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國被稱為“詩詞的國度”,詩詞是中國燦爛文化寶庫中的瑰寶。世界上沒有哪一個國家能像中國一樣擁有多如繁星的詩詞名家,那些雋永流暢,意境深遠,文采飛揚的詩詞作品,在厚重的中國文學史中,占據了輝煌、燦爛的一頁。作文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中占據中重要的環節,而詩詞在文章寫作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因此如何在初中作文教學中運用好詩詞是廣大語文教師面臨的重大課題。
關鍵詞:初中;作文教學;詩詞運用;意境
一位穿著得體的美女走在街上總能吸引人們的眼球,同樣,鮮活靈動、辭采飛揚的文章也總能吸引閱卷老師的眼眸,讓老師不由自主地打出“高分”。那么怎樣才能從我們的筆端流淌出鮮活靈動、辭采飛揚的語言呢?我現在結合自身作文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一點不成熟的拙見。
初中三年我們共學習了百多首古詩詞,加上小學學過的,合在一起就是一筆寶貴的文學財富。如果說一篇文章是一片遼闊的草原,那么引用或化用詩詞佳句就能把語句點成一匹匹奔騰的駿馬。
首先我們來談談引用詩詞。引用詩詞可分為直接引用和間接引用。比如:我喜歡“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詩句。這種屬于直接引用。這種引用屬于小學生的語言表達,這種引用讓人覺得幼稚,沒有深度可言。對于初中生,我們應該多學習后一種引用方法。何為間接引用?就是在詩詞后面加上主觀的闡述。
這種闡述可以是引用詩詞表現的優秀品德。比如這樣一段話,我們可以把它詩詞化,讓人過目不忘。“生命是一種不顧自我安危,把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的遠大理想。生命是一種不顧個人生死,把清白名譽留給后人的浩然正氣。生命是一種燃燒自己犧牲自我也要照亮他人的獻身精神。”我們可以用詩詞這樣裝扮:生命就是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理想。生命就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氣。生命就是李商隱“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獻身精神。這種引用關鍵是要把握表現人物品質的詩詞和詩詞所表達的優秀品德。
這種闡述也可以是引用詩詞的意境。我們還是用“生命”為主題引用詩詞寫一段話。生命就是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雄心與氣概。生命就是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自信與進取。生命就是蘇軾“誰道人生不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的超脫與曠達。對詩詞的意境理解大多數是遵循傳統的認知,但現在我們提倡個性張揚,對詩詞的感悟只要合情合理,往往更能給人耳目一新之感。這也是創新的源泉和動力所在。
這種闡述還可以是其它方面的。引用的需要是多角度,多層次的,詩詞后面的表述的內容是無法確定的,它完全可以根據主旨的需要和作者的感悟,千變萬化任我用。比如:有一篇學生作文《幸福是什么》中這樣寫道:幸福就是“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的牽掛;幸福就是“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的收獲;幸福就是“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祝愿;幸福就是“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的回憶;幸福更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不懈追求……
引用詩詞是套用別人現成的東西,是屬于基礎范疇。化用詩詞是引用詩詞的升華,是把別人的東西內化為自己的東西。
我們來看這樣一段話:美就是“一行白鷺上青天”的亮麗;美就是“芳草萋萋鸚鵡洲”的蓬勃;美就是“化作春泥更護花”的無私;美就是那“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的茫遠。這屬于引用詩詞,現在我們用化用詩詞法來裝扮這段話:美就是那直上青天的一行白鷺;美就是那鸚鵡洲頭隨風拂動的萋萋芳草;美就是那化作春泥更護花的點點落紅;美就是那莽莽蒼蒼凝露為霜的蒹葭。如此裝扮,古詩詞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展示在我們眼前,古詩詞里的動物植物復活在我們的生活中,給人如沐春風之感。
還有一種化用詩詞的方法,就是根據文章主題的需要,給古詩詞改頭換面,給人一種“似曾相識燕歸來”的驚喜感。比如:有一個學生在寫一篇以“環保”為主題的作文時,就改寫了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和杜牧的《清明》。“前不見青山,后不見綠水,念天地之污染,獨愴然而涕下。”“清明時節沙紛紛,路上行人滿面塵。借問青山何處有,學童遙指盆景中。”這些化了裝的詩詞是對環境污染辛辣的諷刺,機智中不失幽默,譏諷中發人深省。這樣的化用如能幸手拈來,恰到好處,何愁不能成為文章中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從認識“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的那一刻起,我們就和詩詞這們絕世的舞娘相識,近十年的相知會讓我們不知不覺中愛上她。因為她用她絕美的舞姿演繹了世間百態;因為她用她頭上的珍珠照亮了歷史的光茫;因為她用她的心靈作底片,拍下了一張張沒有沖洗的照片。想一想有多少古典的“照片”等待我們去沖洗?看一看有多少歷史的“美麗”需要我們去透視?把她當作望遠鏡,去再現真實的歷史風景,掌握好“沖洗”底片的技巧,呈現舞娘美侖美奐的靚麗。
文章不是寫不美,而是沒有掌握表現美的技巧。讓我們在作文教學與詩詞仙子攜手共舞,讓她浪漫的意境陶治我們的情操,讓她深邃的智慧豐富我們的心靈。驀然回首,原來她可以讓我們的文章呈現如此與眾不同的美麗。
參考文獻
[1] 周易.變“此情此景”為“我情我景”——在具體情境中開展作文教學[J].輔導員,2010(15)
[2] 孫建忠.中學作文——對話的教學[J].開放潮,2008(01)