力行,上課時帶上工具書,多創造機會強調帶工具書閱讀的好處,使小學生謹記在心。
6、培養有目的地進行閱讀的習慣。有目的地閱讀能提高閱讀的效率。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如何進行有目的地閱讀,如,為積累知識為目的,可以精讀;為欣賞為目的,可以朗讀;為了消遣,可以速讀,瀏覽;為搜集資料,可以跳讀等。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會讓閱讀教學更加省力、高效,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閱讀教學中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學生一旦對閱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就會把讀書看成是一大樂事,就會釋放巨大的潛能,覺得越讀越有興趣,越讀越想讀。有了這樣的日積月累,何愁語文知識不豐富,語文閱讀能力不提高。在閱讀教學中,如何引起學生強烈的閱讀興趣呢?我認為要在閱讀前、教學中和教學后三個階段下功夫。閱讀教學前,教師要調動學生的已知對課文內容進行預測、產生猜想。最常見的方法是讓學生看著課題,想想會產生什么問題,或想知道些什么?或讀讀課題,猜一猜課文會怎么寫?當學生帶著一種強烈的疑問進入閱讀,其效果必然是最佳的。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圍繞文本中心意圖,不斷提出疑問或話題,使學生不斷產生閱讀愿望。當學生懷著某種愿望或為達到某種愿望而進入閱讀活動時,他的整個閱讀過程會始終充滿著閱讀的期待、思索和探索,始終保持著閱讀興趣,閱讀成為學生輕松愉快自主建構的過程。閱讀教學結束后,教師要根據所學內容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相關內容的興趣,將學生閱讀的視野拓展到更廣闊的領域。
四、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
語言是表情達意的工具。理解語言,不僅要理解語言所表達的具體內容,還要體會蘊含在語言中的感情,特別是作者不直接表達的、比較含蓄的情感。因此,感悟作品,對學生來說也是極為重要的。
如《草原》一課教學中,教師課前可播放贊美草原的歌曲,播放描繪草原景色的課件,創設情景,讓學生入情入境,從而激起學習課文的興趣。教師在引導學生細讀第一段時,抓住景物品詞句,先讀出感受再讀出情感,從而體會作者老舍先生是如何觸景生情的,然后把作者的感悟轉化為學生自己的感悟。后面描寫蒙漢兩族人民的深厚情誼時,可讓學生在讀中感悟。這樣,教師通過引導學生感悟作品,加深了學生對作品的理解,從而提高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和閱讀水平。
總之,做為語文教師,只有我們用心思考,潛心鉆研,通過有目的、有計劃、有方法、循序漸進的訓練,相信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就會得到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