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知識經濟時代的基本要求,當前國際上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一個民族創新能力的競爭,缺乏創新素質的學生最終會被時代所淘汰。新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閱讀教學應“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新潛能”。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應創建自由空間,培養思維的探求性。放開學生的手腳,大膽去做;釋放學生的思想、大膽去想,還學生一個學習的朗朗晴空。
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說過這樣一句話:“學校中知識的目的,不在于知識本身,而在于使學生自己獲得求知識的方法。”教師如果成功地引導學生發現了什么知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善于發現的能力。我們要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自主學習,徹底改變老師的“全盤授予”。21世紀需要創新型人才,面對時代的需要,我們教師如何為學生創造自主探索學習的氛圍,如何培養他們這方面的能力?認為教師應從多方面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以增強其核心競爭力。
一、運用質疑法,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疑”是探求新知的源泉,也是激發學生創新意識的支點。質疑法,即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問題為核心,讓學生不斷地閱讀課文,不斷地尋找問題,不斷地發現問題,不斷地提出問題。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從“疑”入手,巧設懸念,啟發思維,激勵創新。閱讀教學中的質疑主要有教師設疑和學生質疑兩種方式。教師設疑,主要是為了激發學生的餓求知欲望和求知興趣。如在學習《范進中舉》一課時,設計了這樣一段導語:“有人說,希臘悲劇是命運的悲劇,莎士比亞的悲劇是性格的悲劇,普希金的悲劇是社會的悲劇。”那么,范進究竟是怎樣的悲劇呢?這樣的導語,目的明確,調動了學生思維和興趣。去努力探求范進悲劇的原因。學生質疑是在閱讀中發現問題,記下疑點,提出問題。對于學生提出的諸多問題,教師可以有目的地選擇部分問題和學生共同分析、研究、解決。如《孔乙己》與《范進中舉》在人物命運上有什么異同?通過將不同文章加以對比,學生會在對比質疑中認識到封建科舉的罪惡。使用“質疑法”教學,教師必須十分注重培養學生的質疑意識。首先,要鼓勵學生敢疑敢問。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只重數量,不計質量,實行問題無錯的原則。其次,教師應教給學生尋疑提問的思路、角度、范圍和方法,使學生提起問題來有章可循,有的放矢。最后,教師可以“拋磚引玉”,從不同的角度提些問題作示范,開闊學生的視野,誘導學生發現問題。
二、培養學生欣賞作品的能力
在閱讀中啟發和引導學生對課文或文段進行評議、欣賞,甚至懷疑、否定,提出不同見解,都是創造的過程。教師要樹立平等的觀念,更要尊重學生的置疑精神,鼓勵學生大膽懷疑、著意創新。著名教育家朱光潛先生說過:“每個人所能領略到的境界都是情趣和經驗的返照,……欣賞一首詩便是再造一首詩。”每篇作品都有可欣賞之處,只要正確引導學生去閱讀,就能體味出每篇作品的價值所在。這樣在發現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既培養了學生的批判精神和發現問題的能力,又活躍了課堂氣氛,加深了對書本知識的理解,還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如此長期引導,不斷實踐,就使學生不僅愛提問題,敢提問題,而且善提問題、會提問題,不斷促進學生創造思維能力和思維品質的發展,加速語感能力的形成。要鼓勵和培養學生“打破沙鍋問到底”的鉆研精神;不惟書,不惟上,不惟師的獨立意識,敢于反問,甚至唱反調的否定精神。具有這種精神的學生,在課堂上往往不輕易認同別人的觀點,他們敢于擺脫習慣,權威等,打破傳統,經驗的束縛和影響,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判斷、提出自己新穎,獨到的見解。此時,面對學生“標新立異”,教師不能橫加指責或隨意否定,而應該順勢引導,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學生對名家作品的挑刺兒,也許是吹毛求疵,雞蛋里面挑骨頭,但有的不能不說是文章確實存在的問題,不管怎么說,學生大膽質疑,勇于探索的懷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值得大力提倡。教師要教會學生正確地“閱讀”,要把各課訓練要點具體化,在課堂閱讀教學中發揮主導作用,同時總結出規律性認識,讓學生用這些認識去指導對陌生內容的閱讀實踐達到“自我讀書”“自我創新”之目的。歸結起來,就是“理論——實踐——再理論——再實踐”的過程。只有讓學生掌握這樣的過程,才能真正培養閱讀興趣,進而提升創新能力,從而提高語文的素養。
三、讓學生體驗文本,探求作品的美
語文閱讀課上,我們總是習慣于從字、詞、句、段、篇到語法、修辭、寫作背景、文學常識,從情節、結構到人物主題給學生進行支離破碎的“生理解剖”。一篇美文,與其由老師剖析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倒不如讓學生自己去感悟,去體驗,把創造的空間還給學生。更何況,學生對作品的感受因人而異,是不能統一的。如果硬要把自己的感受強加給學生,這無異于扼殺學生的天性。因此,教師應與學生一道去品味作品的韻,去領悟作品的神,去探求作品的美。如教學《故鄉》一文時,辛亥革命后的江南,帝國主義魔爪從大中城市已經滲透到廣大的農村。百業凋敝,農民日益破產,閏土置身其中,也不能免除。由于年代久遠,學生沒經歷過,缺乏感受,可讓學生設身處地讓他們變成一個個閏土,去體驗閏土的苦與無奈,做一次美好心靈的遠游。感受當時身處封建社會和帝國主義雙重壓迫下農民的境遇,加深對人物及作品的感悟。教師必須善于營造逼真、優美、愉快的有利于體驗的氛圍,善于進行情感渲染,使學生真正進入角色,體驗作品的神韻,領略作品的美感,獲得情感上的愉悅,最終形成創新的意識和能力。
參考文獻
[1] 孫瑛.試談語文教學方法的運用[J].延安教育學院學報,2007(03)
[2] 儲娟娟.淺析素質教育形式下的中學地理教學方法創新[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