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我們正處在全面推進深化改革的重要時期,教育又是改革的前沿及基礎。只有通過教育的改革才能培養出時代所需的人才。近幾年來我校在積極向其它省市優秀學校學習的同時,不斷的探索適合我校的“高效課堂”“6321”模式。在這一過程中,使我對高效課堂的構建有了新的認識。在結合我校政治學科組課題情況下,對如何構建初中政治“高效課堂”的主要流程定位為:以合作學習小組的建立為基礎,確定預習案、教學案、鞏固案、評價案為一體的導學案為主線,老師的主導性與學生主體性相結合為核心的高效模式。同時及時預測新模式實施過程中的問題,設定簡單的化解方案。
關鍵詞:高效課堂;導學案;學習小組;教學;評價;引導
課堂教學是素質教育的主渠道,高效教學是改革教學質量的根本。新一輪課程改革給思想品德課教學帶來了新的希望,使其煥發了勃勃生機,為深化課堂教學改革,進一步推進素質教育,提高教學效率,提供了難得的機遇。思想品德課堂教學從整體上看發生了巨大變化,積極探索“自主、高效、充滿活力”的課堂教學,是當今課堂改革的目的所在。但目前仍存在著教學目標不明確、“滿堂灌,滿堂亂”的現象;學生活動少、預設問題多;激發思維少、低效互動多;當堂落實少、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不到位等不和諧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學生的全面、自主發展,及創新思維的開發,影響了教學的實效性。因此,如何構建初中政治“高效課堂”建設,是當今擺在我校政治老師面前的大問題。我就在政治教學改革中構建高效課堂的一些建議如下:
一、導學案的準備
所謂導學案,又叫學案,是學生學習活動設計方案:行為設計、流程設計、方法設計。在制定時要包括:預習、教學、鞏固、評價四個環節。就“高效課堂”教學而言,導學案的準備是前提。其備課時要充分了解學生。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因此,我們設計預習案時必須心中始終裝著學生,善于分析學情,即學生是什么樣的水平,具備了哪些知識;從學生實際出發,精確定位教學目標。我們每堂課所設計的目標應該是班級的80%以上的同學可以達到的,過高,學生達不到,就會失去學習政治的信心,過低,起不到培養的作用,也就是說,目標設計要有層次,學生的水平是不同的,不可能每位同學達到相同的目標,所以要根據不同的目標設計不同難度的問題。同時認真研究教學內容,合理選用教學資源。教師應積極利用其他課程資源,特別是廣播影視節目、錄音、錄像資料、直觀教具和實物、多媒體光盤資料、各種形式的網絡資源、報刊雜志等,設計一些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并通過這些活動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還要考慮到時間,教學環節的合理設計。如使學生明確活動大致的時間、教師對教學內容或活動的結束提示、預留學生提出疑問的時間、總結所學內容或活動并能夠進一步升華。及設計新穎的開頭,努力讓學生上課開始就進入積極狀態等。
二、討論模式的組織
1.科學建立合作學習小組。高效課堂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構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每位學生都有學習展示的機會,樹立自信,互助學習,共同進步。從而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使之成為高效討論、自主管理、自主生活的團隊。
2.組織課堂教學。正所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課堂教學效果的好壞,更多的取決于學生主動學習的心向。教師不是知識的權威和真理的化身,發號施令或忽視學生主體性的說教與灌輸,只會束縛僵化學生的思維、情感、價值的開發與展示。所以就師生人格關系定位而言,教師的教學要為學生營造一個歡樂、輕松、愉悅的學習環境,倡導和諧、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只是在實施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討論時紀律的管理。當老師拋出問題后,每個組的學生可能會出現冷場的情況,怎樣讓學生能有效的保證課堂的質量。就需要對學習小組培訓、指導,“小先生”的設立:教學助理,在小組中起領頭作用。組長檢查預習。組織小組討論。充當發言人,這樣能夠給小組以活力,讓整個組的人都動起來。有時,討論時,由于沒有壓力,思想放松,可能部份學生過分活躍,大聲嚷嚷,有的卻躲在一邊開小差,紀律難控制。是每次大聲批評指正呢,還是干脆停止活動?根據初中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實踐,訓斥和過多的管理都不會有很好的效果。曾經聽一位教師說到,如果紀律太亂,他就開始放幾秒鐘錄音機,學生都可以注意了。多用能吸引學生注意又樂于接受的方法。
第二,把握知識的系統性。課堂教學以學生活動為主,那學生知識的系統性如何保證,學生的學習會不會淺嘗輒止。對于這個問題我覺得應該有以下的學習過程:教師對學習目標和學習主題的預設把控知識的體系性→教師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觀察→教師通過活動推進深度(活動:定目標、定主題、定問題、導方法、推步驟、評學生)→教師在課堂中機智拓展了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了政治的領會能力。
第三,小組評價與激勵。建立小組內的互相合作機制;建立小組內的互相監督機制;建立小組間的競爭機制;制定好評價方法;自評、互評、教師評。如從以下幾方面加分:①神狀態良好,能全身心投入學習中;②與本組成員積極討論、合作交流;③與教師積極互動、認真配合;④大膽展示交流,積極回答問題;⑤認認真真,不起哄,不搗亂,等。
總之,教師對教學內容的熟練程度,會影響課堂的控制;對學生預習情況的掌握,有助于課堂的推進;對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可能發生的情況的預測;課堂進行過程中對學生的觀察及問題的發現;及時的總結與推進等。需要我們做好系統的分析及設計好多種應對措施。只有科學地進行目標定位,努力實現教師與學生角色的和諧、預設與生成的和諧、教學形式與教學內容的和諧,以及接受性學習和探究性學習的和諧,并不斷提高個人素養,才能順利高效地完成各項教學任務。
參考資料
[1] 董洪亮.教學組織策略與技術.教育科學出版社
[2] 陳旭遠等.新課程實用課堂教學藝術.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