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閱讀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受過去過于追求升學率的錯誤思想影響,部分語文教師對其重視程度不夠或缺乏創新意識,導致傳統閱讀教學弊端重重,效率低,問題多。面對這種情況,廣大語文教師要在日常的閱讀教學中更新觀念,開拓思維,全面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真正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和寫作水平。
關鍵詞: 中學語文;閱讀;能力
于漪說過“在語文教學中,閱讀最為基本。”閱讀教學是檢測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和運用,提高學生寫作素養的重要途徑。隨著新課標的頒布,為語文課堂教學增添了新的活力。但是,由于傳統教學思想的束縛,以及有些教師對新課標理解不深,穿“新鞋”走“老路”,在教學中仍存在著較多認識誤區和行為偏差。本文根據自己的教學實際,對語文閱讀教學方面作了很好的探討。
一、閱讀教學要形成師生互動
課堂閱讀應當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雙向活動,是兩者共同參與、協調完成溝通交流的信息傳遞過程。教師只有充分發揚教學民主,才能增強學生的課堂“主人翁”意識,鍛煉他們積極思維的能力和勇于質疑的膽量,讓他們嘗到“跳一跳就能夠得到”的甜頭,讓學生不僅主動參與學,也參與教。如果教師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維方式與傳統的教學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訴學生標準答案,那就難以把教學任務落到實處,也很難影響到學生的心理意識的接受,更何況學生對老師的依賴思想也會一如既往,因此,學生的主體意識就不會被激發出來,他們就永遠是臣服于知識的“奴隸”,是知識的“記事本”。在閱讀教學中,必須摒棄傳統的教學觀念和方法,努力創設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嘗試著讓學生參與教學,體現真正的學習民主。在教學中,可以這樣讓學生民主地參與教學:教師給學生布置的作業,題目是“讀書的好點子”,然后提出要求:“您對本學期的閱讀教學有何建議,請提出來,越多越好。”通過對學生的建議——閱讀及認真分析,從中選取可行的建議,辟一墻報,命名為“大家的金點子”,并將這些點子逐步運用于閱讀教學中,這種方法受到了學生的大力支持,這樣作為主體的學生,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就能充分體會到自主學習的樂趣和參與教學實踐的快樂。當學生感覺到自己的建議被教師采納,這種自主的權力和被激發的興趣成為課堂教學的前奏,也成為學生主動積極參與教學的一種動力,教師通過對學生“點子”的調查,可了解哪些內容是學生最需要的,哪些方法是學生最易接受的,那些話題是學生最歡迎的,通過教學、教法的改進,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學質量,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結合新時期素質教育的新要求,通過多種方法,充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充分創造條件、講究方法、注重引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積累盡可能多的典范性的語言材料,由“量變”引起“質變”。①超越“應試教育”,回歸“素質教育”。改變以往硬性要求學生讀名著的做法。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中學生仍處于成長、發展的過程中,學習效果在某種程度上仍然取決于他們的興趣。中學語文教師必須注重對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這樣才能使學生發自內心地展開閱讀,而這樣的閱讀才是有效的閱讀、高質量的閱讀,避免為考試、成績而讀書的錯誤思想。教育的真正使命是讓學生學會習得自己感興趣的知識,教育的目的在于讓人過得有趣,使人獲得精神的自由和生存的技能。當學生有“三日不讀書,便覺語言無味,面目可憎”的感覺時,說明閱讀已成了他內心的需要,成了源于他心靈深處的精神饑渴。這種饑渴就是一種求知的欲望,會催生一種強烈的閱讀興趣,這樣日積月累,就能真正博覽群書、厚積而薄發。②結合寫作教學,互相巧妙滲透。一是精心搭建“展示平臺”。當學生不斷體會到閱讀帶來的好處時,教師要適時搭建展示平臺,充分展示學生的閱讀成果。例如,利用課間5分鐘設計“源遠流長”(巧用詩詞名句)、“大地飛歌”(巧用歌詞)、“回味無窮”(時文朗誦)、“群英聚會”(賞析經典名言、廣告詞)、“高山流水”(成語理解和運用)等活動方式,或競賽、小品、朗誦、相聲、猜謎、演講……把豐富多彩的活動轉化為一股股促進學生多讀、好讀的內在動力,從“要我讀”轉化為“我要讀”、“我好讀”。二是關注學生情感體驗,培育學生閱讀美感。首先,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即在學生閱讀文本時充分調動他們的生活積累和經驗。如學習余光中的《鄉愁》時,讓學生談談離愁別緒,大量積累古詩文中關于離別的佳句;學習朱自清的《春》時,讓學生回味春的美景,用語言和畫面描繪春天等。其次,強調反復朗讀,在朗讀中對文本內容有一個大致的了解,特別對精彩語段要讀得抑揚頓挫,讀出感情和韻味。再次,尊重學生閱讀的獨特感受。正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學生在閱讀文本時,受各種因素的影響會產生不同的認識。這時即使學生的認識有失偏頗,教師也只能引導,不能輕易否認,不能用所謂的標準答案評價學生。只有這樣學生的閱讀激情才不會破壞,學生的閱讀素養才會不斷提高。這樣,在閱讀中,學生的想象之翼被放飛,能自由地追求真善美,摒棄假惡丑,培養閱讀興趣,自覺自愿地想讀書。三是掌握閱讀方法,積少成多。“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讓閱讀成為孩子們的一種習慣,成為成長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必須掌握合理的閱讀方法。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制訂讀書計劃。計劃分兩種,一種是分階段式的閱讀。如每拿到一本書,首先要看看有多少頁,打算多少天讀完,那么每天該讀多少頁。另一種是“定點式”閱讀。是指每天早、中、晚抽取一定量的時間進行閱讀。計劃一經制訂就要嚴格執行,時間一長,學生哪天不讀書,就好像缺了點什么似的,或覺得有什么事沒有完成一樣,覺得不踏實。這時閱讀就已成為學生日常生活中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總之,“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通過大量的閱讀,向他人借鑒語言素材,對提高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有很大作用,對于口頭表達和寫作能力的提高也至關重要,對開闊知識視野、豐富思想感情更能起決定性作用。因此,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不僅要加大閱讀量,更要注重閱讀方法和閱讀效果。
參考文獻
[1] 《教育一財富蘊藏其中》
[2] 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2(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