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培養學生的能力,是高中歷史教學的三項任務之一。而在諸種能力之中,思維能力又居于核心地位,它控制并制約其它能力的發展,指揮并調節著其它能力的運用,是各種能力發展的基礎。
關鍵詞: 高中歷史;思維能力;培養
培養學生的能力,是高中歷史教學的三項任務之一。而在諸種能力之中,思維能力又居于核心地位,它控制并制約其它能力的發展,指揮并調節著其它能力的運用,是各種能力發展的基礎。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真正的學校乃是一個積極思考的王國。”由此看來,啟發思維并著力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應是課堂教學的主旋律。
一、激發興趣
心理學認為,興趣是求知的前提,積極的興趣是一個人獲得知識、發展能力不可或缺的心理品質。中學生的興趣特點是容易激發起來,但卻難于維護穩定。歷史教學論文激發學生興趣,要結合學科特點和學生年齡特征。青少年學生都喜歡聽生動的故事,這是中學生,特別是高中生的心理特征之一。教學中可運用生動形象的講述辦法,或者在講課中適當穿插一些歷史故事,不失為激發學生興趣的有效辦法。但高中生由于辯證思維能力得到較快發展,他們不滿足于獲得一般的歷史過程和歷史現象,他們渴望了解歷史事件和現象的本質的必然,并對許多深含哲理的歷史現象懷有濃厚的興趣。因此,教學論文中要做到既生動又深邃,將歷史哲理、歷史規律寓于感人的講述之中。
二、設疑、討論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中學歷史教學中,巧設疑問和課堂討論是學生思維能力培養的重要途徑。思維活動通常由疑問而產生,只有當學生對所學問題產生疑竇時,才能點燃他們思維的火花,引導學生思考,從而不僅幫助學生明白本課的主旨,也鍛煉了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同時,也使他們個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在思維的碰撞中呈現和升華。培養思維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是開啟學生的思維器官,所以在設置問題時要注意依據課程標準和教材,設計出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問題,此外,啟發思維的難度要適中、量度要適宜,要恰到好處地引導學生積極思維,讓學生跳一跳,摘桃子,適時適度地指揮學生的思維活動。課堂討論是在教師的組織指導下,學生在一種良好的平等氣氛中,直接、自由地參與討論,多向思維,各抒己見,相互交流,求同存異的一種學習形式,它是改變歷史課堂教學的一言堂、滿堂灌,從而充分調動學生主體作用的重要形式,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必要途徑,有計劃有目的地組織討論對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大有裨益。同時課堂是學生展示自我風采的舞臺,要讓學生真正地參與課堂,展示自我;只有展示,才有發現,只有發現,才有發展,思維能力就是在這一過程中突現并豐富發展的。
三、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培養獨立思考的習慣
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要教給學生學會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等思維的一般過程,通過教師的啟發式教育,使學生自覺地掌握這些基本的思維方法,養成勤于思考的習慣,這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基礎和前提。比如:學生應該如何正確地閱讀和理解課文?我們可以這樣告訴學生:一般來說,課文中每一段話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往往是這一段的中心句,是對這一段落主要內容的概括;閱讀時我們要加強對重點詞的理解,比如在“蘇聯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一句中,“高度集中”一詞就是重點詞,應重點理解,否則到后面就無法理解蘇聯解體的原因了。教師要多給學生說話的機會,如提問、討論、演講、編演歷史小品等。
另外,教師還要鼓勵學生自己發現問題,當得不到結果時,教師要及時誘導。如:當筆者在課堂教學中提出“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是歐風美雨的產物嗎?”這一問題時,學生各抒己見,討論激烈,而筆者并沒有立即肯定或否定學生提出的見解,而是引導學生通過各種途徑去閱讀一些相關的材料或文章,引導學生自己得出較為客觀的認識。通過學生自己帶著問題去學習,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促進了學生思維的發展。
四、尊重學生,共同探索
要把課堂變成學生研究問題、發展思維能力的過程,教師就要把自己看作是與學生平等的一員,同學生一起探索。我們常講,教師講課要循序漸進,不要照本宣科,就是說要按照初學者探索知識的順序來引導學生,而不能死套教材的順序;更不能硬搬某些教參的內容,千篇一律地介紹、講述。否則,學生會聽得寡淡無味。只有根據探索的要求,從舊知引進新知,學生才能主動思索,甚至越出教師原來設想的教學范圍,提出有見解、更須深入探索的問題。
例如,講皇姑屯事件,有學生問:“日本帝國主義不是張作霖的支持者嗎?為何日本要將張作霖炸死呢?”此時,教師切忌做直接回答,應取循循善誘、共同探索的方法,先提問:“日本先前支持張作霖的目的是什么?”一個學生說:“張作霖很聽日本的話。”另一學生說:“為了控制北京政權,霸占東北三省。”又一學生說:“從張作霖那得到越來越多的好處唄。”到此,教師就應見機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得到好處又聽話為什么又將他炸死呢?這一引發,幾乎所有同學都舉起了手。有的回答說:“因為張作霖沒有滿足日本的全部要求,沒有答應日本侵略東北的條件。”也有的答:“日本認為張作霖不聽話了,對他們沒多大作用了,要找另外聽話的代理人。”至此,問題解決了,按照這樣探索問題的順序教學,有如抽絲剝筍,學生積極主動,很多問題就達到了一點即破的效果,使學生沉浸在解決問題的興奮之中。這正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極佳時機,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聰明才智被充分激發起來,智力水平才可能大大的提高。
總之,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是歷史教學的根本。我們歷史教師有責任幫助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獲得有益的知識,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 (美)約翰·杜威著.我們怎樣思維,經驗與教育[M].姜文閔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 龐維國.自主學習——學與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